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仙
縱觀攝影史,不外乎紀實與畫意兩大基本類別。人類發明照相術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記錄現實,但是攝影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其功能就不僅限于簡單的復寫,人們逐漸將攝影作為創造藝術形象,表達自我的方式。人類需要記憶,也需要表達。紀實攝影傾向于面對嚴酷的現實,而畫意攝影則傾向于對美的追求,二者相輔相成,各有所長。但是由于偏見或者誤會,許多人對畫意派攝影歷來有頗多的貶抑或爭議。崇尚寫實者認為畫意攝影有悖于攝影的本質,而崇尚藝術者難免貶低紀實攝影不算藝術。在變革年代,紀實走紅,似乎畫意攝影早已不合潮流,早該退出歷史舞臺,但真該如此嗎?
“畫意攝影”的辨析
畫意攝影是攝影的一種表達方式,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把題材如實地攝入鏡頭,而在于強調攝影家主觀感受和情感的注入,在于取得美學、情感以及智慧方面的效果。表現在照片上的構圖、光影和情調,都經過一定方式的考慮和控制,為的是加強或創造照片本身的某種魅力,而這種魅力也許是拍攝對象本身具有或不具有的。
象無形攝影/吳曉鵬
對于畫意攝影的種種誤解、貶抑和爭議,焦點在于“畫”。其實,漢語詞匯中的“畫”,作為一個特定的審美范疇,并非專指繪事或美術作品。具體來說是一種空間意識,是大自然的節奏與和諧,是形光線色的審美效應;深而言之,是實中求虛,景中求情,真中求美,是—種人生境界,是—種理想、—種詩情。中國傳統審美范疇中所謂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緣出于此。因此,攝影家不必以“似畫”自夸,但也不必因別人以“像畫”贊譽而自慚。
遠識與近憂攝影/恒父
其實,紀實與畫意并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攝影美的本性是真與美的結合;紀實傾向于求真,畫意傾向于求美。真與美之間有一個十分寬闊的地帶,也有無限交融的可能性。譬如眼下頗受青睞的民居留影、名人寫真、環境肖像等等,可以說都是既具有紀實的歷史價值,也具有畫意的審美價值。當代許多紀實攝影家都是由畫意走向紀實的,朱憲民、謝海龍、吳家林、陳錦、張桐勝等等,有的—直是紀實與畫意兼長。
清風竹影攝影/石廣智
任何技法都是抒情達意的手段
畫意攝影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藝術范疇,涵蓋新聞、紀實以外的種種攝影藝術門類。畫意與紀實的區別,主要是表現手法而不是題材。在商業、實用攝影中畫意的創造天地十分廣闊,自不待言,有些表現新聞、社會生活題材的作品,同樣可能成為優秀的畫意作品。當代,新聞、紀實攝影發展迅速,日漸成熟,把攝影藝術粗分為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兩大類,把除新聞、紀實以外的種種傾向于畫意的攝影,統統歸為藝術攝影。這種劃分雖然不盡周延,難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也便于研究和評說。
空山新雨后攝影/葉文龍
“數字時代。到來,由于數碼技術的廣泛運用,鏡頭影像的變異和可塑性實在難以估量。Photoshow無比神奇,就攝影創意而言,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現代畫意攝影的天地在數碼時代必將更加廣闊。
本領的魅力攝影/吉龍生
當然,在藝術創作中,任何技法都只能是抒情達意的手段。
暗香縈繞蓮荷韻/丁菁
情趣是風景的尺度/老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