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鋒++張兵
化隆拉面步入而立之年,這碗面“有品質,缺品牌;有技術,缺文化;有經驗,缺管理;有市場,缺服務”,必須變革求新生,否則可能遭淘汰。
馬青云,曾任西寧市公安局刑警隊緝槍大隊代理大隊長,3年前辭職“務農”,和老鄉們一起做拉面。不過,他這碗面不一般。
馬青云老家在青海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舀洞村,過去就叫“窯洞村”。小山村偏遠閉塞,過去窮得叮當響。不少農戶供不起孩子上學,村里12個學生就他一個上了初中。2001年他考上青海警校,畢業后考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是村里的第一名大學生。
2005年,馬青云進入西寧市公安局,成了全村第一個“上班的”。
脫貧面還能“吃”多久?
化隆跨黃河兩岸,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靠天收,屬典型的西部高原貧困縣。窮則思變,當地人“做飯好吃”。
1988年前后,一些農民走出大山,到廈門等地開拉面館。親帶親、鄰幫鄰,像滾雪球一樣,外出“吃”拉面的越來越多。馬青云的3個哥哥輟學后也開了面館,他上大學每年的費用,父親常說:“這是一萬多碗面掙來的!”
30年星火燎原,化隆拉面漸成氣候,帶動海東市拉面大軍共15萬余人,開面館共2萬多家。粗略統計,2015年海東化隆等地農民“拉”進腰包40億余元。
一碗拉面,深度改變了這個貧困縣。
化隆人把小面館開到了大江南北,他們一般打“蘭州拉面”的牌子,其實來自蘭州或甘肅的人并不多。2012年前后,甘肅本土多家品牌拉面開始進軍省外市場,在一些大中城市開連鎖店,與化隆人的小面館貼身PK。
拉面市場,漸生波瀾。
連鎖店環境優雅,服務周到,猶如一只“白天鵝”。一碗面15元,紅紅火火。相比之下,化隆人開的小面館猶如一只“丑小鴨”,一碗面只賣8元,冷冷清清。
馬青云陷入沉思:拉面讓許多化隆農民富了口袋,今天為什么陷入困境?面對競爭,傳統的小面館吃不開了。
化隆第一代拉面館一般是家庭作坊。一個小店,兩個爐子,三張桌子,四季辛苦,一年收入幾萬、十幾萬元。這碗面讓數萬化隆農民跳出了窮坑,今后怎樣走得更遠?
近些年,東方宮蘭州拉面、沙縣小吃、重慶小面等大眾化小吃連鎖店橫空出世,互相“摽”著開店,化隆灶還能紅火多久?
相對于連鎖店,化隆人的小面館賣的只是一碗面,別提什么經營理念、飲食文化等“里子”。化隆拉面依然靠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缺乏系統的技術培訓。開店仍是邊看邊干邊學,缺乏現代管理。
“化隆農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正路,這條路千萬不能丟。”馬青云開始琢磨化隆拉面的出路,“農民出去做拉面,法律常識、技術培訓、規范管理、品牌打造等都欠缺,化隆拉面需要轉型升級。”
“作為警察,不管抓多少‘壞人,最多改變這一個。要是做拉面產業的全鏈條服務,引導農民走正道、闖富路,不是可以帶動更多父老鄉親嗎?”
“互聯網+”再造一碗新拉面
2013年5月,馬青云遞交辭職報告。辭職容易,接下來怎么干?
像哥哥那樣開面館,顯然不是馬青云的職業規劃。新一代拉面人多為80后、90后,與上一代不同的是:他們習慣上網。馬青云決定借助互聯網,再做一碗“新拉面”。
2013年10月,中國拉面網和微信公號上線,幾個拉面商戶入股,支持他創業。他們開設網上拉面商學院,推出法律講堂、技術培訓等,免費發布招工、求職、面館轉讓等信息。
馬青云很清楚拉面商戶想要什么,2015年5月,他們的拉面電商平臺出爐,在網上賣廚具、餐具和食材等,在西寧設有實體展廳,爐子、碗、醋壺等,可一站式買齊。
為“黏”住更多有效用戶,他們在線下開動腦筋。
2016年初,位于化隆縣群科鎮的青海省扶貧拉面產業培訓服務中心成立,當地政府購買服務,交給馬青云團隊運營。這里提供法律課堂、拉面技術培訓、店長培訓、勞務輸出等系統化服務,首批培訓140多人。
化隆縣委書記劉建昱感慨:“拉面是化隆農民精準脫貧最直接、有效的路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可持續發展,惠及老百姓。”
青海化隆等地農民出省一般坐火車,2016年3月,他們在西寧站候車廳開了一家拉面店。8月份又增設“貴賓廳”,提供餐飲、送站等服務。
80后馬成龍是實體店店長,也是貴賓廳“廳長”。他的網名叫阿木,是個網絡達人,新浪微博粉絲有2000多人,又有一個龐大的拉面朋友圈。
外出做拉面的農民可在這里歇腳喝茶,免費上網。牛肉面一碗10元,這里只收1元。阿木說:“這里主要做展示推廣,平均每天接待30多人,老鄉們來這里吃碗面,開面館的所有東西一目了然,他們到內地后,一半的人會下單。”
為提高一碗面的附加值,阿木他們開發出牦牛雜面。在青海等地,一碗普通牛肉拉面一般賣7元,加入牦牛雜,可賣10多元。為方便拉面商戶異地學手藝,今年4月,阿木講解演示,做成視頻發微博,目前點擊量超過120萬。
青海尖扎縣下李家村農民馬小元,從西寧站坐火車到西藏林芝開面館,他從網上得知這個電商平臺,順道看了一下,嘗了一碗面,感覺味道不錯。他打算到林芝后就下單,買一些食材。
電商平臺運營初期,每月訂單3萬到5萬元,如今增至幾十萬元,他們在海東市平安區建設了倉儲物流中心,廣州、蘇州和天津三個區域配送中心正在籌建。
化隆拉面步入而立之年,這碗面“有品質,缺品牌;有技術,缺文化;有經驗,缺管理;有市場,缺服務”,必須變革求新生,否則可能遭淘汰。
“化隆貧困面比較大,拉面很適合普通農戶脫貧。”化隆縣長馬金星是個拉面通,“拉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要補鏈,互聯網+拉面+N是實現產業化的路徑。我們正在招商,在化隆建設拉面‘中央廚房,打造獨具高原和民族特色拉面產業。”
前不久,中國拉面網APP也上線了,一碗面到底能改變什么,難以想象。馬青云看到的是,“面二代”“面三代”們掙錢后,更加重視對娃娃的教育。許多人把娃娃帶在身邊,到內地上學,2015年縣文理科狀元都是拉面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