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描頭像教學,是美術院校比較重要的課程。在現有的學院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頭像的理解模糊不清,創作出的人物表情呆板、僵硬,缺乏生動性和藝術感染力。本文從幾個方面論述了素描頭像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實施方法,以期使素描頭像教學理念更科學、更合理、更完善。
關鍵詞:素描頭像 觀察能力 表現能力 創造性教學改革
長期以來,素描頭像寫生教學,一直遵循著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素描頭像的理解。作品呈現的是千篇一律的表現方法,全然沒有創造傾向;毫無用處的調子布滿了畫面,素描的語言蒼白無力。為了重塑素描頭像的靈魂,對素描頭像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素描頭像原有的教學方法
(一)缺乏敏銳的觀察能力
學院式的素描頭像寫生,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光影教學。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切入點不準確,只顧著觀察黑白灰的關系,光線如何,卻忽視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忽視了傳神寫照,忽視了素描頭像的真正內涵。缺乏敏銳的觀察能力的結果,是學生不能快速、準確地捕捉到人物的個性特點,不能用簡潔、迅捷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內在和外在的特征。
(二)表現方法不夠科學
歷來的素描頭像教學,自然地形成兩大教學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學院式素描頭像教學,不自覺地受到俄羅斯教學體系的影響。模特是靜止的,光線是突出的,畫者的大腦是空白的,思維是停滯不前的。這為學習者造成了一種假象,以為這就是最正確的表達方法,就是自己要學習和掌握的。受光線的影響,學生只能不停地在畫面上上調子。畫多了之后,再反復地修改,到最后,還是黑乎乎一片。作品缺乏塑造力,缺乏素描頭像真正的內涵。
(三)作品呆板、晦澀
在素描頭像的教學中,很少能突破傳統的觀念。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中,教師也始終不能完成對自我的超越。學生對素描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三大面、五大調子中,以為長時間地畫下去,就是對素描頭像的詮釋。豈不知,調子越多,越不能表現出人物的精神內涵,而更多的是在消耗鉛筆。
二、素描頭像教學的改革目標
(一)提高觀察和思考能力
對繪畫者而言,一個人的觀察能力,決定了一個人對素描理解的高低,決定了他看到的是表面的現象還是內在的本質。我們往往只注重光影表面的現象,而忽略了人物的靈魂。提高觀察方法,是提高思考能力的前提。一個人的思考能力的提高,需要不間斷地改變自己固有的、不科學的、習慣性的、懶惰的方法,接受并實踐科學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使自己透過表面的現象,看到物象的本質,真正地參悟到素描頭像的精髓。也許,這種科學方法的推行,時間是漫長的,用心是良苦的,結果未必是令人滿意的,但是,我還是要說,這種科學的方法是勢在必行的。
(二)從根本上轉變觀念
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德國的教學體系,最富有內涵的、表現深刻的也是德國素描。德國素描摒棄了光影,拋棄了表面的、無用的、多余的調子,言簡意賅地、深刻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首先觀察方法是與眾不同的,思考的方向也是有個人思想感情的。縱觀德國大師的素描精品,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運用具有表現力的、精美的、有價值的線條,運用深淺不一、虛實變化多端的線條,深刻地表現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這才是素描頭像的真諦。只有這樣教與學,才能使學生改變原有的觀念,探索素描更深層次的奧秘。
(三)學習、借鑒、創造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素描頭像雖然只是一門單獨的課程,但也是藝術創造的過程,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如果教學只局限于自己的思維中,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那么教學將陷入僵局。如何打破這種觀念,沖破這種束縛,還需要教與學的雙重思考和定位。現今社會,科技的發展,輿論炒作的無限放大,已經讓很多人迷失了自我,模糊了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借鑒大師的作品,會使我們保持頭腦清醒,會使我們目標明確,會使我們運用科學的頭腦、冷靜的判斷去分析藝術的真偽。中國畫是博大精深的、寓意深遠的,看似無形的筆墨色之間,蘊含著無限的能量,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意境。如果把中國的線描和西方大師的技巧結合起來,那么,素描頭像作品呈現出來的,將是一個嶄新的高度!真正的藝術從來不是吹捧出來的,而是真實地創造出來的,就如我們知道的達·芬奇、拉斐爾、門采爾、康勃夫等的作品。藝術的本身,不是單純地對自然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創造!賦予創造性,作品才有真正的靈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我很欣賞劉天呈先生在《德國素描精品》中的論述:我們應該站在世界的高度,去欣賞藝術。我也更欣賞全顯光先生高深的藝術理論:藝術是有層次之分的,是需要表現力的,是需要不斷地創造的。
無需贅言,藝術的創造需要靈感,更需要不斷地探索和追求。素描頭像課程的教學改革,是我們必須追尋的境界。素描頭像的教學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全顯光.素描求索[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
[2]劉天呈.德國素描精品[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8.
[3]劉天呈,編著.康勃夫素描集[M].許震民,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楊曉霞,女,沈陽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版畫教學與創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