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只有拆掉技工培養的隔離墻,打破高級技工成長的天花板,當高級技工在自主
創新中發揮更多創造力,中國制造才能駛上快車道。
傳統觀念中對技術工人的偏見和戲謔猶存,部分用人單位對技工“挑肥揀瘦”的現象屢見不鮮,職業院校難以吸引到優秀生源……
近些年,我國高級技工嚴重短缺,成為制約中國制造的一大因素。政府工作報告屢提“工匠精神”,人社部專門印發《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顯然,解決技能人才不足的問題迫在眉睫。
那么,高級技術人才為何供不應求?如何打破高級技工短缺的瓶頸?
轉變觀念
近些年,與大學生持續就業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級技工一路走俏,人才供需呈現出如此的走勢,表面上看似乎是人才培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一定脫節,事實上這其中隱藏著諸多問題。“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技工院校仍面臨招生困難。
中美教育專家張桂莉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直言,中國自古以來就習慣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如君君臣臣、主子下人、貴人賤人,對于職業更是有很多的歧視和偏見,比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再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總之,很多人覺得做個技工就是需要動手干活的人,身份就不尊貴了,很多中國的學生家長心里邁不過這道坎,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當龍鳳來培養。
張桂莉認為,父母對孩子期待值較高也無可厚非,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允許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或擅長的領域達到最好,非要按照家長的規劃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甚至找不到維持生計的工作,也不肯放下身段做個實實在在的技工,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而在國外,家長的教育方式就截然不同,因為等級觀念沒有中國這么強,父母也會尊重孩子的喜好。
事實上,通過技工教育同樣可以成人成才,同樣可以獲得體面的生活與人生成功。比如在德國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頗有魅力,被視為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工業制造幾乎占據德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高級技工能夠更好分享國家發展的機會。可以說,培養高級技工,需要讓高級技工有更多的回報、更高的認可和更好的預期。
有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職業之間除了行業分工以及工作方式不同以外,其實已經早就沒有了高低貴賤之分,即使有也是僅存于對農民工天然抱有偏見的部分人心里。而且,隨著社會經濟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分配方式也正在變得日漸公平,出“苦力”的農民工早就不應該是低收入者的代名詞。
新華日報評論員梅劍飛坦言,在一些大城市,高級技工的收入趕超都市白領,人們也大可不必為此大驚小怪。而且,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實為一種社會良性發展的好兆頭,它不僅較好地體現出普通勞動者的價值所在,更表明了我們社會分配方式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公平與合理。
梅劍飛表示,公眾固有的思維應該轉變一下,少一些“好聽點叫工匠,客氣點叫藍領”的偏見和戲謔,高級技工才能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社會也才能涌現出更多技術人才、激發出更多專業精神。
責任與傳承
在高級技工成長的鏈條上,職業院校,用人單位和政府部門……每一個環節都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多年以前,關于培養高級技工的呼聲就不絕于耳,而到今天為什么還處于總體不足的狀態呢?
事實上,從職業院校到用人單位,技校畢業生成長為熟練技工甚至高級技工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些行業,培養一名高級技工,往往需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淬煉,企業需要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耐心?!睹裆芸吩诓稍L中了解到,有的企業對于技工開出的薪資看似不低,但實際上與技術崗位實際付出的勞動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一些企業好不容易培養的高級技工,卻在學成之后紛紛跳槽另攀高枝。
據了解,在一些發達國家,企業為留住高級技工,實行終身雇傭制,有的還推行學徒制。專家表示,我們未必要完全克隆國外的做法,但為增加培養力度、減少企業顧慮,政府部門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并在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全鏈條上進行機制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業技術工人流動性大、高級技工隊伍難以穩定也是導致企業技術崗位出現缺口的重要原因。
北京億銀咨詢公司HR胡芳表示,一些企業對于高級技能人才的重視和培養還遠遠不夠,企業一味地追逐利潤,對于高技能人才激勵政策不到位,一些人才的福利待遇和職位優越感得不到滿足。同時,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大多需要業務嫻熟的“成手”,一些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意識不強,對于剛剛從職業院校走出來的新手也沒有耐心培養。有些企業不愿為員工支付學費,不愿讓員工脫產培訓和進修。
教育學專家郭剛軍表示,目前各類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上也存在不足,學校里傳授的大多是一些入門級的技能,而對于一些要求較高的技術工作就不能派上用場。一名技藝高超的高級技工都是從普通的崗位做起,逐漸磨煉才能成長。而這就需要用人單位給予機會,轉變“功利性”用人心理,更多地擔負起人才建設和培養的社會責任,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適合自身發展的隊伍,當技藝得到傳承,隊伍才能穩定。
總之,高級技工的短缺不是某個單一因素造成的,這其中涉及傳統觀念、教育資源、企業人才培養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毫無疑問,填補高級技工的巨大缺口不是簡單的做加法,這需要政府、企業、院校發揮聯動作用。家長和學生要轉變觀念,相關部門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優化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用人單位應該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只有這樣,高級技工緊缺的現狀才能真正逐漸緩解。只有拆掉技工培養的隔離墻,打破技工成長的天花板,當高級技工在自主創新中發揮更多創造力,中國制造才能駛上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