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負責任研究與創新在中國

2017-05-03 08:47:33趙延東
中國軟科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科技研究發展

趙延東,廖 苗

(1.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2.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38)

負責任研究與創新在中國

趙延東1,廖 苗2

(1.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2.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38)

近年來,“負責任研究與創新”逐漸成為歐美科技政策研究領域的熱議概念,它強調科技創新過程的倫理和社會影響,并試圖通過協商參與對創新進行綜合治理。我國既往科技管理體制中的科學主義、發展主義及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等特征不利于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理念的實行。隨著近年來中國社會的快速轉型發展,社會公眾、科技共同體、企業和政府針對創新社會責任的態度和行為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為負責任研究與創新在中國落地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未來該理念在中國的推行還面臨著如何平衡責任與創新、加強各行動主體間的溝通合作以及推動公眾參與科技治理等諸多挑戰。

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科技政策;創新治理;社會責任;公眾參與

一、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理念的興起

“負責任研究與創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以下簡稱RRI)”是近年來歐美學術界和政策圈開始廣泛討論的一個政策理念,這一理念融匯了近幾十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成果,對于我們重新理解創新的內涵、過程及其與社會的關系有重要的理論和政策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日益關注科技創新活動對人、自然、社會和科研自身造成的影響。科學知識社會學[1]和技術的社會形塑研究[2-3]揭示了科學知識和技術創新的生產和應用過程都包含著社會、文化和價值的因素,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與復雜的自然和社會因素咬合在一起時,會形成技術鎖定[4],很難改動,所以需要在技術尚未被完全鎖定之前對其發展方向進行調整設計。對科技的早期介入[5]、社會技術整合[6]、價值敏感設計[7]等理念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一時期,國際上關于基因研究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簡稱ELSI問題)的討論日益熱烈[8]。1990年美國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首次在國家支持的大科學計劃中加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部分[8],成為了負責任創新理念的重要淵源。技術評估(Technology Assessment)通過對技術應用給自然、社會、經濟、文化帶來的影響進行預見性的系統分析和綜合考量,為科技工程決策提供意見或者提出替代性方案[9],吸收了技術的社會形塑[2]、公眾參與[10]、中游調節[11]等思想的建構式技術評估[12]、參與式技術評估[13]、實時技術評估[14]等理論和實踐,構成了負責任創新框架中的重要內容。此外,在政治學與公共政策研究領域中出現的公眾參與及治理(governance)等理念和方法在戰略創新管理、創新研究(包括創新的民主化這些概念)和開放式創新等領域中的應用,也對負責任創新理念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融合了上述諸多脈絡的理論反思與實踐經驗的“負責任創新”這一套話語是伴隨著世紀之交歐美等國家支持的大規模的納米科技研究計劃而興起的。這些研究計劃在政策層面特別提出要重視科技發展所關系到的明顯和潛在的社會影響,強調社會對于科技創新的容納和認可,即“負責任的發展”[15]。在歐美,諸如納米技術、轉基因作物、合成生物學、地球工程等一些倫理上有爭議的科技創新已成為重要的政策議題,人們逐漸意識到當今社會的科技創新將會對人類的未來造成深遠影響,故而開始在政策層面上討論和反思科學與創新的線性關系、科學的社會契約,以及以風險管理為主導的創新治理范式。因此,RRI理念不僅在歐美學界漸成熱門話題,在科技政策制訂中也逐步有所體現。

目前對RRI尚無一致認同的確切定義,較為常見的有馮尚伯格提出的:“負責任研究與創新是一個透明互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行動者和創新者相互反饋,充分考慮創新過程及其市場產品的(倫理)可接受性、可持續性和社會可取性(desirability),讓科技發展適當地嵌入我們的社會中”[16]。而歐盟委員會在“地平線2020框架計劃”中則將RRI定義為一種進路,該進路對于研究和創新的潛在意涵和社會期望進行預期和評估,目的是幫助設計包容和可持續的研究和創新[17]。綜合現有各方定義,可以將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內涵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科研與創新過程中社會和倫理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考慮社會及倫理因素如何塑造科技創新過程,另一方面考慮科技創新的過程和產出有哪些社會和倫理方面的影響,尤其關注其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和負面效應,如生態環境危機、群體性沖突等;

(2)強調科技創新的各相關主體和行動者共同參與協商;

(3)對科研和創新過程進行早期介入和實時評估。

RRI的核心內涵是通過公共協商的方式確定目標和價值,并依此塑造科技創新的路徑和方向,從而實現科技與社會和諧發展。這一理念之內涵和意義可放在歐盟科技政策的思想背景中來理解。在歐盟框架計劃中對于科學與社會之關系有三個提法:(1)社會中的科學(science in society),將科學視為社會中不可分隔的一部分,既受到社會觀念和價值的作用,反過來又對社會的各方面具有深遠影響;(2)為了社會的科學(science for society),認為發展科學的目標和意義是服務社會的利益和發展,將科技創新視為具有倫理和政治意義的實踐行動;(3)協同社會的科學(science with society),通過各種社會參與和公開協商的方式來對科技創新的目標、過程和產出進行綜合治理。RRI正是試圖在這些理念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和塑造科技創新與社會的關系。

二、負責任研究和創新與我國既往科技政策理念的沖突

作為一個新興的舶來理念,RRI對于中國的決策者和政策研究者來說還比較陌生。當我們審視長期以來主導中國科技與創新政策的一些基本理念時,還會發現RRI與其中一些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沖突,主要表現為:

(一)與以科學主義為主導的科技觀的沖突

科學主義將自然科學視為決定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及調節和改善社會關系的唯一正確有效的指導思想,認為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惟有借助科學的力量才能解決[18]。科學主義在中國現代思想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表現為政府和公眾對科學技術有過高崇拜[1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一再強調科學技術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直到近期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均為科技賦予了極其積極正面的意涵。同時,在公眾心目中,科學技術和科學家也擁有良好的社會評價和形象。例如,在2010年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中,有89%的公眾認同“科技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健康、輕松和舒適”這一說法[20],而在類似的調查中,只有77%的印度公眾和66%的歐洲公眾認同這一說法[21]。再如,近年來開展的一系列公眾調查也發現,中國科學家擁有崇高神圣的社會形象和極高的社會聲望,得到公眾高度信任[22- 23]。科學主義的盛行固然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但與此同時,由于堅信理性或科學能解決人類的一切難題,認為科學的發展是無限度的,就會忽視科學可能的負面效應,這就導致政府和公眾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科技創新對社會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利后果,使得科技發展缺乏價值方向的引導[24]。

(二)與以發展主義為指向的發展觀的沖突

發展主義指的是一種將經濟增長作為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首要目標的信念和意識形態[25]。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將保證經濟增長視為首要戰略目標,這種發展主義的原則對科技資源的分配和科技創新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出臺的《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確定的“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簡稱“依靠、面向”)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針,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科技資源投入和科技工作重點就是支持經濟建設,讓全國主要的科技力量面向國民經濟的主戰場。總體看來,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雖然隨著改革階段不同在調整,但都是以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提升創新能力為重點[26-30]。發展主義發展觀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科技事業的突飛猛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同時也必須看到,這種發展觀導致決策者過分關注科技創新的經濟后果,而對創新的倫理與社會責任以及科技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關注不足[27]。

(三)與自上而下的科技決策管理模式的沖突

多年以來,自上而下的決策和管理體系是中國政府實行社會管理的典型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政府在決策中發揮主導作用,對市場和社會起著支配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力量得到增強,但相對而言,社會仍是相當弱勢的[31-32]。這一點在科技管理領域也有突出表現。以R&D經費為例,長期以來我國R&D經費與活動主要集中于政府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1987年,政府研究機構R&D經費占總經費的54.7%,高等院校占15.9%,企業占比僅為29.3%。直到1996年,企業才超過政府研究機構成為主要的R&D經費支出者(參見圖1)。此外,社會公眾參與創新活動和科技政策制定的渠道不暢,內容有限[33-34],這使得公眾的需求、價值很難反映到科技決策和研發創新的過程之中。由于自上而下的科技決策管理模式中政府決策權力過大,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表達和價值訴求,也與RRI的基本理念存在不小差異。

圖1 我國1987-2013年各部門R&D經費數據來源:《中國科學技術指標》,1988-2012,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三、未來推動中國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主要社會行動者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社會變遷,使得“負責任研究與創新”以及與之相關的“負責任研究”、“科技倫理”及“科技與社會”等概念開始進入部分研究者和決策者的視野[35-40]。一些推動RRI發展的社會行動者逐漸形成,為RRI理念在中國的孕育和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一)社會公眾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的快速經濟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人們的收入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從1978年的1.5%上升到2013年的30%[41]。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其權利意識和安全意識也顯著增強,一種追求安全、善待生命的安全與健康文化觀念正在形成。與此同時,隨著公眾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媒體開放性的逐漸加強,公眾對科技風險與科技負面后果的信息也有更多了解,對科技風險的擔憂有所加劇,風險意識迅速提升。這就使得中國公眾越來越關注科技的社會影響等議題,對科技創新的社會責任和倫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些變化顯著地表現在有關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態度變化中。例如,在近年來針對公眾開展的科技工作者社會公眾形象調查中,當被問到是否同意“別人用科學家的發明成果做壞事,科學家要對此負責”這一觀點時,在2007年有36%的受訪公眾對此做出肯定的回答,而2010年這一比率上升到46%[22-23]。這一結果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于科技創新的社會后果問題日漸關注,對科學研究應承擔的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兩次調查中還詢問了公眾是否同意“為了人類健康,應允許科學家在動物身上做實驗”這一說法,結果發現,2010年約三成左右(29.3%)公眾明確表示反對動物實驗,與2007年的調查相比,反對的比例增加了約8個百分點(2007年表示反對的比例為21.1%)[22-23]。這一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科學研究的社會倫理責任問題的關注正不斷提升。而且這些趨勢在未來可能呈逐步加強之勢。

公眾對科技社會責任認識的轉變不僅體現在社會心態的變化上,也體現于一系列實際社會行動之中。較為典型的案例如2007年廈門公眾針對“PX”化工廠項目建設的抗議事件,此后類似的抗議活動在其他城市中屢屢發生,被研究者稱為“鄰避”(Not In My Back Yard,NIMBY)的運動在中國大有方興未艾之勢[42-43]。另一個典型案例是2011年的“煙草院士”事件,當時一名科研人員因在降低香煙中的焦油含量技術方面的貢獻而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爭議。反對者認為降低煙草中焦油含量的技術是不道德的,會使人產生吸煙“安全”的錯覺,誘使更多的人去吸煙,因此要求中國工程院剝奪該科學家的院士頭銜[44]。這一事件表明公眾已不再認為對科技創新的評價僅僅是科技界內部的問題,而要求對科技創新的社會后果進行更為廣泛的評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使公眾能更加便捷地獲取有關科學技術發展的信息,也大大便利了公眾對科學技術問題的討論和參與。社會公眾對科學技術社會責任問題的關注和參與積極性的提高,既給中國科技發展帶來了新的壓力,也為中國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

圖2 公眾對“別人用科學家的發明成果做壞事,科學家要對此負責”的態度變化(2007、2010年)

圖3 公眾對“為了人類健康,應允許科學家在動物身上做實驗”的意見變化(2007、2010年)

(二)科技共同體

中國的科技共同體一直比較關注科研中的負責任行為,早期的討論主要集中于科研人員作為科學共同體成員維護科研道德與誠信的責任問題[45]。近年來,有關科學技術責任的討論已經超出了科技共同體的邊界,開始涉及創新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和風險議題。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研究和工作中涉及到社會倫理議題。例如,在2008年進行的“第二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中,僅有34.4%的受訪者同意“科學家只知道埋頭做科研,很少考慮科研成果帶來的負面后果”這一說法[46]。在一項于2012年針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人開展的科研倫理調查中,只有18.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研究不牽涉倫理議題[47]。

中國科技界有關科研與創新活動的社會倫理與責任問題的討論日趨熱烈。例如,2015年,中山大學一個科研團隊發表了一篇有關人類胚胎基因修飾的論文后,立即引發了國內外學界有關研究社會倫理的激烈爭論。中國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都對此發表了意見。一部分研究者表示對研究的支持,認為這有利于科技進步和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而另一部分學者則對此持更為審慎的態度,呼吁研究者更加重視新技術的倫理與社會責任問題[48-50]。

中國的科研人員不僅日益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研發活動的社會影響,也逐漸意識到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溝通交流對于負責任科技研發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開始更為積極地參與到有關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公共討論之中,與國內外同行、社會科學家、倫理學家、公眾和政府開展積極對話。許多前沿科技領域中的科學家們紛紛在媒體上發表文章或接受專訪,表達自己對于科技安全、風險、不確定性等方面的問題的關注[51-54]。隨著近年來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科研人員還積極通過新媒體渠道與公眾進行溝通。

科技界對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關注不止停留在溝通討論的層次上,而且開始了積極的制度建設行動。1997年以來,隨著衛生部、藥監局等相關部門的規定出臺,許多從事醫學研究的單位建立了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制度得以推行。自2005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項目指南中明確要求對于涉及倫理的研究項目,申請者需在申請書中提供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單位倫理委員會的證明[55]。2011年11月,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辦的“2011科技倫理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者圍繞“納米技術倫理問題”和“轉基因技術倫理問題”兩項主題,深入研討了技術發展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可能出現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以及科學家在推進技術良性發展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應遵循的研究規范等[56]。在此基礎之上,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于2013年4月發布了《關于負責任的轉基因技術研發行為的倡議》,提出從事轉基因技術研發的科學家要關注技術應用的社會效果,遵守倫理規范,保障安全,保持對技術倫理的敏感性,自覺思考技術開發和應用可能帶來的倫理、社會和法律問題,以及進行決策咨詢、科學傳播及倫理教育等相關方面的原則、責任范圍和行動方針[57]。

國內學術界對RRI的認識與實踐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對外開放和與國際學界交流的影響。中國學者在與國際學界的交流過程中積極引進RRI的概念、理論和實踐經驗,自2012年起,由中國五所理工科大學*于雪(2013)注明五所大學為:大連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東北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而晏萍(2014)所列的5TU中沒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列入了華南理工大學。組成的“科技倫理研究聯盟”(簡稱5TU)與由荷蘭三所理工大學*分別為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和特溫特大學。組成的“科技倫理研究中心”(簡稱3TU)每年一次舉行以“負責任創新”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58-59]。學者們用“負責任創新”理念對中國的科技創新模式和治理進行了探索和嘗試[59]。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與德國、英國、荷蘭、印度等國的研究機構聯合開展“全球科技倫理(Global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項目,集中考察了如何將對科技倫理與社會責任問題的考量納入政策過程中的問題[60]。

(三)企業

企業已成為當前我國技術創新的最重要力量。2013年,企業的研發支出占全國總研發支出的76.6%,遠遠超過了政府研究機構(15%)和大學(7.2%)所占的比重[61]。近年來,我國企業不僅日益重視創新,而且更加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這為我國進一步推進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提供了重要動力。

中國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主要按照國家計劃和行政指令進行生產,同時還需擔負企業職工的一切生活保障,形成典型的“企業辦社會”模式。企業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能,影響了其作為基本經濟單位的運營能力。自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急欲從傳統計劃體制中擺脫出來的企業將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追求,這一時期企業大多只注重股東責任,忽視甚至逃避政府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等[62]。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市場經濟秩序日趨完善,并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和實踐開始由跨國公司產業鏈管理環節逐步傳遞引入。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中國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由2000年的一兩份,發展到2006年的30份左右,到2013年更增加到近2000份[63]。根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于2010年進行的一項企業調查顯示,有49.2%的受訪企業已經把履行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另外33.1%的受訪企業準備納入。有31.1%的受訪企業已經制定了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規章制度,另有35.7%的受訪企業準備制定[64]。可見,中國企業目前已經具有一定的面對社會的責任主體意識。

企業社會責任也被納入一系列政策與法律文件中。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案明確提出“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2015年6月,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了《社會責任指南》(GB/T 36000-2015)、《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GB/T 36001-2015)、《社會責任績效分類指引》(GB/T 36002-2015)等三項社會責任國家標準,并將于2016年1月1日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已經逐步實現了政策化、法律化和標準化。

企業社會責任和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的理念之間存在很強的親和性,企業社會責任中所強調的關注社會和環境、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以及規范的視角,都與RRI的理念內涵高度重合,這些都為在中國企業界倡導和實踐RRI提供了基礎條件。調查數據也顯示中國企業實現RRI有很好的基礎,例如,在第二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中,當被問及是否同意“別人用科學家的發明成果做壞事,科學家要對此負責”這一觀點時,有64%的企業科技工作者表示“同意”,明顯高于科研院所(33%)和大學(54%)同行的同意比率。另外,在回答是否同意“為保證不出問題,政府應嚴格限制科學家的科研活動”這一觀點時,有71%的企業科技工作者表示同意,同樣遠遠高于科研院所(32%)和大學(48%)同行的比率[46]。這些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企業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對于研究與創新的社會責任有著更清醒的認識。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企業將成為我國推行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一支生力軍。

(四)政府

政府的強力引導和干預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也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但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后,中國政府正面臨越來越多的社會挑戰。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社會不公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黨和政府開始認識到發展主義發展觀的局限,近年來相繼提出提倡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等新理念,試圖轉向一種更為可持續的、包容性發展的發展模式。2014年,黨和政府提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判斷,指出“新常態”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由投資和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65]。這一判斷將創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之上,也為創新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責任。

對研究與創新社會責任的重視突出地表現在政府科技政策的變化中。2011年,國家科技部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開始部署“國家民生科技行動”,2012年,科技部和財政部共同推出了“科技惠民計劃”,其目標是保證更廣大人民從科技創新中受益[66]。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明確提出“倡導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加強科研倫理建設,強化科研倫理教育,提高科技工作者科研倫理規范意識,引導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重視和承擔保護生態、保障安全等社會責任。”[67]隨著政府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風險、倫理以及社會責任議題認識的加深,一系列推進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在生物醫學和農業科學領域表現尤為明顯。國務院、衛生部和科技部發布了相關的法律、指南和倫理審查程序來對轉基因作物(國務院2001年發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人類干細胞研究(科技部和衛生部2003年發布的《人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和涉及人類的生物醫學研究(衛生部2007年發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進行監管[68-70]。

決策者對政府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局限亦有深刻認識,并提出“社會治理”的新理念,試圖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加入對社會事務的管理。在國家創新政策的制訂過程中,這一理念已有所體現。在2003年制訂“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時,政府已經設計了多種形式和渠道,鼓勵公眾參與[33]。2008年,為了提高轉基因食品技術治理的公眾參與,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嘗試組織了一次共識會議,吸收公眾與專家共同參與,為雙方的公開對話搭建平臺[71]。

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政治格局決定了政府仍將是推進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最關鍵主體,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政府的態度和決策將是決定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在我國發展走向的關鍵因素。

四、負責任研究與創新在中國面臨的挑戰

盡管近年來一系社會變遷為負責任研究與創新在中國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RRI在中國還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

(一)如何平衡創新的責任與效率

當前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話語。在“新常態”下,決策者寄望以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新動力,能夠解決傳統發展模式帶來的諸多經濟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調創新的“責任”會帶來何種后果?承擔過多“責任”會否使創新不堪重負?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仍有相當部分的決策者和科學家堅持認為:在當前中國科技和社會的發展階段,過分強調研究和創新的責任和風險議題,有可能誤導決策者、給公眾帶來錯誤的信息和不必要的恐慌,并最終阻礙中國科學技術和創新的發展[72]。根據一項針對中國科技工作者科研倫理意識的全國性調查結果,科技工作者中有30.3%的人同意“強調科研倫理會限制科研自由和科學發展”這一說法[73],說明仍有相當部分的人對科研創新應承擔的倫理責任心懷疑慮,在研究和創新應在何種程度上承擔社會和倫理責任這一問題上,目前政策界和科學界內仍存在不小爭議。因此,只有更好地平衡創新的責任與效率的關系,才能保證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真正落地生根,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系統中能發揮實際影響的理念,而不僅僅是迎合西方時尚觀念的空洞口號。

(二)如何加強不同行動主體間的溝通、互信與合作

政府、科學共同體、公眾與產業之間的協商與合作,是RRI得以落實的重要條件之一。目前我國各行動主體之間的溝通互動仍顯薄弱,很難在RRI實踐中形成“合力”。例如,科學界與社會公眾之間溝通不足是一個長期被人們詬病的老問題,科學家們自己對此也有所認識。在“第二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中,有55.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科學家與公眾之間溝通不足的問題嚴重,另有41.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科學家與企業缺乏合作的問題嚴重[46]。而在社會公眾調查中,則有高達76.3%的公眾表示自己對科學家的工作不夠了解[22]。政府和企業作為科技研發投入和創新的重要主體,也需要在明確各自側重點的基礎上相互協調配合,政府在宏觀價值導向和滿足公共需求方面更多地發揮作用,企業則需要更多地在效益和社會責任之間尋找結合點。此外,治理的模式要求政府以外的各個主體更多地發揮能動性參與到科技創新的決策當中來。而當前我國的狀況依然是以政府為主。因此,政府如何引導并建立起互動協商機制,既是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更是有效推進中國RRI發展的前提。

(三)如何推動公眾參與科技治理

另一個重大的困難是如何提升科技治理的公眾參與水平。當前我國公眾參與科技治理面臨著目標不明確、機制不完善、程序不合理、參與意識和能力不足等諸多挑戰。為此,需要政府積極發揮促進和引導作用,制訂相關規則,建設促進公眾參與的制度環境[33]。另一方面,我國公眾的科學素質水平仍有待提高,據2010年調查,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眾僅占總人口的3.27%[20],公眾的科學素質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參與科技治理的能力。此外,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口眾多,而且不同社會階層、地區和民族的公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在這樣一個龐大而分化的國家,如何推動公眾積極參與創新和科技治理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

五、小結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動力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與過去增速快、動力單一的模式相比,未來的發展模式將更為強調穩健、多元和可持續性。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要轉變發展的驅動力,更重要的是考慮發展的目標是什么,需要對社會發展方向和價值取向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只有在社會中得到認可、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服務于人民福祉的科技創新才是可持續的,這樣的創新所驅動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是可持續的。“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理念正蘊含著對科技創新的社會需求、社會后果和價值取向的關注和思考。因此,研究負責任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可以為我國科技創新和社會綜合發展的可持續性服務,也能夠為中國參與全球科技創新與發展的交流合作服務。

[1]MULKAY M J.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M]. London: G. Allen & Unwin, 1979.

[2]MACKENZIE D, WAJCMAN J.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C].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PINCH T J, BIJKER W 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e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84, 14: 399-441.

[4] ARTHUR W B.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 Economic Journal, 1989, 99: 116-131.

[5]ROGERS-HAYDEN T, PIDGEON N. Moving engagement “upstream”? Nanotechnologies and the Royal Society and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s inquiry[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7, 16(3): 345-364.

[6]RODRIGUEZ H, FISHER E, SCHUURBIERS D.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society in European Framework Programmes: Trends in project-level solicit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3, 42(5): 1126-1137.

[7]FRIEDMAN B, KAHN P H. New directions: A value-sensitive design approach to augmented reality[C].// MACKAY W E. DERE 2000: Design of augmented reality environments. Elsinore, Denmark: ACM Press, 2000. 163-164.

[8]黃小茹. ELSI研究的進展與趨勢[J]. 科學與社會,2012(1): 56-68.

[9]邢懷濱,陳 凡. 技術評估:從預警到建構的模式演變[J].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1): 38-43.

[10]WYNNE B. Lab work goes social, and vice versa: strategising public engagement processes[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11, 17(4): 791-800.

[11]FISHER E, MAHAJAN R L, MITCHAM C. Midstream modulation of technology: governance from within[J].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2006, 26(6): 485-496.

[12] RIP A, TE KULVE H. Construc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sociotechnical scenarios[C].// FISHER E, SELIN C, WETMORE J M. The Yearbook of Nanotechnology in Society Volume I: Presenting Futures. Berlin: Springer, 2008. 49-70.

[13]HENNEN L. Participatory technology assessment: A response to technical modernity?[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1999, 26(5): 303-312.

[14]GUSTON D H, SAREWITZ D. Real-time technology assessment[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2, 24(1-2): 93-109.

[15]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Goal four objectives[OL]. http://www.nano.gov/goalfourobjectives, 2016-11-14.

[16] VON SCHOMBERG R. Prospects for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a framework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C].// DUSSELDORP M, BEECROFT R. Technikfolgen absch?tzen lehren: Bildungspotenziale transdisziplin?rer Methoden.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2012. 39-61.

[17] European Commition. Responsible research & innovation[OL]. http://ec.europa.eu/programmes/horizon2020/en/h2020-section/responsible-research-innovation, 2016-11-17.

[18] 曹志平,鄧丹云. 論科學主義的本質[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 17(4): 11-15, 19.

[19] 郭穎頤. 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147.

[20] 任福君.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報告(第二輯)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1.

[21] RERIMASSIE V, MA Ying, SRINIVAS K R, et al. Public percep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urope, China and India[M].// LADIKAS M, CHATURVEDI S, ZHAO Yan Dong, et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overnance and Ethics: A Global Perspective from Europe, India and China.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25-37.

[22] 科技工作者社會公眾形象調查課題組. 科技工作者社會公眾形象調查報告[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23] 科技工作者社會公眾形象調查課題組. 科技工作者社會公眾形象調查報告[R].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大調研項目研究報告, 2011.

[24] 陳其榮. 科學主義:合理性與局限性及其超越[J]. 山東社會科學,2005(1): 35-39.

[25] 許寶強. 發展主義的迷思[J]. 讀書,1999(7): 19-25.

[26] 萬 鋼. 中國科技改革開放30年[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

[27] 張文霞,樊立宏,趙延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促進社會發展的科技政策回顧與展望[J]. 軟科學,2013(4): 27-31.

[28] 方 新,柳卸林.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回顧及展望[J]. 求是,2004(5): 43-45.

[29] 方 新.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前瞻[J]. 科研管理,1999, 20(3): 6-11.

[30] 方 新. 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思考[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03(2): 121-124.

[31] 康曉光,韓 恒. 分類控制: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J]. 社會學研究,2005(6): 73-89.

[32] 江 華,張建民,周 瑩. 利益契合:轉型期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一個分析框架——以行業組織政策參與為案例[J]. 社會學研究,2011(3): 136-152.

[33] 樊春良,佟 明. 關于建立我國公眾參與科學技術決策制度的探討[J]. 科學學研究,2008(5): 897-903.

[34] ZHAO Yan Dong, FAUTZ C, HENNEN L, et al. Public engagement in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LADIKAS M, CHATURVEDI S, ZHAO Yan Dong, et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overnance and Ethics: A Global Perspective from Europe, India and China.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39-51.

[35] 晏 萍,張 衛,王 前. “負責任創新”的理論與實踐述評[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4(2): 84-90.

[36] 梅 亮,陳 勁,盛偉忠. 責任式創新——研究與創新的新興范式[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10): 83-89.

[37] 劉戰雄. 負責任創新研究綜述:背景、現狀與趨勢[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1): 155-160.

[38] 曹南燕.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倫理責任[J]. 哲學研究,2000(1): 45-51.

[39] 楊 艦,劉 兵. 科學技術的社會運行[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 362.

[40] 科學技術部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 科研誠信知識讀本[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9.

[41] 李培林. 社會改革與社會治理[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42] 陶 鵬,童 星. 鄰避型群體性事件及其治理[J]. 南京社會科學,2010(8): 63-68.

[43] 何艷玲. “中國式”鄰避沖突:基于事件的分析[J]. 開放時代,2009(12): 102-114.

[44] 李 娜. 撤銷“煙草院士”陷僵局[J]. 科技導報,2013(9): 9.

[45] 曹南燕,邱仁宗. 促進負責任的研究——記首次世界科研誠信大會[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8(5): 108-111.

[46] 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課題組. 第二次全國科技工作狀況調查報告[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

[47] 張莉莉,方玉東,楊德才,等. 我國科研倫理調查綜述[J]. 中國科學基金,2013(4): 210-213.

[48] 王 珊. 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研究惹爭議:當科學撞上倫理[O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4/317817.shtm, 2015-04-29/2016-11-17.

[49] 李 娜. 倫理學家呼吁我國暫停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N]. 科技導報, 2015-05-13(9).

[50] 張新慶. 暫緩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之倫理論證[N]. 科技導報, 2015-05-13(12).

[51] 陳春英. 注重“綠色納米”發展理念[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0-09-21(1).

[52] 薛其坤. 納米科技:小尺度帶來的不確定性與倫理問題[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0-09-21(1).

[53] 趙宇亮. 納米技術的發展需要哲學和倫理[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0-09-21(2).

[54] 白春禮. 序言[J]. 科學通報,2011(2): 95.

[5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指南 面上項目 生命科學部[OL]. http://www.nsfc.gov.cn/nsfc/cen/xmzn/2005xmzn/01ms/03sm/000.htm, 2016-11-17.

[56] 張思光. “2011’科技倫理研討會”在京召開[J]. 科學與社會,2011(4): 126-128.

[57]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 關于負責任的轉基因技術研發行為的倡議[OL]. http://www.cas.cn/xw/zyxw/yw/201304/t20130428_3829951.shtml, 2013-04-28/ 2015-03-26.

[58] 于雪. “負責任創新”的倫理探索——“3TU-5TU科技倫理國際會議”綜述[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3(1): 110-112.

[59] 晏萍. 負責任創新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第3屆3TU-5TU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OL]. http://www.chinasdn.

org.cn/n1249550/n1249735/15884184.html, 2014-09-04/ 2014-11-17.[60] LADIKAS M, CHATURVEDI S, ZHAO Yan Dong, et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overnance and ethics: A global perspective from Europe, India and Chin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61]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 201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OL].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dpcgb/qgkjjftrtjgb/201410/t20141023_628330.html, 2014-10-23/ 2015-12-08.

[62] 黎友煥.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5.

[63]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報告編寫組.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報告(2006-2013)[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2014.

[64] 國內社會責任現狀專項調查課題組. 國內社會責任現狀調查:企業調查報告[R].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專項項目研究報告, 2010.

[65] 顧錢江,張正富,王秀瓊. 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N]. 新華每日電訊, 2014-11-10(2).

[66] 科技部. 科技部、財政部關于印發《科技惠民計劃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OL]. http://www.most.gov.cn/tztg/201206/t20120618_95074.htm, 2012-06-18/ 2015-12-04.

[67]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08/content_5098072.htm, 2016-08-08/2016-11-17.

[68] 國務院.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893.htm,

2001-05-23/ 2015-12-08.

[69] 科技部,衛生部. 人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OL]. 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03/200512/

t20051214_54948.htm, 2003-12-24/2015-12-08.

[70] 衛生部.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OL]. http://www.nmwst.gov.cn/html/zwgk/zcfg/gjzc/yibanxingwenjian/200805/27-3262.html, 2008-05-27/2015-12-08

[71] 中國科學院科技倫理研究中心. 2008“科學在社區”活動開幕[OL]. http://www.casipm.ac.cn/kxcb/kpdt/200910/t20091027_2636827.html, 2008-11-16/ 2015-12-04.

[72] 張文霞,趙延東. 合成生物學發展中的話語分析:基于創新、風險和管控的維度[C].// 中國科學院. 2014高技術發展報告.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 320-327.

[73] 科技工作者科研倫理意識調查課題組. 科技工作者科研倫理意識調查報告[R].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大調研項目研究報告, 2015.

(本文責編:王延芳)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ZHAO Yan-dong1, LIAO Miao2

(1.ChineseAcademyofScienceandTechnologyforDevelopment,Beijing100038,China;2.JointPostdoctoralProgramme,CollegeofEconomicandSocialDevleopmentinNankaiUniverisyandChineseAcademyofScienceandTechnologyforDevelopment,Beijing100038,China)

As an endeavor to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society and to better orient innovation to social needs,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RI) is becoming a hotly discussed concep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recently.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such as scientism, developmentalism and top-down management model,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RRI. However, the rapid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 has led to a series of changes in the attitudes towards and behavior related to responsibility of innovation of various stakeholders, including public, scientific community,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which provides an ideal environment for RRI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further implement RRI in China, more challenges, such as how to balanc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innov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stakeholders, and how to involve the public in RRI, needs to be solved.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governance of innov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blic engagement

2016-10-09

2017-01-20

歐盟地平線計劃項目(EU Grant 709637 )。

趙延東(1971-),男,湖南湘潭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創新的社會學。

G301

A

1002-9753(2017)03-0037-10

猜你喜歡
科技研究發展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科技助我來看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科技在線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科技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日韩高清欧美| 在线va视频| 婷婷丁香色|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丝袜91|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精品久久蜜桃| 综合色88|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一本综合久久|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第一页| 激情综合五月网|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黄色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99er精品视频|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人妖无码第一页|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日韩第一页在线|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伊人蕉久影院|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国产|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婷婷激情五月网|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