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雜志5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地中海利益和挑戰在從波斯灣和亞丁灣經蘇伊士運河到地中海的大地中海地區,隨著中國的經濟和外交活動逐漸擴大,北京對華盛頓政策的起伏也日益敏感。
由于地中海的紐帶力量,該地區形成不同國家組成的復雜生態系統。中國的經濟、進而是政治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力量影響。由于蘇伊士運河擴大、航運業向大聯盟發展等因素,地中海及其航線對中國貿易變得日益重要。過去幾年來,中國對從阿布扎比到希臘港口的投資穩步增長,吉布提正成為中國在地區貿易、金融和軍事的樞紐。
在大地中海地區,波斯灣國家為中國提供了該國每年40%的能源進口。但我們的目光顯然應放得更遠。如今中國正穩步成為南歐、北非和中東所有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相比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中東和北非多數國家尚不是中國產品的重要市場,北京正努力將其融入“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全球生產鏈。在地中海地區,中國的工程合同正在激增。
然而,雖然中國有眾多經濟伙伴,其與地區和周邊國家的政治關系要復雜脆弱得多。比如,提到土耳其時,北京常將其作為地區治理的關鍵國家。但或許因為土耳其國內不穩定和民族主義上升,中國專家呼吁與其打交道時要謹慎。而該地區的歐洲國家,在中國眼里算不上強大或很有用的伙伴。歐洲國家在該地區的災難性軍事冒險,特別是在利比亞,自然受到北京的負面解讀。與這些歐洲國家的合作應該基于一種認可——中國不是次要角色。在尋找可靠伙伴面臨困難選擇的情況下,中國日益依靠聯合國,也就容易理解了。
那未來呢?毫無疑問,在“一帶一路”倡議助推下,中國與大地中海地區的往來會不斷增長,北京在影響地區經濟、政治格局的同時,也會受到地區的影響。但中國戰略界深知,不可過深卷入地區事務。因此,北京不太可能明確地與潛在伙伴的任何一方為伍。▲
(作者安德烈亞·吉塞利,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