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是“全面”,這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
馬邊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至今仍有貧困人口20512人,貧困發生率12.42%,脫貧攻堅任務相當艱巨。近年來,馬邊縣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中心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和第一政治責任,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從發揮黨員干部作用入手,注重增進“合力”、用好“外力”、激發“內力”,團結帶領22萬彝漢群眾凝心聚力抓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干。2016年,圓滿完成省下達的16個貧困村退出、4886名貧困人口脫貧目標任務,實現了脫貧攻堅“首戰首勝”。
“親情工作”常態化,增進“合力”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永葆先進性的力量源泉。馬邊縣委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親情工作法”為抓手,結合民族地區實際創新“三大舉措”,扎扎實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凝聚黨員干部和群眾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村村行、組組走、戶戶見”,服務群眾“零距離”。落實縣級干部和縣級部門主要負責人到聯系鄉鎮的行政村,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到村民小組,駐村干部和村組干部到農戶家中開展定期走訪。協助貧困村制定完善發展規劃,代辦各類民生事項7000余件,惠及群眾6萬余人。
“部門大聯村、干部大幫戶”,精準幫扶“全覆蓋”。落實全縣63個縣級部門和企事業單位、1834名機關黨員干部,全覆蓋聯系幫扶95個貧困村和879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對一“量身定制”幫扶計劃,落實工作措施2.1萬余條。
“三項治理”“兩桌一走”,正風肅紀“不懈怠”。開展“鄉鎮干部不在鄉、黨員干部不訪戶、辦理問題不反饋”“酒桌、牌桌、走讀”等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干部作風明顯好轉。兩年來,馬邊縣通報違反作風建設規定的黨員干部35名,黨紀處理26人,解聘長期脫離基層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村干部兩名,調整不適應現職的領導干部4名。
第一書記本土化,用好“外力”
2015年8月,中央和省、市相繼選派74名第一書記到馬邊,與我們一起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縣委堅持在工作上搭平臺、管理上下深水、保障上出實招,確保第一書記住得下、融得進、干得好,有力助推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發展。
落實“三個保障”,真關愛盡力幫。第一書記遠離單位、遠離家庭,縣委在工作上撐腰壯膽、情感上幫助融入、生活上真情關心,為第一書記落實“幫帶對子”“隨行翻譯”,全力保障“吃住行”,讓他們遠行有親情、離家不孤單。
建立“四項制度”,立規矩嚴管理。全覆蓋建立考勤管理、工作紀實、任務臺賬、群眾評議4項制度,在全市率先通報到崗履職差的17名第一書記,實現管理考核“一視同仁”。
發揮“五員”作用,搭平臺壓擔子。落實第一書記全面介入本地工作,堅持用其所長,發揮第一書記政策引領員、黨建指導員、扶貧專干員、資源協調員、管理監督員作用。
“思想扶貧”制度化,激發“內力”
經濟的貧困只是外在表現,思想觀念的貧困則是內在根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張家口市慰問調研時強調:“要把扶貧同扶志結合起來,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馬邊縣委以“思想扶貧”為抓手,聚焦解決貧困群眾脫貧主體內生動力缺乏、信心不足等問題,引導貧困群眾轉變“要我脫貧”的思想觀念,激發“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
輿論引領,知感恩圖奮進。以“馬邊精神”為引領,用好微信、手機報等新媒體,通過主題講座、征文比賽、文藝匯演等形式開展廣泛宣傳,營造“扶貧先扶志”的輿論氛圍,引導基層黨員群眾“感恩向善、團結自強”。
移風易俗,樹新規破陋習。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編發彝漢雙語讀本《彝族新編瑪牧》1萬余冊,制定彝家新寨文明新風村規民約,試點開設新風陋習“曝光臺”,在感恩自強、厚養薄葬、文明習慣等方面教育引導基層黨員干部,以優良黨風帶動民風社風的逐步轉變。
典型示范,爭先進做標桿。結合“四好村”創建工作,開展“四好”支部創建和致富能人、“五星家庭戶”等評選,挖掘貧困村勤勞致富典型事例,用身邊的事帶動身邊的人,倡導勤勞致富受尊重的價值理念。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核心在黨員干部。當前,馬邊正處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只有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落地落實,才能團結帶領廣大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者系樂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馬邊彝族自治縣縣委書記) (責編: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