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宇 ,楊 敬
(1. 東北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2. 復旦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創新型農業產業價值鏈整合模式研究
——產業融合視角的案例分析
李 宇1,2,楊 敬1
(1. 東北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2. 復旦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針對農產品企業傳統一體化模式的產業鏈條經營問題,本文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從產業融合的視角出發,構建了面向開放式創新的新型產業鏈整合模式,并選擇正大集團和中糧集團為雙案例研究對象,對采取產業融合方式的過程和側重點進行比較案例分析。研究發現,新型的產業鏈整合模式既改變了傳統產業鏈封閉性的弊端又不斷帶來新的創造力。通過產業融合的滲透、交叉和重組方式將產業鏈整合和開放式創新相聯系,深化和拓展了農產品企業開放式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形成具有高度融合性及動態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實現農業企業的產業鏈升級提供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
農產品企業;開放式創新;產業鏈整合;產業融合
針對農業企業傳統一體化模式的缺陷已有很多研究。傳統一體化側重于在現有產業規模下單個企業獨自進行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的活動,整個鏈條缺少同外部技術、資源的自發性交流與互動[1]。同時,上下游鏈條之間的聯結缺乏動態化和靈活性,一方面存在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的加工和制造,另一方面因追求規模經濟人們往往忽視對顧客潛在需求的滿足[2-4]。此外,傳統一體化模式是相對封閉式的組織形式,對產業環境、市場競爭態勢和國家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反映遲緩,但相對封閉的產業鏈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部不良資源和信息的進入,具有相對穩定的壟斷利潤和控制產業風險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原材料的供應和品質安全[5-6]。
開放式創新模式已在工業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隨著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業企業動態地識別內外部機會,充分利用內外兩種技術來源的需求也越發迫切。產業融合理念在推動產業創新過程中的廣泛應用,為解決農產品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提供了有效途徑。產業融合是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促成的產業邊界收縮和消失的產業動態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產業鏈發生分化、延伸或變形,重新賦予產業鏈各個環節對整個鏈條帶來的價值和利潤[7-8]。經過縱向與橫向的產業融合的農業最終形成縱向趨于延長、橫向趨于拓寬的塊狀農業產業鏈[9],傳統的農業產業拓展到產前的原料、產中生產加工、產后經營銷售的全過程,最終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本文將產業融合理論引入,在構建一般性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進行案例研究。基于產業融合的視角,農業企業在原有產業鏈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開拓一種面向開放式創新的新型產業鏈整合模式。這種產業鏈整合模式既改變了傳統產業鏈封閉性的弊端又不斷帶來新的創造力,通過產業融合的滲透、交叉和重組方式將產業鏈整合和開放式創新相聯系,形成一種開放融合的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
(一)農業產業融合
1.產業融合重塑產業鏈整合模式
產業融合是符合社會生產大趨勢的一種產業新范式,它拓寬了產業發展空間,帶來產業結構動態高度化與合理化[10]。近年來,產業融合理論已日益滲透到農業研究領域,梁偉軍(2010)從“農工商、產供銷一體化”和“產業橫向交叉發展”的兩維路徑理論入手,提出現代農業發展應突破傳統三大產業之間界限分明、各自獨立的格局,實現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9]。進一步的研究認為,農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使得農業與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的二、三產業,以及農業內部子產業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出現一種具有融合性產業屬性的新形態農業[11]。應用產業融合理論改進傳統農業企業相對落后的鏈條發展模式是前沿的理論發展趨勢。
根據熊彼特創新理論對創新活動五種情況的界定,產業融合被劃分為技術融合、產品(服務)與管理融合、市場融合三個階段[12-14]。在穩固傳統產業基礎上,產業融合通過對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實現技術、市場等各方面的創新發展與融合,保證各個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15-16]。開放式創新的環境則更有利于企業利用外部的資源、技術之間的滲透和融合,加快融合的步伐,帶來產業的創新升級[17]。在農業研究領域,梁偉軍(2011)提出高新技術產業與農業相關產業的技術融合產生了一種擴散性的技術創新,創新技術的擴散產生了具有融合性產業性質的新技術,提供了具有融合性產業屬性的新產品和社會需求,帶來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新型競爭合作關系的建立和組織重構[11]。
(二)產業融合方式
1.產業滲透機制
產業滲透是指在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邊界處發生的產業融合,主要是指高新技術向相關產業或者其他產業滲透融合形成新產業的過程,其中技術創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陳柳欽(2007)從經濟學的層面指出技術創新是產業滲透現象的主要內趨動力,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擴散導致技術融合,技術融合又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18]。當某一領域出現高新技術后,相應的技術創新就會通過高新技術滲透和物化技術滲透兩種主要途徑向傳統產業滲透擴散。外界技術的引進是開放式創新的一種體現,并且一定程度的技術創新是產業間技術滲透的前提,通過新技術的滲透擴散改變了傳統產業封閉性的現狀,產業技術滲透將開放式創新與傳統產業的創新升級相聯結,兩者之間呈現相互促進的動態正向關聯關系。一方面開放式創新引進的新技術滲透到傳統產業技術領域,生產出新興產業產品來替代傳統產業產品;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積累性資本和支撐性產品基礎。
2.產業交叉機制
產業交叉是指兩種及以上產業的交叉發展。產業交叉能夠突破傳統一體化封閉性的界限,原有的產業鏈不斷擴張與延伸,使得原本不同的產業之間出現部分合并,交叉、融合的程度越高,產業之間的界限越模糊[10]。現有的交叉融合更多表現為服務業向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延伸和滲透,不斷地調整市場結構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現代化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構建正是這一種融合方式的體現。農業及相關的農業企業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結合市場的需求,形成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產業交叉促使原本界限分明的企業開始相互借鑒與合作,主要表現為橫向產業比例的重新分配和縱向上下游產業聯接的拓展延伸兩種方式。橫向上,通過產品與產品、產品與環境條件、產品與創新思維的交叉,傳統產業鏈自產自銷的模式所占比例逐步減小,拓展了開放式創新所占的比重和范圍,提供更多滿足不同需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出現了將農業與信息業、旅游業相互融合的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縱向上,產業交叉融合將傳統產業領域單一環節的生產擴展到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生產經營過程,整體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節約成本,實現產業領域快速拓展、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產業層次的快速升級,全產業整合模式逐步完善,形成一種空間拓展的創新導向的產業鏈整合。
3.產業重組機制
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需要通過產業融合的方式來分化、解體和重組傳統的產業體系,形成一個開放式創新型產業體系[19]。產業重組是產業融合的另外一種發展方式,產業重組的融合方式主要發生在具有緊密聯系的產業或同一產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是指原本各自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同一標準元件束或集合下通過重組完全結為一體的整合過程。產業重組帶來產業的全面融合,使得各自獨立的產品和服務通過重組的方式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鏈[20]。
不僅是在高新技術產業,農業企業的發展也逐漸出現產業重組。例如第一產業內部的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等子產業之間,可以在生物技術融合的基礎上,通過生物鏈重新整合形成生態農業等新型產業形態。產業重組方式的融合同樣體現了開放式創新與傳統產業鏈升級的耦合性,這種產業重組方式的融合彌補了傳統一體化存在的生產目標單一、生產技術落后以及投入少、產出低等不足,同時重組帶來資源交流和市場互動,在動態化的融合中節約交易成本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理論框架
基于上述產業融合方式,本文提出企業實現創新導向的新型產業鏈整合的基本邏輯:以技術為主的產業滲透融合能夠改進傳統產業鏈垂直整合存在的封閉性,企業實施開放式技術創新將加速實現設備、工藝、產品等方面的升級,最終形成技術引領的產業鏈整合;產業交叉融合的方式能夠打通傳統產業鏈上中下游之間的隔閡,企業通過與橫向不同產業之間的交叉合作,拓展開放式創新的范圍和涉及領域,由此不斷開拓新市場,實現空間拓展的產業鏈整合;基于產業重組方式的產業融合,企業將以分立剝離及兼并重組的方式改變原有產業的單一構架,依照技術、產品及市場相關性的原則進行產業內部的結構性重組,這種創新模式帶來新的產業價值生成,構成了結構重塑的產業鏈整合模式。理論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理論研究框架
案例研究是實證研究的一種,通過對案例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夠發現一些新的變量或者新的關系,從而發現新的理論或者豐富現有理論[21-22]。基于本研究主題對案例現象系統分析和理論構建的需要,本文將采用比較案例研究法,依據“理論抽樣”的原則和前期數據收集及調研資料,選取“正大集團”和“中糧集團”這兩家跨國大型農產品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既可以體現典型代表性,又因兩家企業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融合方式的側重點存在差異性,具有案例研究差別復制以及互補性的效果。根據羅伯特·殷(2004)、Eisenhardt(1989)等學者的研究[23-24],多種收集數據的方法能夠避免或者彌補訪談過程中帶來的主觀性。基于案例研究“證據三角”的原則,本文采取訪談法、企業相關二手數據收集法、文獻分析來反映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況。
(一)軟技術與物化技術的雙重滲透
高新技術滲透融合帶來傳統產業技術創新,產生技術引領的創新導向的產業鏈整合模式。企業首先在某一領域尋求技術突破,然后逐步滲透,最終實現整個領域的技術創新。正大集團著力研究父母代種雞的培育,反復試驗種雞培育方法,試圖研發出適合當地生存的雞仔品種和養殖技術,但是由于泰國農業科學技術不足,研發經多次試驗后還是以失敗告終。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在一次參觀學習中發現美國Arbor Acres公司擁有成功的養殖技術和經驗,便開始尋求向其學習的機會,主動尋求外部新技術并不斷消化吸收再創新,探索適合本企業發展的新技術。經過一系列的努力,雙方合資建立了泰國愛拔益加有限公司,進行家禽育種、進出口祖代種雞、飼養、雞肉產品的生產加工等,不僅實現軟技術在家禽事業群的滲透,也實現了生產設備更新和工藝流程等技術的改進。
中糧集團注重科研創新并在科技研發創新方面做出一系列努力(如表1)。一方面,加強與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提高農業科研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如在農作物育種方面,中糧集團與山東省農科院聯合研發抗寒性和產量均優于普通小麥的“中糧六號”。另一方面,適當引進創新技術,如在畜禽良種培育領域,中糧肉食引進世界一流原種豬,利用優良基因建立種豬繁育體系,并通過數量遺傳和最新分子生物技術持續改良。可以看出,中糧集團在食品產業鏈的各個層面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并取得顯著成效。
軟技術的滲透與物化技術的滲透給整個產業的發展帶來全新的視角,兩種方式的滲透相互融合,使得整個產業鏈內的企業不僅更新生產設備而且改進操作工序,以便實現高效、高質的生產,獲取持久的競爭力。正大集團實現工藝創新和設備的更新(見表2),正大集團使用計算機控制整個工藝流程,在整個供應鏈中,從上游種植或(雞苗)養殖、到食品生產再到全球消費者的餐飲和服務的全部信息都被收錄在現代化信息系統中,并通過采用FXA軟件來整合各個方面收集的數據;采用Win Food 程序處理關于成分部分的數據,利用SAP技術系統控制工廠及金融賬號來分攤肉雞成本,滿足消費需求實現利潤最大化。最終實現了產品結構和質量的改進,既減少人力資本又保證食品安全。

表1 中糧集團部分研發創新

表2 正大集團技術引領創新帶來成效的表現
此外,正大集團將這些技術滲透到相關聯的市場和領域,如育種研發、養殖科普技術、先進屠宰加工技術、企業管理及市場營銷等。縱向上,實現了關聯產品的深度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體現出開放式創新的深度拓展;橫向上,帶動了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加工企業、等相關聯產業的廣泛拓展。在這個過程中,正大集團又不斷地進行開放式創新,將創新技術滲透到相關聯業務部門。如今正大集團已擁有先進的飼養技術、生存加工設備、疾控防疫技術等,基于產業各相關鏈條的技術融合擁有了完善的現代垂直產業鏈結構。
中糧打造的農業生態谷項目成為全新的農業創業搖籃。既加強與專業科研機構在軟技術方面的合作研發,又結合了物化設施等方面的改進,在國內范圍內展開技術創新的推廣及應用。例如,由中糧生態谷公司與中國農科院共同開發、建設成全球第一個高度集成人工光植物工廠、食用菌工廠、多層葉菜工廠、新能源、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智能化等技術的農業綜合體。如今,中糧集團有限公司(COFCO)是全球領先的農產品、食品領域多元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商,集農產品貿易、物流、加工和糧油食品生產銷售為一體,為接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糧油食品。
(二)產業交叉作用下的空間拓展
產業交叉融合又稱互補型融合,實現產業間功能的互補與延伸。這種經營模式充分利用本企業內外部資源、技術、人才、市場等,既能保證本企業產品的質量,又能動態化識別市場需求,最終導致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消失,并進一步促使交叉不斷推進各個層次、領域,拓展了產業的發展范圍與功能,形成一種空間拓展的創新導向的產業鏈整合。
1.多產業交叉開啟新型經營合作模式
產業交叉融合進一步拓展產業交叉領域,促使企業不斷向關聯部門拓展延伸,改變了傳統產業鏈封閉性的經營模式,鏈條上的相關產業及部門之間開啟多產業交叉的新型經營合作模式。成長階段的正大集團采取將政府、金融機構、生產企業及農戶四方要素相結合的戰略。正大集團積極響應泰國政府的號召加入“Contract Farming”項目,聯系銀行財務部為農戶提供擔保,正大集團建設農場,為農戶提供種苗和飼料,相關的生產技術指導以及疾病防疫與控制技術(見圖2)。這種合作方式在農業與企業之間建立一種協調機制,加大了對不可預測的交易價格、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之間的保證,減少不確定性交易帶來的風險,同時為農戶提供最大可能的資助。橫向上,多產業交叉方式的融合,即打破傳統單一產業封閉式發展的弊端,又帶來資金支持和生產規模的擴大。
同樣,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中糧集團(COFCO)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轉型升級中的帶頭作用,采取優化全產業鏈的協同機制,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中糧將工商等方面的資本引入農業領域,將現代生產要素(技術、資金、種子、機械化)和商業模式(電商等)引入農業,在物流運輸、渠道管理、市場運作、品牌推廣等方面相互關聯,通過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雖然兩家企業采取了不同經營模式,但是它們都采取將政府、資本、技術和市場相融合的一種方式,充分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市場等,這樣既能保證鏈條上下游企業之間緊密合作,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又能動態化、靈活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帶來鏈條內企業可持續性創新發展。
2.上中下游產業交叉打造全產業鏈
產業交叉融合促使企業不斷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拓展,產業內部結構趨于扁平化,產業邊界不斷模糊化,產業與產業之間的交叉融合打破傳統產業鏈之間界限,促使市場經營規模不斷拓展,進一步構建全產業鏈整合模式。
正大集團采用“Contract Farming”的合作模式,縱向上推動產業鏈向上及向下游不斷延伸,產業規模不斷增大,產業鏈整體得到不斷的延伸與完善。在產業鏈的上游,與農戶的合作,保證上游市場原材料來源穩定。在政府政策鼓勵、金融服務的資金支持下,正大集團給農戶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并定期收購農戶的農產品,多重措施下給原材料的來源及品質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證。中游進行現代化農產品的加工,正大集團擁有先進的屠宰廠、冷藏廠、肉品加工廠,精工細作不斷加大

圖2 政府、銀行、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圖
農產品的附加值。如雞肉的加工,進行胸肉、腿肉、翅膀等各個部位的分割,碎肉加工成肉串、肉丸、罐頭、調味速食餐等,雞頭和雞骨頭賣給其他動物的養殖場,雞毛經高溫處理后做飼料、肥料等。下游市場,在傳統銷售的基礎上,正大集團不斷向下游產品服務領域延伸。僅在泰國就設有300個五星級烤雞零售店,還和美國老頭炸雞店、7-11連鎖店、荷蘭萬隆零售連鎖店等聯合擴大下游銷售市場。
這種經營發展模式突破傳統產業之間的界限,采用垂直產業鏈整合并不斷向上下游延伸,從原材料到餐桌各個環節緊密相扣。在整個鏈條的發展過程中,正大集團通過縱向及橫向整合戰略積極尋找新機遇,采取開放式創新的方法進行技術、產品、服務等各方面的創新及改進,最終使得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交叉融合,帶來空間拓展的創新導向的產業鏈整合。
同樣,中糧集團為實現創造產業共享價值,也采取“全產業鏈”戰略模式,縱向產業鏈控制產品的原料種植—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以保證產品質量,提升產品價值。在產業鏈源頭,中糧從源頭開始控制,抓好種植環節、供應商、新改擴項目以及新品研發的管理,打造原料端、生產端、運輸端、流通端等環節的無縫銜接,保證從田間到餐桌每一個環節的質量品質。在產業鏈中端,中糧不斷完善倉儲、物流、加工環節,通過在稻谷、小麥、飼料等鏈條上進行資源配置,在中國最優質的產區和最具增長性的銷區進行倉儲物流和加工的統一布局,同時也打通小農戶與大市場流通的渠道,提升農產品價值,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的長遠保障。在“全產業鏈”下游,中糧延續前端和中端優勢,持續搭建和完善綜合性食品營銷網絡,強化品牌建設,推出“明星產品”,并通過與前端、中端的有機連接與匹配,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營養、健康、美味的食品。中糧集團的全產業鏈模式從源頭控制、生產過程控制、檢驗檢測、可追溯體系建設等方面嚴格保障食品安全,使得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向前延伸到種植養殖環節,向后延伸到糧油食品銷售環節,延伸了產業價值鏈。
(三)產業重組作用下的“全產業鏈”戰略
產業融合將產業間分工變成產業內部分工,產業重組則是指在穩定的業務基礎上進行的產業結構的優化,通過并購實現業務擴張或通過分立和資產剝離出售等方式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原本各自相互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一個全新的標準約束下重新組合,最終實現結構重塑、創新導向的產業鏈整合。
進行產業重組首先要將非核心業務外包或者分離,充分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全產業鏈“多贏、最優”的格局。例如,正大集團早在20世紀70年代對其企業發展的組織構架進行了一次大調整,亞洲經濟危機時,正大集團在及時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剝離一些非主產業,如啤酒、摩托車等,進行主營業務的重組,將關注點集中于核心業務——食品、零售和電信行業。這三大領域的事業增長引來眾多戰略合作伙伴。
面向深化主營業務的多層次價值增值,企業還通過深化產業布局加速“全產業鏈”模式建設。尤其面對食品安全這一重大民生問題,迫切需要大型農產品企業進行產業鏈整合,提供優質、健康、安全的食品。正大集團進行的并購重組活動包括,于2013年6月斥資66億美元收購在泰國的歐洲第二大連鎖企業萬客隆(Siam Makro),一舉成為泰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公司。2015年12月11日,正大集團重組湖北同星農業公司,借助正大集團的實力和品牌,在隨州市投資監理國際標準的白羽肉雞養殖、生產、加工、物流、銷售基地,打造安全放心食品和現代農業。
中糧確立“全產業鏈”戰略后,通過重組上市公司做強實業并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短期內并購重組了多家企業(見表3 )。先后通過參股、控股、獨資等多種方式建立自己的實業平臺,布局全球,打造世界糧食長廊。在規模和布局上形成全產業鏈、多品種、全球布局的農業和糧油食品企業的大框架。
被并購企業成為中糧集團的下屬子單位和上下游產業鏈整合發展中的一部分,也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全產業鏈”戰略,并實現產品由源頭、生產過程到銷售可追溯的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監控。

表3 中糧集團在農產品行業的“全產業鏈”戰略實施事件表
(一)研究結論
1.通過引入產業融合理論探索新型產業鏈整合模式
針對傳統一體化的封閉性特點,創新導向的產業鏈整合在全產業鏈領域進行技術滲透、空間交叉、結構重組三種方式的融合,打破原有產業鏈之間明顯的界限,使得上下游及橫向產業之間相互交叉融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針對農業企業發展缺乏創新的問題,新型產業鏈整合創造一個大環境下的技術、資源、市場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采取開放式創新的模式,合理利用企業內外的資源技術,動態化地識別市場機會,體現了產業融合的視角下技術滲透和產業之間的交叉合作。由此可見,從產業融合視角入手,將產業鏈整合與開放式創新聯合,便塑造了一種創新導向的新型產業鏈整合模式。這一模式拓展了產業融合理論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范圍,將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的研究進一步提升到與農業相關的農產品企業的發展領域。
2.農業企業開放式創新的特征與實現機制
開放式創新的參與主體如何促進創新資源的內外流動并共享創新成果的商業價值,是當前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大量關于工業企業開放式創新的研究文獻,多將企業置于開放式創新系統的核心位置,考察更低成本獲得競爭力的可能性,而往往忽視其他相關主體的參與度和參與意愿。而這個問題在農產品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實施過程中,因作為重要參與主體的農戶在合作方面對開放式創新成功起到的獨特作用,而變得尤為突出和重要。本文分析了農產品企業是如何與農戶展開合作并進一步使農戶接受并受益于這種合作模式的過程,為開放式創新理論在農產品企業的適用性和獨特性都做出注釋。研究發現,農產品企業的參與主體不僅僅局限在企業層面,還要在企業總體發展規劃的指引下充分考慮農戶這一特殊的群體,考慮當地農戶所擁有的資源,農戶技術、資金等條件對于合作模式的接受程度。并進一步揭示政府、銀行等其他第三方主體在為農戶提供資金、技術及定時收購農產品等活動在開放式創新實施中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工業企業為實現共同利益建立起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往往以自愿交易或合作為基礎,而受自然條件限制以及農戶本身創新意識淡薄等因素的影響,農產品企業開放式創新則是農戶在企業主導、第三方主體的支持和參與下展開的,這種適合農產品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模式深化和豐富了開放式理論在特定行業的獨特性和表現形式。

表4 基于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整合模式與傳統一體化形式的比較
3.將產業鏈整合理論向跨產業網絡層面拓展
產業鏈整合理論認為,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由單個企業能力與資源的較量拓展到產業價值鏈之間的競爭。農產品企業在產業融合的實踐中,傳統的產供銷一體化那種固定工序和工藝的價值鏈銜接模式不再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在產業融合的推動下,三次產業的產業鏈按照一定的界面標準重新耦合,形成一種縱橫相互交叉滲透的跨產業網絡層面的新鏈條。網絡層面的產業鏈主導因素是知識的關聯度,共享知識能夠提高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力,創造更高的價值,知識創新成為網絡層面產業鏈與傳統產業鏈之間的主導差異,而在知識層面的指引下農產品企業積極踐行的“全產業鏈”優勢資源互補性的整合活動,進一步拓展了產業鏈整合理論的研究維度和研究層面。
(二)對策建議
1.不同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技術滲透方式
農業企業發展早期應主要采取由外到內形式的技術滲透。當外部技術創新逐步向內滲透,企業傾向于模仿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最后產生以全產業鏈模式由局部到整體的技術滲透。隨著產業鏈整合模式趨于日漸完善,應尋求在全產業鏈模式下合理利用產業內外創新資源,內部努力組建獨立的研發團隊,加大研發投入比例并增加技術專業人員的比例;外部加強與專業院校、研發團隊的合作,由局部的技術創新滲透到全產業鏈上下游以及橫向關聯產業,最終形成完善的技術創新鏈條,實現技術創新引領的產業鏈整合模式。
2.利用產業的交叉融合產生新的空間布局
產業的交叉融合突破傳統產業原有的界限,比較兩個案例企業發現,他們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并能夠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進行不同程度的延伸拓展。縱向上,農業與工業交叉,農業企業更新自有的機械設備,借鑒工業生產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促使農業生產高科技化和標準化。同時,農業生產出的糧食、蔬菜等直接進入農產品的加工企業,經過高標準、嚴規格的分類處理和生產加工,增加農作物等初級產品的附加值,既符合食品綠色安全的標準又促進農戶、農業企業及相關聯行業的相互合作與發展,實現一、二產業之間的交叉融合。經過上游、中游的相互交叉合作,最終形成一定的品牌影響力,進而極力開拓產業鏈下游市場。由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根據消費者的市場需求來不斷調節自己的生產加工體系。橫向上,在產業鏈拓展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同時,應適時帶動鏈條上相關聯的其他產業的發展,尤其要利用好政策支持、金融及信貸部門的資助以及衍生的合作社等服務組織,拓展產業創新發展范圍。空間拓展帶來傳統農業產業升級,促使農、工、商及產、供、銷的一體化發展模式,通過由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整合,既在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又形成更有競爭力的市場品牌。
3.利用產業重組戰略促使全產業鏈結構不斷優化
與中糧集團相比,正大集團更多體現依靠自有的業務進行生產加工,在產業鏈下游的銷售環節進行產業重組,開拓銷售渠道。而中糧集團則更多的將重組業務延伸到產業上中下游多個環節,并購的規模和范圍更加廣闊,但也在協調及融合重組部門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雖然采取融合方式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兩家企業都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這種發展模式既突破傳統一體化的封閉性、斷層式的弊端,又通過產業滲透、交叉、重組三種融合方式帶來技術滲透、空間拓展、結構優化層面的開放式創新,同時在整個新鏈條下節約成本、保證食品安全、動態靈活的適應市場變化。這為農業企業在整個運營過程中產業鏈整合方面的產業升級提供實踐指導,農業企業可以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相關鏈條的整合與創新,構建強大的產業網絡提高自身產業的競爭力。
[1]曹 群. 基于產業鏈整合的產業集群創新機理研究[D].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09.
[2]鄧心安,許冰茹,楊多貴. 生物經濟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 中國科技論壇,2015(12): 69-74.
[3]魯釗陽,廖杉杉. 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區域創業效應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6(5): 67-78.
[4]邵喜武.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畜產品品牌建設研究[J]. 中國畜牧雜志,2012(24): 51-55.
[5]蒙大斌,王 昕. 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分割對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J]. 中國科技論壇, 2016(7): 111-117.
[6]丁國杰.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市場化路徑探析[J]. 科學發展,2011(12): 98-103.
[7]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 中國軟科學,2016(8) :17-28.
[8]KIM N, Lee H, KIM W, et al. Dynamic pattern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Evidence from a large amount of unstructured data [J]. Research Policy, 2015, 44(9): 1734-1748.
[9]梁偉軍.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分析:一個產業融合理論的解釋框架[J]. 求實,2010(3): 69-73.
[10]胡漢輝,邢 華. 產業融合理論以及對我國發展信息產業的啟示[J]. 中國工業經濟,2003(2): 23-29.
[11]梁偉軍. 產業融合視角下的中國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科學·經濟·社會,2011 (4): 12-17.
[12]ALFONSO G, SALVATORE T. 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 1998, 27(5): 445-463.
[13]周振華. 產業融合: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J]. 中國工業經濟,2003(4): 46-52.
[14]張來武. 以六次產業理論引領創新創業[J]. 中國軟科學,2016(1): 1-5.
[15]吳少平. 產業創新升級與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徑[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2): 13-16.
[16]胡金星. 產業融合的內在機制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07.
[17]溫興琦, David Brown. 開放式創新模式拓展與治理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16(4): 5-10.
[18]陳柳欽,葉民英. 技術創新和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催化劑[J]. 湖湘論壇,2007(6): 40-42.
[19]彭興庭. 論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11-15.
[20]張佳書,苑會娜,傅晉華. 日本發展“六次產業”的典型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 中國科技論壇,2016(10): 148-154.
[21]SIGGELKOW N. 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0-24.
[22]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50): 25-32.
[23]羅伯特·K·殷. 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M]. 周海濤主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24]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
(本文責編:辛 城)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Model about Agriculture Case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LI Yu1,2, YANG Jing1
(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DUFE,Dalian116025,China;2.SchoolofManagement,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0,China)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al problems about traditional integrative patterns of industrial chai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enterprises, after reviewing literatures, we build a new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model which oriented open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we select the CP Group and COFCO as our study object, then we take a compare analysis for the process and focu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approach. We find that a new type of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model not only change the closed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hain and bring new creativity constantly, they link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by penetration, cross and restructuring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way, and deepen and 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open innova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enterprises, Thereby forming a patter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advi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upgrading about Agricultural product enterprises.
agricultural product enterprises; open innovation;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industry convergence
2016-09-07
2017-02-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創新網絡視域下有意識的知識溢出、知識創造與創新集群衍生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7147202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外向型開放式創新動機/模式、解吸能力與創新績效: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71602019);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產業鏈垂直整合視角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L15AJL003)。
李宇(1979-),男,遼寧阜新人,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復旦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技術創新管理與科技政策。
F321;F062.9
A
1002-9753(2017)03-0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