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古代波斯帝國的第三任君主,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大流士是波斯王族的支系貴族,于公元前525年出任精銳部隊“萬人不死軍”的總指揮,多次跟隨國王岡比西斯二世遠征。公元前522年,國王遭遇政變被殺,大流士平息了政變,登上王位。之后連續作戰,不光穩定了巨大的國土,還繼續對外擴張,遠征印度和歐洲,建立起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三洲的超級大國。
大流士治下的波斯帝國,為后代的中央集權國家留下了寶貴而成功的經驗。他做了很多前無古人的改革,好比說在廣大的占領區設立行省、統一了全國的貨幣和計量制度、規劃了完善的稅收體制等,都是人類政治史上重要的進展。大流士還意識到,交通是維系帝國穩定的命脈。于是他大力修筑道路,形成驛道網絡,勘察了從印度到埃及的航海路線,甚至開鑿了尼羅河到紅海的運河,為波斯帝國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

大流士晚年試圖進攻希臘,建立更大的帝國,但是在公元前490年戰敗于馬拉松,終止了帝國的擴張。希臘報勝的信使,從馬拉松戰場跑回了雅典,在報信之后由于體力不支而累死。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創立了著名的馬拉松長跑項目。
大流士為了紀念自己的功績,在山崖上刻石立碑,就是后世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由于這段銘文用了埃蘭文、波斯文和巴比倫文三種文字,成了后世破譯古代波斯帝國及兩河文明的鑰匙。可以說,大流士在不經意之間,為人類文明的延續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明代太監,原名馬和,小字三寶,云南人。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馬和自幼凈身,在燕王朱棣府內任職。他學識過人,思維敏捷,“內侍中無出其右”,深受燕王朱棣器重。在朱棣起義的“靖難之役”中,他率軍獲得了鄭州戰役的勝利,被賜予“鄭”姓,故稱鄭和。
朱棣登基為皇帝(史稱明成祖)之后,鄭和被授予“欽差總兵太監”之職,率兩萬余官軍出使南洋,就是史稱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于1405—1433年間,七次下西洋,到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的等無數國家,最遠到達東非海岸,沿途剿滅大批海盜,并帶回了各種地方土產,為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鄭和在斯里蘭卡留下的碑刻,至今保存完好,是那個時代的珍貴見證。

考古學家發現,鄭和的航海技術,超過同期歐洲兩百年以上,這是古代中國技術領先于世界的最佳范例,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得以充分發展的保障。
1433年,積勞成疾的鄭和在航海途中,不幸病逝于印度古里,之后歸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去世之后,中國的航海業停頓了數百年之久,但是他光彩的一生,以及積極探索的精神,依然照耀著今天。現在國家大力倡導的“一帶一路”工程,就是在繼承和發揚鄭和等先賢未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