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晨雯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
作為線性文化遺產的金牛道展示及利用設想
商晨雯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
金牛道是蜀道交通網絡中的主干道,長期作為古代官方驛道,直接聯通了關中重鎮的寶雞、陜南中心的漢中、四川北部重鎮廣元與西南首府成都,促進了西南地區與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聯系。我國已啟動以金牛道為基礎的蜀道路網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的申報程序,但仍在遺產認知和保護實務上存在著諸多問題。文章在觀察分析金牛道的現狀和構成的基礎上,對其性質及價值進行了探究,并總結了因未認清線性遺產特殊性而導致的問題。文章提出金牛道展示與利用應當以線性遺產的整體性為核心,明確線性文化遺產的性質,對古道進行疏通,以完善遺產系統;建立一套統一而凸顯要素特征的闡釋框架,并利用標識系統直觀表現線性文化遺產的整體面貌;在對遺產進行展示時,需考慮到金牛道是一套自然與文化要素復合的系統,不僅需要關注遺產點,更要堅持對遺產及周邊環境的保護性展示,避免開發性破壞,以提供具有統一感官體驗的參觀氛圍;同時,金牛道的展示與利用要根據線性遺產的形態及內涵特征,推廣動態式參觀,并憑借系統內的各構成要素打造獨特的文化體驗式旅游,充分闡釋金牛道的豐富價值。
蜀道;金牛道;線性文化遺產;展示;利用
川陜蜀道是廣義蜀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古代中國的中心地區聯接西南地區中心的最重要的紐帶,對于川陜之間文化的溝通、經濟的促進以及中央政權在四川行政管理的實施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金牛道是川陜蜀道眾多道路中重要性最高的一條,作為我國古代官方驛道,不僅是秦蜀間平時政治、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同時也是戰時軍隊進軍或防守采用的重要孔道。金牛道沿線遺址及紀念物較為豐富,如道路本體及相關的關隘據點、橋梁渡口、摩崖造像、碑祠廟宇、城鎮墓葬等,是蜀道路網中包含文化信息最為翔實的路段。
目前學者對于金牛道的研究多局限在歷史學的框架內,對于其文化遺產的屬性認知尚不系統,且對于金牛道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情況語焉不詳,更沒有針對這一條線性遺產提出展示和利用的理念。因此本文將針對目前研究的不足,在認知金牛道現狀及遺產構成的基礎上,依據其作為線性文化遺產的性質和價值,指出目前保護管理的問題,并提出展示與利用的設想。
討論作為文化遺產的金牛道,需在關注文化遺存現狀的基礎上,認真梳理其發展歷史,研究金牛道的路線是如何形成、變動的,何以有些段落會消失,有些段落被修繕,金牛道經歷了怎樣的歷史事件,發揮了怎樣的歷史角色,最終形成了如今的遺產形態。對于道路歷史的研究是確定遺產保護對象的基礎,基于此才能進行專業、科學的遺產保護、管理、展示及利用工作。
1.1 金牛道發展簡述
道路的使用有其開辟、發展使用、衰落廢棄的歷史過程。金牛道的開辟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蜀國派軍隊參加周武王滅商之戰,周顯王期間對金牛道進行了擴寬,而在漢晉乃至到元明清,始終是軍事征戰、商旅通行的重要通道,漢晉南北朝期間金牛道上征戰不斷,到了唐宋時期,金牛道作為官方驛道的作用開始突出,而元明清對金牛道進行大規模的平整,金牛道成為入蜀通途干道。清末民初,郵驛制度逐漸衰亡,則金牛道喪失了官方驛道的特殊地位,直到民國期間在大部分路段的基礎上修筑了老川陜公路,金牛道自此淡出歷史舞臺,殘余的古道成為了歷史遺跡。
金牛道的采用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極大,受山河谷地的影響選擇道路的選址和修建方式。這類道路受限于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對人文地理布局起著控制性作用,可以稱為控制性道路[1];但在道路使用過程中,使用者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出發地與目的地之間的具體路線,因此討論金牛道在歷史上的路線變遷,必須與它所處特定的時代歷史背景、政治局勢及所發揮的具體交通功能結合起來討論,適逢戰亂之時,軍隊很有可能選擇迅捷但相對艱險的小徑以加快行軍步伐;而商賈民眾則會避開戰亂紛爭之地,選擇迂遠但相對平整安全的道路。
1.2 金牛道的現狀
目前所見的金牛道是歷史上長期使用且不斷修繕的遺存,經過歷代的路線變動,金牛道現今保存的道路基本是明清修整后的結果。以金牛道最為關鍵的道路為文化遺產的觀察對象,較為突出的要素有古道形態以及交通功能。是否有古道形態的保留,一則說明了歷史線路的變動過程,即這里曾有金牛道經過,二則與遺產保護直接相關,即這一段落是否還有實體的線狀遺產需要進行保護。而是否延續交通功能則是總結金牛道現狀的第二個重點,一方面可以體現出金牛道在現代的社會角色,是否仍然處于活化狀態、積極地融入進現代社會;另一方面則可以觀察金牛道與它所串聯的點狀遺產要素之間的歷史相關性。根據這兩個要素,我們可以將金牛道路段分為4類:保留古道形態且保留交通功能;保留古道形態但失去交通功能;失去古道形態但保留交通功能;失去古道形態且失去交通功能。
1.2.1 保留古道形態且保留交通功能
(1)與現代公路并行使用。這一小類古道形態與交通功能仍然留存,是因為與現代公路并行使用,現代公路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的交通運輸需求,因此古道可以留存使用人力車馬時期的形態,可供行人通行。典型路段如目前的大朝古驛站路段,從大朝古驛遺址所在地點至架枧溝路段,這一段為開放的古道路段,與現代公路并行。另有翠云廊景區路段(圖1),有500 m長的古道因柏樹及道路留存狀況良好被開辟為封閉景區,而另有公路在景區外通過。
(2)遠離公路,作為鄉間小路使用。此小類古道位于鄉村田間,因地理條件等限制沒有被新型公路占用,因此得以保留古道形態。古道通暢地連接附近村鎮,因此仍被當地居民作為便捷的鄉間小徑使用。如連接劍州清涼橋與涼山鋪之間的“攔馬墻”古道(圖2),多被當地人所用,沒有進行開發干預。其古雅的道路形態與行道樹共同營造的幽靜氛圍,吸引了小規模的游客前來行走。

圖1 “翠云廊”景區

圖2 “攔馬墻”段古道
1.2.2 保留古道形態但失去交通功能
這一類古道規模也較小,雖然保留了明清時期古道的線性形態,但已失去了交通功能。
(1)處于山間被廢棄。由于山地地形原因,現代公路更換了途經地,于是這一小類古道被較為完好地保留下來,但是常年未有居民規律性走動,基本已遭到廢棄。而道路若不經常性使用,周圍野草叢生會遮掩道路。出昭化古城西門道路逐漸進入山區,到天雄關一帶的部分路段就已被山間茂密草體覆蓋,自涼亭子到天雄關、牛滾凼延伸到竹埡子5 km常消隱于雜草之中,且由于無人行走,部分路面被泥土掩埋,甚至路基出現垮塌,而植物根莖對石板道也有破壞作用[2]。
(2)景區保護,不再使用。這一小類古道較為特殊,目前所發現的部分只存在于德陽白馬關景區內,古道作為關鍵要素被劃入到景區內部,并且由于歷史原因,景區內部明清碥道被包圍住,不允許行人車馬通行使用,以“保護路面”(圖3)。

圖3 白馬關景區內古道
1.2.3 失去古道形態但保留交通功能
歷代道路常利用舊址在原地進行修繕,民國時期川陜公路也以明清時期的道路為基礎進行了修整,后期公路為了便于車輛通行,也在原地基礎上進行平整擴寬,因此大量古道被現代公路所破壞疊壓。如廣元千佛崖位于古道路旁,舊川陜公路在崖壁下穿行而過,一直到21世紀初,公路仍緊貼崖面,極不利于文物保護,于是改建新路時在外側施工,而老川陜公路改為景區道路。2009年在千佛崖石窟進行的發掘工作探明了老川陜公路地基下的明清道路、石橋及建筑柱洞(圖4)。

圖4 老川陜公路下的明清遺址
還有一些古道由于石板道路的條件所限,不適應村民生產生活的用車需要,被村中新建道路破壞疊壓,尤其在2008年地震后,為在村中運輸救災物資,一些經過村鎮的古道被破壞或疊壓,后覆以水泥。隨著村鎮經濟生活的開展,目前這種破壞古道的行為仍在繼續。
1.2.4 失去古道形態且失去交通功能
還有一些道路原來為古道的部分如今已失去痕跡。比如現今綿陽科技館前所立漢平陽府君闕,原有石梁橋名為“仙人橋”,跨于闕前的芙蓉溪上,橋東北的古蜀道沿芙蓉溪左岸而行,過橋經過闕前,改從芙蓉溪右岸沿山麓穿開元場向南過涪江,進入綿陽城。如今不僅古道遺跡和石橋已經消失,墓闕與墓所呈現出的空間相對關系也被新營造的科技館與漢闕之間的相對關系所代替。
通過對金牛道的現狀進行總結,我們可以發現金牛道在古道形態與交通功能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在1935年川陜公路修建之前,古道的重要性,即在于發揮溝通川陜的交通干線功能,而古道的形態可以滿足傳統的交通需求;然而在新式公路興起之后,古道形態已無法滿足新型交通方式的需要,因此很多古道段落被破壞,以修建新式公路,而殘留的古道也將溝通區域的作用讓步于新式公路,即慢慢弱化其實用性而強化了其作為整體的文化遺產屬性。
1.3 金牛道的遺產構成
將金牛道作為保護研究的文化遺產對象,在理順金牛道的歷史發展情況之后,下一步需要對其目前現存的遺產構成進行細致的整理。金牛道遺產構成要素較為復雜,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其道路功能密切相關的、構成古道形態的線狀遺產,包括道路本體,作為古道要素的橋梁、渡口和關隘,以及沿道路分布以指示道路線路、提供庇蔭的行道樹,它們使金牛道呈現較為連續的線條形態;第二類是被線狀遺跡串聯的一連串點狀遺產,因為與道路有著相關的歷史進程而受到影響,道路的開辟、變動和衰落影響了這些遺產的選址和發展,包括石窟造像、寺觀祠廟、歷史城鎮、墓葬碑刻。
結合以上對于金牛道遺產構成的分析,可以知曉金牛道以線狀遺跡為主干,沿線依附有成系列的點狀遺產。下一步,就是結合金牛道的歷史與遺產構成,對其性質進行分析。
2.1 金牛道的性質
金牛道并非是一條孤立存在的道路,作為一條連接川陜兩個極具戰略地位的區域的古代道路,除了道路兩端的城市外,沿線還有一些道路經由的城鎮和村落,以及為交通服務的驛站、店鋪、關卡等,而除了這些與道路交通功能密切相關的單位外,沿線的寺廟、摩崖窟龕在分布上受道路形態影響,沿道路兩側密集分布,同時它們的開建與發展也與道路的發展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這種由線狀遺產為主干、點狀遺產為依附、呈線狀排列的具有線路性質的系列遺產是一種特殊的遺產形式,它更強調遺產的空間形態的差異性。在如今的世界遺產體系中,難以找到合適的位置以表現其邏輯和意義。目前的遺產體系中,盡管在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下仍稍有混亂,但大體的分類原則與階元標準已比較明晰。
而金牛道所處的遺產分類體系以遺產的空間形態作為標準的分類,孫華曾討論過這種遺產體系,從最簡單的“點狀遺產”,到“線狀遺產”,再到遺產集中區域的“面狀遺產”,其中線狀遺產又有單一的“線狀遺跡”,線狀遺跡加點狀遺產形成的“線性遺產”,以及那種沒有線狀遺跡或線狀遺跡已不復存在、只是由于歷史上曾經有過文化交流上的重大意義,故被后人賦予了特殊象征意義的線性遺產——文化線路[3]。很明顯,金牛道有人工營建呈線狀的古道遺跡,以及沿古道分布的點狀遺產,這些要素中有一部分共同發揮了金牛道的驛道交通功能,有一部分體現了由金牛道通行而產生的歷史背景、關聯要素和象征意義,可以被視為一個有共同的外部界限和內在特征的遺產群體,即線性遺產。
2.2 金牛道的價值
金牛道是川陜蜀道重要組成部分,而川陜蜀道是中國古代跨越了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的越嶺道路。蜀道打通了秦巴之阻,將相對隔絕又極具戰略意義的巴蜀地區與關中地區連接起來。蜀道見證了數千年來川陜間,以及其他受該道路影響的各區域間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發展,并在沿線留下了水利工程、墓葬、石窟、石刻、壁畫、寺廟建筑及民居建筑等各類遺存,體現出這些交流的成果。在從秦到明清的漫長時期中,持續促進了兩地間的文化互通及社會發展,使兩個原本差異巨大且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得以逐步融合,最終融入了華夏文化體系之中。
金牛道是修鑿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歷史影響最大的國內古驛道之一,在施工條件和技術手段都相對落后的時代,金牛道在絕壁架設凌空棧道,在陡崖開鑿險峻碥道,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設各式橋梁,利用“火焚水激”瓦解山體堅石,這些工程技術都代表了當時此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們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金牛道是中國古代郵驛制度的杰出實物見證。郵驛制度曾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它代表一種由官方主導的、多方面、大規模且強有力的交流交通形式,這種形式在冷兵器、人畜力交通時代,為古代大國管控自己的疆域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作為穿越了艱險山區的交通網,金牛道更加充分地展現了在缺乏現代交通工具、生產力低下的時代郵驛制度及其驛道系統的先進性和重要性,見證了從秦至明清郵驛制度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能夠全面展示中國古代郵驛制度及驛道系統發展變遷的最佳范例。
金牛道在中國軍事史、社會史和文學藝術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多件重大史實相關。金牛道的開通為秦朝中國第一次大統一做了重要鋪墊,并對之后中華民族的交流融合、團結穩定起到了促進作用。中原人口數次通過蜀道向四川大規模遷入,對我國社會文化和人文地理狀況造成了巨大影響。另外,金牛道還與“文人入蜀”傳統密切相關,更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歷史地位,被歷代文人所頌詠和繪畫,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其中不乏經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線性遺產的金牛道在遺產價值上與一般的遺產點有著極大的差異,目前金牛道的保護與管理呈現諸多問題,這體現出對于金牛道遺產價值的不清晰認知,從而在遺產價值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上缺乏考量,缺乏對于線性遺產的保護理念指導。
3.1 缺乏統一規劃,斷裂式管理
作為線性文化遺產的金牛道,其沿線的遺產點依附于交通路線的線狀遺跡,因此不僅需要按照沿線文物古跡的類型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管理措施,更應該成立保護管理機構,采取統一的保護要求、管理標準和行動計劃。但目前金牛道上各遺產點呈現斷裂式管理的現狀,這是金牛道形勢最為嚴峻的保護與管理問題。金牛道上許多相關的遺產點位于劍門蜀道國家風景名勝區內,由各片區串聯而成,造成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現象。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職能薄弱,管理范圍過小,僅限于廣元市內的劍門關景區,而對明月峽、昭化古城以及綿陽市的梓潼七曲山大廟和富樂山景區等景區,則難以實施統一有效的管理。
試以幾個片區為例,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昭化古城是金牛道廣元段上的重要古城,經濟、文化曾頗為繁榮。古城位于白龍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設有水路要津桔柏渡,五代及宋時戰亂頻仍,在后唐對前蜀,以及宋對后蜀的戰爭中,對戰雙方常焚毀渡口浮橋作為守御之計。金牛道從東門入過城內主街巷而穿西門出,轉向西南的山區。108國道通行后,代替自古延續至民國的舊路成為交通動脈,路線繞過昭化而不再途徑此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古城沒有被過度的商業化所干擾,因此我們目前還能見到古城較完整的形態及較原始的風貌。但另一方面,偏離交通干線后,民眾對于昭化古城段蜀道的了解程度遠不及劍門關、翠云廊等段落。城邊桔柏渡這一重要渡口尚未被有效展示及利用,缺乏相關信息指導觀眾了解這一片水域背后的歷史典故,從而削弱了昭化古城對于蜀道的重要意義。昭化古城雖是金牛道上的重鎮,卻因為沒有樹立線性遺產中點狀遺產依附于整體的意識,缺乏統一規劃而沒有成為線性遺產上有機的一環。
翠云廊本是明代正德年間,知州李璧在劍州境內栽種的大面積行道樹,“南至閬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十萬”[4]。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政府在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內單辟出翠云廊景區,修建了圍墻和游客中心,將一段典型的古道遺跡封閉起來另行售票。游客在這個景區內先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新開游徑和仿建古建筑,才能夠到達古道路段。封閉式的管理模式或許適用于千佛崖、皇澤寺等單體建筑中,卻不適用于呈線性展開的道路遺產。這種做法隔斷了該路段與南北兩側金牛道其余路段的聯系,切割了與周邊社會環境的關聯性,即沒有充分認識到線性遺產的價值內涵,導致遺產管理過程中忽視了線性遺產管理的特殊性。
如果說金牛道在劍門關景區內還能保持一定的相關度,進入到了綿陽市境內,則完全失去了統一規劃與管理機制。七曲山大廟是梓潼境內蜀道上的重要節點,因其是文昌君的主廟,有著悠久的傳統,蜀地內外的民眾前來祈福者絡繹不絕,而大廟前的一段古道是民眾前來大廟的必經之路。現在古道已基本被現代公路所覆蓋,除路兩側保存有部分古柏外,無其他明顯展示手段,說明大廟與金牛道間的區位關系。在七曲山大廟景區內,隨機訪談參觀的游客15人,無一知道這座大廟位于金牛古道之上,遑論與皇澤寺、劍門關等都共同作為金牛道的構成要素。
3.2 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
金牛道在保護管理過程中另一急迫問題是,在快速城鎮化進程、新農村建設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背景下,金牛道的古道遺產真實性與完整性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由于道路具有使用功能,當人們對于交通的需求提升時,就會對一直使用的路段進行修整,因此在前文的分類中,有一類道路作為鄉間小道仍保留了古道形態,但是村民對于交通的需求也在提升,需要駕駛車輛進出村鎮,而由于缺少必要的闡釋手段,他們對村中道路的價值毫不知情,相關部門也沒有另修道路以補償交通需求,村鎮機構會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破壞古道,將其改為可供車輛行駛的水泥道或瀝青道路。此現象關涉金牛道的保護管理問題,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夠阻礙人類的正?;顒樱瑐鹘y村落及歷史城鎮中也允許展開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
上文中還有一類已經失去了古道形態的地段,這一類路段在金牛道曾經使用的歷史時期是必要的組成部分,但現今卻不見任何古代遺存,周圍的社區建筑也完全是現代化產物?!段幕€路憲章》中提出線路中的每一部分對于線路整體意義的重要性都應得到評估,并通過道路遺跡來證實結構布局的真實性[4]。即使文化線路范圍內有些路段的物質實體未能良好保存,仍然可以通過史書文獻、其他非物質元素,如建筑工藝、民俗技藝等,證明該地段是文化線路不可分割的組成元素。這一類地段由于失去了可供保護的遺產對象而無須列入保護范圍,但仍應當配以合適的闡釋手段,用以表現其相關的歷史信息。
3.3 未調動當地社群參與保護
文化遺產與所在社區的關系較為微妙。文化遺產是當地社會文化資源的杰出代表,一定程度會提高社群的凝聚力與歸屬感,從而被精心看護。但當地社群沒有對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理解時,就會出現負面影響。盡管我們都認可當地社區與文化遺產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但因為大多數文化遺產(如碑刻、摩崖、寺廟等),已經脫離了其產生時的文化背景,往往被現代民眾所忽略。就與社群的關系而言,金牛道這類具有交通功能的線性遺產本該具有巨大優勢。因其當代屬性更為鮮明,一方面作為大規模的線性遺產,它無法被局限在孤立的文保單位中,可與沿線社區在空間層面直接接觸、互動;另一方面,金牛道的部分路段仍發揮交通功能,具備現實功用,與當地社群保持密切的聯系。
遺憾的是,金牛道的保護與管理過程中尚未對政府部門、各組織及當地社群的力量加以整合,無法調動起當地社群參與的積極性。首先當地社群沒有意識到金牛古道的遺產價值。尤其在失去古道形態但仍保留交通功能的路段,因為穿鎮而過的道路是典型的現代公路,當地社群很難將它與文化遺產聯系起來。筆者在涼山鎮對街邊民眾進行調查,10人中僅有1名老者知道穿鎮而過的這條公路是金牛道的段落。在另一方面,發展至今的金牛道并沒有為當地社群帶來顯著的社會及經濟效益。由于對線性遺產的整體性價值認識不足,金牛道的管理重點仍是被開發為景區的遺產點,而當地社區中更為常見的是失去古道形態的道路,無法吸引游客逗留及消費。
3.4 遺產要素闡釋力度薄弱
目前金牛道沿線缺乏對于遺產要素的解說及展示措施,這與以上3點問題相結合,更凸顯了金牛道目前保護與管理的弊端所在。一是線性遺產的整體價值的闡釋不夠突出,各遺址點缺少本元素與金牛道的關系敘述,這是由缺少統一規劃帶來的直接結果。如昭化古城沒有搭建完善的解說系統,片面推廣“來了昭化,不想爹媽”的宣傳口號,而沒有剖析闡釋城鎮歷史文化內涵,城內重點打造的民居、店鋪、城墻等要素無法與之響應,導致游客對于昭化的實際參觀體驗多總結為“一處整修后的古城”,從而缺少對昭化古城發展脈絡的更深體驗。昭化古城闡釋策略的失敗是金牛道沿線遺產點中很典型的一種表現,它忽視了城中曾作為交通樞紐的桔柏渡、穿城而過的金牛道與古城發展成“巴蜀第一縣”的歷史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強化金牛道與遺址點的有機聯系,如此對于金牛道的整體價值與昭化古城的元素魅力都有減損。
第二個尤其突出的問題是,在闡釋遺產要素過程中編造虛假歷史故事與遺產點進行附會,進行推廣宣傳。以翠云廊為例,行道兩旁的柏樹大多是明、清所植,卻被景區刻意渲染了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破壞了遺產所蘊含的歷史層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此外,遺產要素闡釋力度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金牛道相關遺產要素與當地社群的關系。金牛道除了有些路段仍提供實用的交通功能之外,作為文化遺產的休憩體驗、教育審美等功能沒有被充分開發。
3.5 小結
上述4點金牛道在保護與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內在邏輯上有一定的相關度,均是由于對線性遺產的性質及價值認識不清,從而破壞了線性遺產的整體價值或元素的個體價值,或者是沒有將線性遺產的特性充分展現,而這些問題都會體現在遺產展示與利用的層面上。
文化遺產的展示與利用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具體將研究成果呈現給社會公眾以實現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的過程,是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認知與理解的必要活動。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關于文化遺產解說與展示憲章》中指出,解說與展示是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過程整體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5-6]。
結合國內外優秀的線性遺產展示與利用案例,提出金牛道今后展示與利用方向的幾點設想,為金牛道的遺產活化提供參考,以促進金牛道沿線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4.1 明確性質,疏通古道
線性遺產是由線狀遺跡為主干、點狀遺產為依附、呈線狀排列的具有線路性質的系列遺產。進行串聯的線狀遺跡與依附的點狀遺產不僅擴充了遺產構成,更復合為整體表現了線性遺產的豐富內涵。
金牛道作為具有交通功能的線性文化遺產,其古道線狀遺跡是極為重要的遺產構成??墒窃诂F實中,古道遺跡受到忽視,反映了金牛道在保護管理方面的幾個嚴峻問題——由于對線性文化遺產的性質與價值認識不清,政府片面強調皇澤寺、千佛崖、劍門關等歷史價值高,社會關注度高的遺產點,以及如翠云廊景區審美價值高的路段,故而使許多仍保持古道形態的路段湮沒于山間荒草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當地民眾無從知曉古道的存在,無法使用道路,遑論進行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闡釋。
因此在考慮到金牛道的遺產展示與利用問題時,必須明確金牛道仍殘存的古道路段,以構建一個完整性較強的線性文化遺產體系。這一過程首先需要進行遺產路線的研究,由學者進行文獻研究及田野調查,探明金牛道路線具體延伸到每一個村的路線。從遺產資源調查這一步驟起,便可動員當地居民參與到線性文化遺產展示與利用的過程中,策劃全民性調查記錄活動。此舉措不僅可以提高遺產調查效率,還可向民眾普及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理念、傳播古道的重要價值。
在找到現存的古道遺跡后,便可恢復道路的使用功能,使它的形態與功能重新穩定化。古道在村鎮間進行交通連接的便利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只需將古道重新呈現給當地居民,清理遮蔽古道的野草,并對殘破的道路進行風貌性修補,當地居民便會自然地將古道作為日常行走路徑,保證古道的功能發揮。在恢復道路功能的同時,在古道旁應豎立標識,加強當地居民對于古道的認知。金牛道的古道形態已不再適用于現代的交通方式時,應當在合適的位置另開新道,將機動車通行的交通功能轉移至給現代交通道路,以保護作為線性文化遺產的金牛道的路面。
除了以上這類保存形態但喪失功能無法通行的古道路段,還有一類路段也需明確性質,進行疏通,這類路段保持了古道的形態與功能,具有較大的展示及利用潛力,但因交通不便,隱藏于村鎮中且展示及宣傳力度不夠,受關注程度遠不及“翠云廊”等路段,如漢陽鎮境內的石洞溝段、自清涼橋到涼山鄉一段的“攔馬墻”段。對于這一類古道,不需對古道多加干預,而需要改善古道兩端村鎮道路的交通設施條件,以順暢地連接現代交通公路,提升古道的可達性。
4.2 構建系統,突出要素
線性文化遺產的特殊性質要求展示與利用系統應當將系列遺產內自然、文化、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資源及所蘊含的功能進行整合,在對遺產資源進行保護的基礎上引導線性遺產所在地的可持續發展。參考美國的遺產廊道體系,構建線性遺產的展示與利用系統首先需要確定主題。主題應盡量體現本地區遺產資源的突出特征,反映出區域的文化內涵特點及遺產的多元綜合價值。再將主題與各個元素的關系梳理清晰,形成復合有遺產點-線性遺產-遺產地(即點、線、面)多維度系統。整個系統都將處于共同的遺產策略制定和資源管理中,原本知名度較弱的遺產也可提高社會效益。
此外,展示與利用系統構建后,需以公眾能夠感知的形式進行推廣,目前效果較為顯著的方式多采用一套視覺標識體系,表述系統內及各遺產要素間的邏輯聯系。
以圣地亞哥 .德 .孔波斯拉朝圣之路為例,準確來講它并非是一條路線,而是一個路線網絡。經由這個路網,民眾由歐洲大陸各區域向基督教圣徒圣雅克的埋葬地圣地亞哥 .德 .孔波斯特拉朝拜。除了殘存的古道外,沿道路分布有與朝圣功能直接相關的遺產點,如可進行禮拜的教堂,為朝圣者提供飲食的餐館、提供飲水的飲水點,以及朝圣者進行夜間休息的旅店等,同樣也有見證朝圣之路沿途經過的城鎮及村落,以此為基礎所涉及的標識系統必須能夠反映出朝圣主題及線路的特點(圖5)。

圖5 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法國及西班牙段示意圖
因此,圣地亞哥 .德 .孔波斯拉朝圣之路法國段的標識系統,將地圖上呈放射性延伸的路徑抽象化并矢量化,設計為貝殼紋路的樣式,與圣經故事中圣雅克受貝殼佑護的傳說相聯系,朝圣之路串聯起的各類遺產點如教堂、旅店等,也采取有關貝殼的元素,用以構建系統的標識系統。
另一處效果顯著的線性遺產展示框架來自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不是一處供人通行的交通線路,而是進行防御的界墻,但是其遺產構成仍具備線性文化遺產的特點,因此它的展示利用方式可被視作參考素材。哈德良長城是羅馬帝國范圍內構成最為復雜、保存最為完好的邊界地段,于198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調研結果顯示觀眾對哈德良長城的理解有限,絕大部分觀眾認定其屬性僅是一段防御邊界,產生的參觀體驗不盡人意。總體而言,哈德良長墻的遺產價值挖掘與展示工作亟待改善,必須改進闡釋方式,以構建一套有機串聯各遺址的系統,能夠使公眾更好地認知真實的遺產構成、背景與價值。除了哈德良長城自身的一套線性遺產體系外,它還與德國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及英國安東尼長城一道構成羅馬帝國邊界遺產(二者分別于2005年和2008年擴充進羅馬帝國邊界遺產),這便意味著哈德良長城的遺產闡釋體系必須置于英國及更廣闊的羅馬帝國視野內,并彰顯出本段防線的特殊意義。基于此背景,哈德良長城制定了一套闡釋框架,一級主題為“羅馬帝國的西北防線”[7],所串聯的各個遺址點提出了相關主題,不僅能明確地差異化提供不同段落的參觀體驗,更可以讓觀眾和當地社群了解到每一遺址要素對于羅馬帝國西北防線的意義,不僅包括歷史層面,也關涉歸屬認知、地理區位、文化傳播等內容,而線性遺產系統性內涵可借此展示體系促進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將金牛道線性文化遺產作為一個系統考慮,則作為金牛道發生背景的山地、河流等區域景觀和環境要素,與金牛道交通功能相關的橋梁、津渡、驛鋪等文化遺產,與金牛道發展歷史有關的祠廟、摩崖碑刻及城鎮聚落等遺產點都含括于其中,而金牛道的道路成為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溝通脈絡。以此為基礎,金牛道可以構建“金牛古道通秦蜀”的主題。在此框架下,設立二級主題以突出表現不同路段及遺產點的特質,如皇澤寺與觀音崖、千佛崖、覺苑寺表現佛教藝術由中原至蜀地的時空跨度,朝天關、天雄關、劍門關等關隘強調各節點的軍事地理價值,而沿線曾設有驛鋪的鄉鎮,如柳池驛、垂泉鋪等,則可突出歷史人物經停驛鋪的詩詞典籍記載以及該鄉鎮的歷史文化故事。
金牛道遺產系統構建完畢,可以此為基礎設計視覺標識體系。視覺系統需密切圍繞金牛道的遺產系統主題,標識要求特征鮮明。根據上文所提出的“金牛古道通秦蜀”的主題,再聯系與金牛道起源相關的“五丁迎石牛以開道”的傳說,而牛堅韌不屈的文化意象與克服艱險開道以通秦蜀的歷史進程也十分契合,筆者認為可以采用金牛道名稱之“牛”的形象作為整個線性遺產體系的基本標識,再根據各路段及遺產點的特質衍生相關標識,以此構成一個統一的線性文化遺產體系視覺系統。
4.3 保護性展示,避免開發式破壞
金牛道在西南山谷間穿行,遺產要素與自然基底的結合十分密切,因此在遺產的展示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大背景,妥善保護山體及生態系統,并強化線性遺產與山林背景的視覺統一性。
展示與保護手段可以兼容,任何對于文化遺產保護方法的選擇和實施干預都可成為遺產展示的要素,而遺產展示的方式也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展開。在此語境下展示線性文化遺產,可參考景觀規劃學科中的“遺產廊道”概念,將線性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區域和城市生態基礎設施來加以建設和保護,同時達到展示遺產、優化景觀的目的。遺產廊道可以是具有文化意義的運河、道路以及鐵路線等呈現線狀的工程,也包括通過適當的景觀整治方案而串聯起分散的遺產點,從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意義的綠色通道。遺產廊道可以理解為一種地區發展戰略或規劃方法,強調文化遺產保護、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的多贏,以整合地方多元資源[8-9]。可以看到,遺產廊道作為一種區域發展的策略,更強調將生態景觀積極融入經濟資源。金牛道跨越區域廣闊,途經的生態基底包括山地、河谷、丘陵及平原等,在展示過程中,應與山林防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多項與生態保護密切相關的基礎工作相結合,在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的基礎上,實現線性遺產的展示利用的最優方案——將展示寓于遺產及生態保護中,為保護方案增添觀賞性和教育性,而減少其他不必要的干預。
保護性展示的第二個要點是線性遺產與背景環境的視覺統一性,這也是對最小必要干預原則的呼應。以日本紀伊朝圣之路為例,它是由奈良和京都兩座古都通向大峰、熊野三山以及高野山三座圣地的交通線路,坐落在紀伊山地茂密的森林中,反映出根植于日本自然崇拜悠久傳統的神道教與自中國及朝鮮半島引入日本的佛教之間的相互融合。因此遺產點除了道路本體以外,還包括與宗教相關的建筑物(寺廟、圣地、雕像和佛塔)以及受崇拜的自然物(包括樹木、瀑布、巖石等)。紀伊朝圣之路的遺產展示將遺產與自然背景充分融合,盡量不在遺產核心區域內搭建冠以保護或展示設施的建筑,只以必要的標志說明,且保持展示載體盡量貼近自然肌理,不破壞其視覺統一性。在道路本體的展示上,紀伊山地朝圣之路嚴格維持流傳至今的路況,許多山路保留著土路的路基,沒有對路面進行鋪設,這是保護遺產線路真實性的體現。
與紀伊山路用作朝圣的單純性質不同,金牛道的道路情況更為復雜,它作為蜀地溝通中原地區的交通主干,根據不同時代的交通需求,其功能和形態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同路段的現狀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因此在進行展示利用的設計時,需充分考慮不同路段的實際特點,選擇合適的展示策略。仍保留古道形態的路段,基本都位于自然山林間,除了必須的基礎設施外,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構筑物,并且保證整體風貌的一致性,與周圍的行道古柏、溪流、山體構成視覺統一體;已經失去古道形態而發揮現代交通功能的路段,道路兩側一般聚集村鎮或者城市,則應在保障市政交通的基礎上,在道路沿線適量增加與本區域內金牛道遺產相關的標識,以體現現代公路與古代交通路線之間的聯系。
4.4 動態式參觀,打造獨特參與體驗
由于線性遺產在分布上具有沿著一條主干排列分布的特征,展示與利用的過程可以借助這個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方案,而動態式游覽便是一種可行性較高的線性文化遺產闡釋與解說方式。相較于靜態的欣賞式參觀,動態式游覽一般采用徒步、騎行、乘船等慢行方式,可對線性遺產進行較為細致和全面的參觀,有效提高游客的遺產游憩與教育體驗。國內的線性文化遺產中,京杭大運河常被當作可開發動態參觀的典型案例。沿運河可建立慢行交通系統,一方面作為參觀運河的體驗路徑,一方面也是運河遺產資源整合、組織的重要方式。
金牛道遺產資源空間分布廣闊、遺產構成豐富、社會關聯度大,可針對游客需求制定多類別參觀路線,并鼓勵進行慢行游覽。尤其在廣元市內自朝天到昭化之間的遺址點基本在嘉陵江沿岸分布,距離適中,除乘車外,還可以采取騎行、乘船、步行等多種慢速交通方式通行。而從昭化前往成都的路段,則可根據具體路段選擇快速交通與慢行結合的方式,駕車、騎行、步行等交通方式交替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道段落的石板道分布于丘陵中,只可步行參觀,由此車行與步行交通的轉換方式是需要多加考慮的。比如漢陽鎮境內的“石洞溝”段古道和劍閣縣清涼橋到涼山鄉之間的“攔馬墻”段古道,藏于村鎮中,古道入口不易被游客發現,一般只用于當地居民的步行來往。這種路段需要完善古道端口附近的村鎮道路設施,以順暢地連接現代公路與古道,提升古道的可達性,并設置標識進行引導。由于保存下來的單段古道長度均在5 km以下,可在古道的端口處設置停車場,觀眾在完成古道漫步后還需原路返回出發點,再自駕前往下一處遺產點。目前劍門關和翠云廊景區便采用這種方式。這種動態參觀較為簡單易行,但重復的游線效率過低,相當于參觀一段路程需要占用游客兩倍的時間,并且無法讓觀眾得到達古道某一節點后繼續前行的參觀體驗。筆者認為可以建設金牛道的觀光導覽交通系統,作為自駕游覽系統的補充,使觀眾毋需折返、直接前往下一處遺產點——這種參觀方式更契合金牛道溝通功能的本質。此系統可提供共享自行車及公共擺渡車,設置于古道兩端或遺產點,為觀眾轉換多種交通方式提供便利選擇。而無論是哪種動態參觀方式,都需有配套全面的導引標識系統、導覽信息系統、補給服務系統,以提升線性遺產動態參觀的體驗。
線性遺產的展示利用手段中,動態參觀可與遺產的價值特性進行緊密結合,開展文化體驗式旅游。線性文化遺產的體驗式旅游在歐洲開展得較為成熟,而這種理念的壯大正體現了歐洲文化線路委員會等組織對文化線路內涵的認知。歐洲文化線路委員會發布的兩份重要文件《擴大“文化線路”的部分協議規定》和《“歐洲文化線路”授予條件修訂》中明確指出,“文化線路是一處凸顯文化與教育性質的遺產,同時也是一項旅游合作項目,旨在構建一條或數條基于特定歷史道路、文化內涵、人物或現象的旅行線路,這些歷史道路、文化內涵、人物或者現象對于理解和尊重歐洲超越國家界限的普世價值有重要意義”。歐洲文化線路中最具有代表性圣地亞哥 .德 .孔波斯拉朝圣之路,在遺產展示利用中,鼓勵參與者以步行、自行車、騎馬的方式慢游旅途,參與者以朝圣者的姿態進入旅程,持官方印制的“通關文書”與帶有線路貝殼標志的行路人手杖,可居住于沿途設置的官方“庇護所”。
另一處主打文化體驗式旅游的文化線路為1993年列入“歐洲文化線路”名錄的“維京之路”。這條文化線路沿線遺產地保留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節日、民間技藝、特色飲食等。為了更加強化文化線路的整體性意義,委員會以維京之路為基礎制作了整個歐洲范圍內的傳統節慶和集市日程表,提供給游客瀏覽[11]。盡管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許與歷史上維京人在歐洲大陸上開拓、貿易和定居的探索歷程并沒有直接聯系,但充分體現了這條行進路程中的各地方的文化特質,促進了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參考上述已成功開發的線性遺產展示利用案例,金牛道作為典型的交通路線型線性文化遺產,可在某種程度上復原道路的歷史功能,為旅游過程帶來文化賦值的儀式感,并以此促進遺產與觀眾、社區的融合。深入挖掘官方驛道的性質,根據研究所確定的古代驛鋪地點,在該位置設立由旅店、咨詢中心整合而成的體驗中心,以當代實用功能擬合古代驛鋪的形式,復原呈現古代驛道路線,讓游客重新感受行走蜀道的體驗,了解郵驛系統運行方式。模仿驛鋪的體驗中心可發揮當地村鎮文化中心的功用,在其內部可對所在地的自然及人文資源進行展示介紹,還可邀請當地居民進行民間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場表演。除了路段上常規的“驛鋪”體驗中心外,道路沿線的關鍵遺產點如關隘、廟宇也配備有節點式體驗中心,共同組成一套“點線結合”的體驗中心系統,衍生如過關蓋印等形式的蜀道主題體驗活動。體驗中心系統與上文所提出的標識符號系統和交通導覽系統結合,構成一套體現線性文化遺產內涵與價值的金牛道展示與利用系統。
[1]辛德勇.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96:177.
[2]孫華.線狀遺產、線性遺產、文化線路關系說[J].世界遺產,2015(3):22.
[3]黃家祥.蜀道廣元段考古調查簡報[J].四川文物,2012(3):60-67.
[4][清]李榕.劍州志:卷二.山川志[M].民國十六年丁卯冬季修志局重印.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1927:1-5.
[5]ICOMOS.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EB/OL].[2017- 02-10].http://icip.icomos. org/.
[5]ICOMOS.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ICOMOS 16th General.[EB/OL].[2017-02-10].http://www. icomos.org/quebec2008/charters/.
[6]Hadrian’s Wall Heritage Limited.2011.Hadrian's Wall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EB/OL][2017-02-10].http://www.visithadrianswall.co.uk/.
[7]俞孔堅等.快速城市化地區遺產廊道適宜性分析方法探討:以臺州市為例[J].地理研究,2005(1):69-76.
[7]趙夏.關于構建京杭運河慢行道系統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構想[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12):67-72.
[8]郭璇.文化線路的概念比較:UNESCO WHC、ICOMOS、EICR之間的不同[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30(2):44-48.
[9]楊浩祥.歐洲文化線路展示與利用初探[J].建筑與文化,2015(4):186-187.
Interpretation and Utilization Conception of Jinniu Dao as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HANG Chenwen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ic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Jinniu Dao is the main road of the Shu Road communication network,which links Baoji,Hanzhong,Guangyuan and Chengdu,the ca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serving as an official post road during ancient times. It promotes the economic,social,cultural and other links betwee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central part. China government has nominated Shu Road in the tentative list as a 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but left a number of problems.Based on the studyof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Jinniu Dao,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roperty of Jinniu Dao,reaching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a typica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heritage values are interpreted by the unity and systematicness.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aused by the unrecognized nature of linear heritage,that the conservation process does not motivat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undermines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Jinniu Dao,and consequent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Jinniu Dao is insufficient. Therefore,the thesis emphasizes that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should stick to the unity of linear heritage,recognizing the nature and unblock ancient roads to complete the heritage system. Secondly,we should establish a unified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and use visu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to interpret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Jinniu Dao. Thirdly,the interpretat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background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elements,focusing on heritage points and atmosphere,trying to avoid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What’s more,promoting dynamic visiting procedure will create a unique cultural experience-travel to fully explain the values of Jinniu Dao as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hu Road; Jinniu Dao;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Utilization
K878.4
:A
商晨雯(1992-),女,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展示與利用,博物館教育。E-mail:shangchenwen@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