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杰
摘 要:從準備觀察材料、提升觀察效果,明確觀察任務、達成觀察目標,創設觀察情境、促使活動深入,掌握觀察方法、培養記錄習慣,拓展觀察渠道、養成觀察習慣,辯證觀察事物、促進全面觀察六方面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觀察能力培養策略,以調動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事物,養成有效、深入地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在不斷觀察中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讓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關鍵詞: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觀察能力;培養策略;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6-0040-02
觀察是就現象在自然狀態下所發生的形態,通過感觀認識現象的方法,它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更是任何研究性活動的起點。小學生對于他們所處的自然、社會等身邊的世界充滿了疑問和興趣,有很多自己親身去觀察和探索研究的問題,觀察能力的高低決定其能否準確、深入、全面地觀察和認識自然和社會。目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對學生觀察能力培養方面就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師在教學中主要以訓練操作及驗證結論為主,存在觀察目的不明、觀察過程缺乏關注、為了觀察而觀察的情況。對于實踐中遇到的許多現象,因為結論已知,觀察時學生參與度不高,大部分學生觀察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缺乏自覺主動地分析表象背后的知識本質的能力,既不能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也不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體驗不了由觀察帶來的收獲的喜悅,白白喪失了許多深入探究的機會,造成的后果就是學生的觀察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針對以上不足進行深入研究,總結歸納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準備觀察材料,提升觀察效果
《江蘇省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試行)》對于高年級小學生觀察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形成善于觀察的習慣,能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比較全面的觀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善于抓住事物的特點,將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善于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具有對外界信息的敏銳感覺,從而發現有價值的信息。觀察是探究的重要技巧之一,觀察能力的培養是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主要內容。
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能否全身心投入,觀察效果能否達到預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準確的觀察材料是否充足。所以,教師應根據不同的主題活動及活動的重、難點,精心準備觀察材料。觀察材料應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科學性、思維性以及典型性。有了精心的準備,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才會興趣盎然,才能順利地達成觀察預期,從而揭示出觀察對象的規律,提升觀察的效果,培養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如教師在教學三年級“觀察”一課時,事先準備了充足的觀察材料,包含觀察用的物品:甜橙、箱子、乒乓球、鉛筆、樹葉、小西紅柿、信封(B6、C5)和觀察工具:直尺、手秤、量杯、水、格子紙、記錄表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準備好的物品引導學生先通過聽、摸、聞、看、嘗等方式,綜合運用人體多種感覺器官對物品進行多維度觀察,使學生的觀察能夠更加細致;再借助于觀察工具對物體進行更全、更細地觀察并加以記錄。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以后還可以借助更多的精密儀器幫助他們觀察更加精細,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明確觀察任務,達成觀察目標
觀察不是隨意進行、被動的認知行為,而是觀察者對研究對象積極主動的反應過程。教師都期望學生能夠在觀察活動中獲得成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向學生布置明確、具體的觀察活動目標和要求,從而導致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取得的收獲也往往是籠統的、模糊的。小學生好奇心強、自制力差、穩定性不足,很容易給有目的的觀察形成沖擊。在觀察活動中,教師應事先明確觀察的目的和要求,使每個學生明白自己應該觀察什么,不該觀察什么,需要觀察到什么程度,就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到需要觀察的對象上。而教師只有明確當前觀察與正在進行的研究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調動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使觀察目標得以順利達成,這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前提條件。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研究爆竹”一課中,學生分組對剖開的爆竹進行觀察時,教師提出了如下的觀察任務:(1)看一看:先觀察,看看是幾種顏色?(2)想一想:各種顏色分別是什么物質?(3)量一量:每種物質的占多少厘米?(4)找一找:導線連著哪里?在目的明確的觀察任務驅動下,學生能夠專心致志地進行觀察。這樣,在探究過程中,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為進一步的研究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創設觀察情境,促使活動深入
觀察活動是學生手腦結合的活動,因此教師應結合當地自然和社會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創設不同的觀察情境,并結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安排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參觀、考察,充分調動他們身體的官能和大腦,讓他們在情境中充分感知所觀察的事物,從而全面地把握觀察的事物。同時,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觀察氛圍,放手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在小組或全班交流,尊重學生觀察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促進探究活動的深入。
在三年級上學期,教師實施了“家鄉的荷”為主題的以簡單自然現象觀察為主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和“校園的銀杏樹”為主題的以社會考察為主的體驗性學習活動。前一個主題引導學生走訪荷園,零距離地觀察荷花、荷藕,通過觀察簡單的自然現象,指導學生確定觀察順序,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并能夠學會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記錄觀察情況。后一個主題引導學生在校園銀杏大道參觀,在畢業紀念樹前訪問老師,讓學生帶著任務有目的地進行參觀訪問,并進行簡要的記錄,從而使學生經歷參觀活動的過程,進而了解參觀活動的基本步驟。
四、掌握觀察方法,培養記錄習慣
要通過觀察準確、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點,就需要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小學生由于智力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對事物的觀察往往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入觀察并了解事物的本質,就需要教師在實踐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常用的觀察方法。學生在應用觀察方法進行觀察時,只有觀有所獲并且所獲頗豐,才能樂于觀察,進而提高觀察的效率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觀察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有整體觀察法、重點觀察法、比較觀察法、順序觀察法……教師可依照實踐活動需要,引導學生使用某一種觀察方法。例如,教師在三年級主題活動“神奇的泡泡”第一階段活動中,引導學生對三種不同配方的泡泡水進行觀察、思考:三種泡泡水為什么有的能吹出泡泡有的卻不能,有的吹出的泡泡大而有的卻比較小,這與什么有關系呢?活動中主要指導學生采用比較觀察法對三種不同配方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進行比較,既指導了觀察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如,在“校園探秘”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采用整體觀察法進行觀察。首先教師在城市地圖上勾出學校位置,讓學生觀察地圖,猜猜是哪里。接著教師出示校園平面圖,讓學生依據校園平面圖,說說自己了解的校園。只有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觀察方法,才能提高他們的觀察效率和效果。
除了引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記錄觀察情況的良好習慣。記錄的內容要詳細、準確,有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教師還要指導學生使用規范化的格式進行記錄。學生在觀察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包括疏于記錄和不會記錄,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在初期,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定觀察記錄表,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現象、結果記錄在表格中;之后可以逐步放手讓學生根據觀察目的和要求,嘗試自己制定觀察記錄表,在匯報交流階段對不同小組的觀察記錄表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制定出更符合要求的記錄表。例如,教師在“植物的種子”一課中,指導學生將自己收集的種子放在一起,逐一進行仔細的觀察、測量和記錄,并提示學生從形狀、顏色、花紋、長度、位置、重量等方面進行記錄,學生填好記錄表后,再指導學生根據觀察和記錄的結果,通過網絡、圖書、咨詢等多種方式自己辨別收集到的種子。在這項活動中,學生不僅認識了不同植物的種子,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科學觀察和記錄的方法。
五、拓展觀察渠道,養成觀察習慣
在課內組織觀察活動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拓展觀察渠道,讓觀察不僅發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且能面向更廣闊的課外時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引入“我愛周末探究”的形式,鼓勵學生在課余進行實踐,拓寬實踐渠道,使之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成部分。在周末綜合實踐探究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布置思考性的觀察問題,觀察、探究的范圍包含家庭、社區、街道、大自然、社會中的多種資源,引導學生深刻體驗自己所處的世界,以豐富他們的觀察經歷,培養他們良好的觀察習慣。例如,教師在五年級學生中布置了周末實踐探究選題“交通路口闖紅燈現象研究”,引導學生在周末觀察不文明的交通行為——闖紅燈。學生可以用手機拍照記錄闖紅燈行為,或者通過觀察記錄表記錄闖紅燈人次進行分析,在充分觀察的前提下對闖紅燈現象進行研究。這個活動注重學生在觀察中的感受和經歷,實現了活動向課外拓展,發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
六、辯證觀察事物,促進全面觀察
唯物辯證法要求人們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從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特點入手,不能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現狀與它的過去、將來聯系起來考察。觀察活動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事物,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的客觀性,要對自己的觀察結果負責,不能因為成見或偏見造成對客觀事物的“誤觀察”。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對象,避免把局部當整體,從而導致觀察的片面性。
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時,應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于固有印象,要全面、深入觀察自然和社會。例如,教師在教學“草原生態”一課中,為了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重點以學生認知比較固化的狼這種動物入手,搜索狼的圖片,整理分析狼的資料,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狼這一動物,知道狼除了給人以兇殘的印象外,其實對草原的生態平衡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上舉例:20世紀70年代末,在澳大利亞草原上,人們引進并放生了兔子,草原上沒有了兔子的天敵,而它們的繁殖能力又特別強,導致兔子泛濫成災,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而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牛羊等家畜只得“望兔興嘆”。后來在動物學家的指導下,澳大利亞政府引進了兔子的天敵——狼,不久幾近荒蕪的大草原因野兔銳減而又變得生機盎然。
七、結束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因此,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調動學生觀察的興趣,使之積極、主動地觀察事物,養成有效、深入地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在不斷觀察中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讓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李懷成.試談有效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六要素[J].學校管理,2016(04).
[2]沈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謝澤源,李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發的幾點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09).
[4]張孝芬.挖掘綜合實踐活動潛力讓學生更靈動[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2).
[5]邱建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選題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4(12).
[6]溫曉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挖掘家鄉地域資源,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J].當代教研論叢,2015(08).
[7]曹炳蘭.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尋探究之本[J].陜西教育,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