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麗+李柏翠
2017年1月28日,農歷除夕,武隆區火爐鎮向前村涼水井社。
本是合家團聚的日子,可好幾戶人家卻大門緊鎖,顯得格外冷清。
而在社里的廣場上,卻是另一番景象。
孩子們在廣場上扎堆兒,打籃球,打羽毛球,嬉戲打鬧。
年長的則在社里的公共廚房里殺豬殺雞、洗菜淘米,忙得不亦樂乎。
一反以往過年人們聚在一起打麻將的景象,涼水井人熱熱鬧鬧過起了集體年。
涼水井人過年方式的轉變,折射出涼水井社由貧困山村向美麗山村的嬗變,也應了這樣一句俗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渙散
如今,行走在涼水井社,處處是風景,以黃色為基調的農家小樓分布在公路兩旁,房前屋后、道路兩旁種著各色花草。
你可能還會遇上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拿著笤帚在慢慢清掃路面。
看著這樣的情景,誰能想到,幾年前的涼水井社卻是另一番景象——低矮破爛的土房,垃圾遍地,環境臟亂。
涼水井社位于火爐鎮南部,距離火爐場鎮2.7公里,海拔800米左右。此地因一口唐朝古井而得名。
盡管名字里有水,但實際上,涼水井社卻十分缺水。
沒有天時,也沒有地利,為了生存,年輕力壯的人選擇了背井離鄉,到外面去打工,留在家里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
“做夢都想自己的家鄉能夠擺脫貧困,富裕起來。”回憶往事,村民楊東感慨不已。
“大家想得最多的就是能賺點錢,然后就搬到城里去。”說起那時的涼水井社,社長楊建國同樣感慨。
沒有天時地利,眼看著人心也散了。
能人引領
楊建國是土生土長的涼水井人。為了脫貧致富,他也曾離開過涼水井。
在外經商多年,楊建國小有所成。
2013年初,村里的干部找到了他:“老楊,回村發展吧,帶著大家伙一起致富。”
這年,武隆縣(現武隆區)和火爐鎮政府將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資金與鄉村旅游建設項目整合起來,進行新農村建設。
資金有了,可要搞好新農村建設,僅僅依靠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顯然不現實。
楊建國等幾個涼水井社在外的能人,成為村干部極力邀請的對象。
村干部“三顧茅廬”的誠意和鄉情的呼喚,打動了楊建國等幾個能人。于是,他們踏上了返鄉的歸途。
能人之所以為能人,在于其有著超越普通村民的意識和視野。
在楊建國等人的參與帶動下,生態扶貧搬遷資金被高效利用起來。全社55戶農戶,有34戶參與到農房改造中,形成了“楊家大院”特色居民點,家家戶戶有了干凈整潔的廚房、廁所,自來水也流進了家里。
最讓村民開心的是,社里還專門規劃蓋了一棟房子,作為社里的“食堂”,村民家里有紅白喜事,都可以免費使用。
有了能人引領,涼水井社散掉的人心開始重新凝聚起來。
重塑鄉風
2014年初,由楊建國幾人帶頭出資,涼水井社“籌資籌勞”成立了鼎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社里的土地和林地進行統一流轉和管理,統一規劃種植。
可在公司如何確定主業的問題上,村民產生了分歧。
“這幾年搞生豬養殖不錯,不如我們也搞這個。”有人提議。
“不行,搞這個污染太大。”有人反對。
為了化解類似矛盾,2014年2月,涼水井社成立了“發展維和領導小組”。
“發展維和領導小組”由26名成員組成,組長由社長擔任。26名成員都是通過全社群眾民主推選出來的,由返鄉能人、農戶代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
“涼水井所有的大事,都要由‘發展維和領導小組決策。”楊建國說。
經過領導小組認真討論,大家都認為,生豬養殖規模太大會破壞環境,對今后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不利。
最終,經過測算,決定飼養生豬120頭,這也基本滿足了涼水井社土地對農家肥的需求。
在“發展維和領導小組”帶領下,社里的大小事項推進都很順利——
科學安排種養殖產業,規劃鄉村旅游發展計劃,村里的文明風貌建設也得以順利推進。
在武隆區文明辦的指導下,涼水井社還制訂了以“孝道、誠信、團結、和睦、文明”為宗旨的村規民約。
“通過開展‘好婆婆‘好媳婦‘綠化模范等評選,鄉村的精神風貌大為改觀。”楊建國說。
今年81歲的廖仲文老人,已經連續兩年被涼水井社授予“好婆婆”榮譽稱號。
“我把它們掛到墻上,就是覺得光榮。”廖仲文指著墻上的榮譽證書,自豪地說。
眾人拾柴
2015年農歷正月初二,正是村民走親訪友的日子,涼水井人卻全部來到徐家塘。
為了解決缺水的問題,社里準備從徐家塘引水進社。
這天,涼水井社沒有一個人因為要走親訪友而缺席,大家都把集體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
“遠親不如近鄰。”如今,每當誰家有婚喪嫁娶等大事時,全社村民都會一起上陣幫忙。
特別是在外開餐館的村民,每到需要的時候,就算是少掙幾個錢也會回家幫忙。
互幫互助,團結友愛,讓全社人擰成了一股繩,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
在涼水井社,現今愿意回到鄉村的,已不僅限于有所成就的當地能人,很多外出的年輕人也愿意回到鄉村謀發展。
目前,全社已成功發展脆桃、蜜李、無花果等產業,村民們在自家門口便能有比較穩定的經濟收入。
沒有所謂的天時和地利,但涼水井社人找到了比天時和地利更重要的資源——人和。
已經發展成為集休閑、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的涼水井社,還吸引了大批其他村社前來學習經驗。
2017年1月12日,武隆區公序良俗建設工程現場會在火爐鎮召開,華麗轉身的涼水井社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眾人拾柴火焰高,鄰里和諧,鄉風淳樸,我想這是我們涼水井社最寶貴的財富和經驗。”楊東又發起了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