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的公共文化事業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群眾文化更是不斷綻放出驚人的異彩。全國以老年朋友為主體的文藝團隊應運而生,這些團隊的建立,為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老年朋友的生活質量。藝術團隊常年到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村屯、文化大院,給廣大民眾送去文化和歡樂,得到社會民眾的贊譽。城鄉團隊有一個公共的特點:都是自愿組織到一起的,各方面管理都屬于松散型,如人員培訓、長遠規劃及活動場所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約團隊發展的因素。如果再沒有一個統一的宏觀管理機構,每個團隊碎片式地單打獨斗,不組織起來共謀生存之道,團隊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已露端倪。經過全面調研雙陽區團隊走過的軌跡證明,現亟須成立全區公共文化管理小組(以下簡稱“管理小組”),統籌管理城鄉藝術團隊。在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制訂藝術團隊發展及人員培訓等制度或章程。在管理小組統一宏觀管理的前提下,才能確保城鄉藝術團隊之花在家鄉大地盛開。本文就雙陽區藝術團隊目前的現狀,筆者特寫此文拋磚引玉,以期與諸位同仁共同探討團隊生存之妙計。
一、團隊的現狀
團隊的現狀之一:雙陽區目前有各類文藝團隊29個,其中城區團隊14個,藝術團成員多數是退休的老年朋友。這些團隊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自行組建的,管理上比較松散。關于人員的加入,多數是因為熟悉該團隊的負責人,也有一部分人是經過相互介紹加入的;農村團隊的形成主要是以屬地來劃分的。由于農村的很多活動都是以村為單位來組織,文化活動也不例外。所以農村文藝團隊成員都是來自一個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建設,雙陽區的藝術團隊在規模和數量上均取得長足發展。但城鄉近30個團隊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面臨發展的困惑:其一,農村團隊有才藝的人員相對少一些,而且成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的居多,搞創作、寫文藝作品的人屈指可數,這必然導致原創節目來源嚴重不足,而且農村團隊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也不如城區團隊多。其二,城區團隊人員目前多數是各企事業單位退休的文藝愛好者,其中一部分人員已經在舞臺上活躍了幾十年,在原創節目上比較有優勢。但無論農村還是城區的團隊,都面臨共同的困惑:有一定水準的人員少,節目編導人員匱乏,原創節目滿足不了需求,會演奏器樂的人員嚴重短缺。
團隊的現狀之二:城區團隊比較集中,但團隊之間缺少交流和溝通,團隊之間關系比較脆弱,尤其是負責人之間也不夠友善。城區面積不大,團隊成員見面的機會多,為他們的交流溝通帶來便利,這本應該是一個好事,但有的團隊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的,用一些非正常手段挖其他團隊的人員,此種做法會影響團隊之間的關系。各團隊都為原創節目煞費苦心。在雙陽這個小城區,現在活躍在藝術團隊的人員多數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文藝愛好者,這類人才也是有限的。團隊的生存發展要依靠各類表演人才,所以很多團隊都為爭演藝技能人才而絞盡腦汁。城區藝術團隊演出節目形式多樣,內容也比較豐富,有傳統與時尚相結合,其中,正能量、接地氣的節目成為亮點。這些優勢都得益于城區人才集中,各行業高學歷人才薈萃,工作性質、經歷各異,每年都會創作出一些異彩紛呈的文藝作品。另外,城區團隊可以有樂隊現場伴湊,同樣的節目現場伴奏和放音響演出視聽效果截然不同。
總體說來,城區團隊在各方面都優越于農村團隊,但城區團隊也面臨人員老化、原創節目來源緊張等問題。
團隊的現狀之三:受居住地劃分的限制,農村藝術團隊的人員相對穩定。目前雙陽區133個行政村都有文化大院,各類活動都是以村為單位。由于歷史積淀的原因,村與村之間差距很大,有的村各類文藝愛好者較多,多數村文藝人才匱乏,編寫原創節目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另外,在農村,懂樂譜和會樂器的人一般都是年長的人,這些現狀都是開展文化活動的短板。不同于城區,農村的文化活動受季節和農耕限制,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9月下旬,這個時段以外的文化活動多數是大秧歌、廣場舞,形式及內容都比較單一。由于文化大院冬季提供取暖的很少,所以在漫長的冬季里,農民朋友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卻缺少豐富的文化生活。
團隊的現狀之四:城區14個團隊常年活躍在雙陽區的城鄉,為廣大民眾送去了文化和歡樂。雖然城區有才藝的人員較多,團隊也相對集中,但各團隊之間的人員之爭一直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與長春市的其他區有所不同,雙陽區距離長春市較遠,又沒有省市屬單位,只有一所大專院校,現有的各類文化藝術愛好者年齡多數在60歲以上,最大的近80歲。即便如此,團隊之間也會因爭人員而產生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館辦的幾個藝術團隊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因為有文化館直接管理,從人員到演出節目、服裝和道具等,館里都做到未雨綢繆,對館辦團隊做到零距離輔導、指導和服務。從館辦團隊成立至今,我們始終堅持這個工作理念。城區各團隊都是自發的,人員流動性較大,其結果必然導致隊伍的不穩定,使城區的各團隊演出質量幾年內多數無明顯提高。人員整體水平和節目質量上乘的團隊也不過四五個,多數團隊長期在一般水準上徘徊。
筆者認為,城區文藝團隊整體水準和質量都應是農村文藝團隊的引領者及示范者,在日常的活動中有意識地用優秀節目影響和引導,使其在循序漸進中得到熏陶,久而久之,帶動農村團隊的演出水準也有一定的提高。
鑒于雙陽區藝術團隊上述諸多現狀,筆者認為應對全區所有團隊實行統一管理,管理小組成員由區文廣新局、文化館及各團隊負責人等組成,對全區藝術團隊實行統一的宏觀管理。由于這些團隊是自發組建,長期以來團隊的所有事情基本都是自己協調解決。現在可以預見到,如果一旦有組織(機構)介入,可能導致個別團隊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好像管理機構什么都能包辦,要錢、要設備、要場地等一系列事情會紛至沓來,這可能是避免不了的。設立這個管理小組,其目的是指導協調全區的藝術團隊健康開展各項文化活動,為繁榮我區的群眾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讓有藝術才能的人和眾多文化活動愛好者在文化殿堂任意馳騁。
二、管理方法
目前,這些團隊屬于松散型,多數沒有明確發展規劃。如人員管理培訓及常年活動場所、設備等,基本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如果有管理小組這一機構統一領導團隊,就會組成一支強大的文化航母群,馳騁在雙陽廣袤的大地上。
管理方法之一:其一,對團隊負責人每年應至少培訓一次,首先使其在思想上要不斷有所提高,樹立大局意識,要有前瞻性;要有整體觀念,從發展中看問題。其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他們到其他縣(市、區)參觀學習,看看人家的做法,對創新辦團隊思路都會有所啟發。雙陽區內也可以相互參觀借鑒,每年區內各團隊之間可以交流學習,改變以前那種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尤其是區內團隊整體互動式交流,形成一個循環學習機制。這種方式很值得推廣。隊員之間見面的機會多,可以面對面切磋各種演出技巧,既方便又容易做到,還經濟實惠,同時又能了解全區的群眾文化活動走向,并共同謀劃近期和遠期發展目標。這種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對活動的開展將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管理方法之二:建立本區原創節目共享機制?,F在城鄉團隊都缺少原創文藝節目,搞創作的人員奇缺,導致原創文藝節目甚少,現在多數團隊都困惑,可演出的本子供不應求。不能讓觀眾的眼球總是欣賞歌舞、合唱獨唱和歌伴舞等,廣大觀眾對小型多樣的文藝節目非常青睞,對宣傳家鄉、贊美家鄉,演百姓身邊事、身邊人,用文藝演出的形式了解家鄉、提升家鄉知名度的做法大加贊賞,多在這類節目上下功夫。注重培養各類創作人員,要有長遠眼光,不能搞短平快,從基礎抓起,不可小視原創節目。在全區培養一批文藝節目創作人才,對提升演出質量及提高團隊知名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每年如果有較大比例的原創文藝節目,用文藝的形式宣傳發生在身邊的正能量的人和事,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創新人們的思維理念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方法之三:對全區文藝團隊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對于有培養前途的、特別是非遺類傳承人及有本地域特點的人才更應重點給予關注,一方面依托區文化館辦的各類培訓,或省市藝術館舉辦的專業培訓;管理小組統一組織全區團隊相關人員培訓,把專業老師請進來,讓更多的隊員接受專業培訓。通過數次培訓,使多數人員的演出水準有一定的提高。同樣一個文藝節目,經過技藝較高演員的二度創作后,會產生令觀眾震撼的藝術效果。
管理方法之四:管理小組主要職責是宏觀上對全區各類文藝團隊指導,協調人員培訓、活動場所及發展規劃等相關事宜。微觀方面仍由團隊自行管理。管理小組不干涉任何團隊的內部事情,和文化館對團隊的業務輔導也不沖突。文化館對全區群眾文化和文化活動及本區各藝術團隊有指導輔導及培訓的義務,并管理好館辦的所有團隊。管理小組加強各團隊負責人的管理,協調團隊、社區、鄉(鎮、街道)及相關部門之間的事宜。管理小組定期召開協商會議,如有特殊之需,還可邀請相關人員參加,以促進各團隊協調均衡發展,為廣大民眾提供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
本文論述了雙陽區城鄉藝術團隊在近幾年發展中存在的情況及亟待解決的問題,以期向群文理論專家討教藝術團隊管理之良策。面對這一現實,應成立由多方組成的管理小組對團隊統一管理,讓城鄉藝術團隊之花持久綻放。這是全民文化小康的基本目標,也是我國國情之需要?,F在提倡養老的內涵比傳統養老內涵豐富:新的養老概念,已上升為全社會行為,不僅僅是讓老年人吃飽穿暖、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更大力倡導文化養老。文化養老之路是我國社會進步平等的必然選擇。
(作者簡介:張憲斌,男,大專,長春市雙陽區文化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