武俊平
有的時候真的很悲觀——我們的生活中除了瘋狂的物欲之外,還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嗎?我們的文化就這樣在追求票房價值的產業化浪潮中沉淪下去嗎?
最近參加了天津市舉辦的“東麗杯”魯藜詩歌大獎賽,讓我感觸很深。
曾幾何時,與一位八十年代的詩友閑聊,他嘆息一聲:這不是一個詩歌的時代!
的確,在今天的市場大潮中,執著于寫詩并不能給你帶來任何實惠的東西,甚至連往日那美麗的光環也黯然失色了。
我想起詩人海子。他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中寫作。有一次,海子走進昌平一家飯館,對飯館老板說:“我給大家朗誦我的詩,你們能不能給我酒喝?”飯館老板一口回絕:“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別在這兒朗誦。”因為無法與這個物欲世界共存,他選擇了自殺。
然而,在“東麗杯”魯藜詩歌大獎賽頒獎會上,我發現還有這么多熱愛詩歌的人。
一位公務員發表獲獎感言時說,他最幸福的時刻是在一天的躁動之后,能在電腦前敲下美麗的詩行,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
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學獸醫的七〇后湖南女子——談雅麗。她在畜牧局工作,卻癡迷著詩歌,她訪問家鄉的每一條河流,在沅水流域多次行走,用腳步丈量出沅水大大小小的支流水網。然后,這些河流便在她的詩歌中獲得了永恒的生命。
她寫一位船娘:“她動用了整條江水——卻只為我,洗一個小小的茶杯!”
她對詩歌是這樣理解的:詩歌是從日常的平庸出發,抵達到清朗、明亮的精神和理想。在那些看似細小、毫不起眼的語言涓滴中,實則蘊含了濤聲滾滾的江河。
從他們身上,我滋生了一種信念——詩歌不會死亡,理想不會寂滅,而只是需要我們去發掘,去呵護。
從他們身上,我滋生了一種公共文化人的責任感。人民群眾渴望高雅的、能觸及靈魂的精神食糧,人民群眾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我們從事公共文化的人,我們文化館的同仁,應該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品位和內涵,應該努力倡導全社會崇尚高雅文化藝術的風氣,讓詩歌的精神洗刷世俗的污濁,讓藝術的氣息灌注我們的生活。
蓮實有心應不死
——葉嘉瑩先生九十華誕有感
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是遇到了幾個好的老師,而最讓我感佩不已的是葉嘉瑩先生。前不久,葉嘉瑩先生九十華誕,眾多朋友、弟子為她賀壽。葉嘉瑩老師一襲紅衣襯著一頭銀發站在臺上,優雅得就像一首古典風格的抒情詩。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南開大學讀書的時候,葉嘉瑩先生剛從加拿大回國,就在南開給我們開了宋詞品讀的課,歷時半年之久。當時我們剛從十年內亂的蒙昧與麻木中走了出來,葉先生的到來使我們如沐春風。她的著裝大方且有一種不經意的灑脫,她的神態天然中透著高貴,她那一口京腔京韻溫婉中含著一絲淡淡的感傷。那時的我們已經習慣了對文學的政治化解讀,而葉先生的講課卻充滿了人情的柔美和人性的升華。她常常會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解讀詩詞的深層內涵,使我們每每有聆聽空谷足音之感。葉先生是滿清的皇族后裔,她少時經歷過離亂之苦,在臺灣,丈夫蒙冤入獄三年,晚年時女兒女婿在車禍中喪生,可以說是際遇坎坷、歷經滄桑,但她對古典詩詞的熱愛癡心不改。葉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在海外講,在臺灣講,在大陸講,給博士講,給大學生講,給幼兒園兒童講,孜孜不倦,桃李成蹊。在葉先生看來,詩是有生命的,而且生生不息。當你自己的生命與詩詞融匯為一體的時候,你體會到的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那種大境界。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藏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偉大密碼。這樣的偉大密碼,需要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去發掘,去傳承,去發揚光大,轉變成你的精神動力,從而影響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葉先生從來是站著講課。2009年,我們中文系入學30周年聚會,邀請葉先生給我們再上一課,當時已經85歲的葉先生依然站在講臺上,一講就是兩個小時。我想,她是用站著的方式,表達她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敬意,同時,也是表達她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守望精神。
葉先生在致辭中說:“‘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人生轉眼之間就衰老了,我轉眼之間90歲了。在我們的來去之間,我要把我們國家、民族的美好精神文化傳承下來,不要讓它斷絕。”
葉先生,您讓我懂得了舞弄權力之人的粗鄙,“暴發戶”的傲慢與下流,也讓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高貴和美麗!
大美阿拉善
在阿拉善的許多歡慶場合,都能聽到一首歌——《蒼天般的阿拉善》。用蒼天來形容阿拉善這片土地,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阿拉善之大,首先是土地的遼闊——27萬平方千米,比江蘇、浙江兩個省加起來還要大。行走在阿拉善大地上,無論是蒼莽的戈壁,還是浩瀚的沙漠,都讓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那是一種靈魂深處的震撼與感動!
許多初到阿拉善的人,可能更多的是感受阿拉善荒涼的一面,但阿拉善之大,更在于它的豐富。據說阿拉善為五彩斑斕之意。就地理而言,賀蘭山聽松濤陣陣,巴丹吉林看大漠孤煙,居延海踏千里碧波,吉蘭泰觀長鹽堆雪,怪樹林似乎是一個超現實主義大師的杰作,月亮湖又如仙子一般縹縹緲緲;就物產而言,阿拉善是野生動物的樂園,也是荒漠、半荒漠地區的植物王國。如戈壁灘上最常見的灌木白刺,它的生命力十分頑強,沙子一埋,它就往出頂,好像跟沙子賽跑一樣。就這樣,越長越高,沙丘也越來越大,就形成了散落在戈壁灘上的無數沙丘,白刺就這樣起著固沙的作用。這里有名的土特產鎖陽,就寄生于白刺的根上。梭梭是一種長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也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名貴中藥蓯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被譽為“沙漠人參”。戈壁灘上還散布著棉刺、紅砂、珍珠、沙米、蓬草、芨芨草,它們都是駱駝最愛吃的草。
阿拉善號稱中國駝鄉。只有阿拉善這樣無邊無際的遼闊與豐富,才能孕育這樣神奇的動物——阿拉善雙峰駝。駱駝集鼠耳、牛蹄、虎牙、兔唇、龍頸、蛇眼、馬鬃、羊鼻、猴毛、雞腿、狗腹、豬尾于一身,它匯鼠之謹慎、牛之穩重、虎之力量、兔之溫順、龍之軒昂、蛇之機智、馬之灑脫、羊之善良、猴之靈巧、雞之勤奮、狗之忠誠、豬之憨厚于一體。阿拉善牧民稱駱駝為天駝,在沙漠戈壁,阿拉善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駱駝的奉獻,駱駝也馱載著牧民生活的希望。
阿拉善之大還在于它的包容。《居延漢簡》展現古代文明的輝煌,黑城遺址述說絲綢之路的繁華,王維在這里留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絕句,土爾扈特、和碩特人創造了萬里東歸的傳奇。第一顆發射成功的人造衛星“東方紅號”、第一枚“東風一號”地導彈、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顆回收的衛星、第一次“一箭三星”、2000年成功發射回收的“神舟一號”……都是從這里發射成功。阿拉善牧民為了建設航天基地,把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都讓了出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胸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