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筑巢引鳳增添“重裝之都”新活力
3月13日早晨,54歲的國際著名高分子材料專家郭博士帶著他的助理匆匆走進位于廣漢的四川上之登新材料公司的實驗室。郭博士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是國家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是四川省“百人計劃”短期項目引進人才。在處于四川全面創新改革先驅地的德陽市,無論是像郭博士這樣的海外引進人才還是本土培育的技術能手,無論是處于高精尖領域的專家學者還是處于項目一線的藍領精英,都在各自的領域和崗位奉獻著才華。
從“人文關懷”到“事業關懷”
梁權偉教授是2013年通過四川省“千人計劃”從瑞士引進回國加盟德陽東方電氣集團(以下簡稱“東電”)的著名水電工程專家、水力機械制造專家。那一年他們全家放棄了在瑞士擁有的一切,舉家回到國內定居。
梁權偉回國加盟東電后,被引進到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全職工作,主要負責超高水頭抽水蓄能機組關鍵技術研發及成果產業化方面的研究課題,先后得到德陽市兩個項目各100萬元的資金支持。近年來,他帶領的團隊在超高水頭抽水蓄能方面頗有斬獲、屢創佳績,先后打敗國內外競爭對手,拿下了績溪、敦化和長龍山等高難度抽水蓄能競標項目,獲得合同額近24億元人民幣,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我們依托德陽市的支持所開展的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工作。”德陽市委、市政府對人才的器重讓梁權偉十分肯定。他告訴記者,在這期間,德陽市委、市政府在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給予了他一家諸多的待遇和政策。“我先后被評為了德陽市創新創業‘雙百人才以及‘全面創新領軍人才,并享受到了安家落戶、就醫就學、崗位津貼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以及科研項目開展方面的資金支持。”
“重視引才的同時,更要重視用才。引進是手段,用好才是目的。”德陽市人才辦副主任汪旭說,引進人才不僅僅有現成的技術價值,還有理念優勢和引領作用,所以不能僅僅把他們局限在某一個技術領域或課題攻關上,還應讓其擔負起帶隊伍、建體系、培養后備力量的責任。
另外,只有用得好人才,才能進一步引進更多、更好的人才。因此,德陽市的人才工作在“人文關懷”之外,更重視“事業關懷”。“相信這些高層次的專家學者到我們這里來絕不僅僅是為了安逸的生活,他們更多的還是想做事情、想發揮各自的才干把事業做好。因此,政府和企業如何搭建好的事業平臺、創造好的制度條件,讓這些引進的人才能夠心無旁騖地做事情、出成果,才是留才、用才的關鍵所在。”汪旭對人才工作進行了更深層次地剖析。
打造高端人才聚集的人才特區
在德陽綿竹市市郊的龍門山脈腳下,有一片2000多畝的獼猴桃試驗基地,這里所產的獼猴桃維生素C含量是普通獼猴桃的3倍多,且果實豐滿、口感甘甜,目前在國內高端市場供不應求。
這是四川華勝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德陽投資的項目之一。在綿竹市區,該企業集科研與生產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基地正拔地而起。“基地建成后,這里將成為世界三大獼猴桃研發基地之一。”公司總經理白峰介紹說。
四川華勝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獼猴桃產業的全產業鏈高科技農業企業。企業同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四川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組建了以四川省獼猴桃首席科學家李明章為首的獼猴桃育種與產業化創新團隊,給創新人才提供了優良平臺。
“華勝農業從2012年成立至今,累計獲得1100萬元政府專項資金支持。”說起政府的服務與支持,李明章教授甚感欣慰,“德陽的區位優勢、發展機遇、政府的優惠待遇是吸引成都、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才集聚到此的重要原因。”
像華勝農業這種由市、校共同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市、校合作新模式,是德陽市吸引創新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一種典型做法。這種方式推行三年來,吸引了大量的專家教授、高端技術人才為德陽產業發展服務,較好地推動了高校科研技術及其成果與德陽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和落地轉化,有效克服了地方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和高校科研與產業脫節的問題。
當然,留住人才還需要服務人才。為了創建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助推全面創新改革,一個專門負責領軍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服務的工作機構——全面創新(國際)領軍人才服務中心也應運而生。
“我們實行領軍人才‘綠卡制度,為領軍人才量身解決住房保障、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后顧之憂;對領軍人才辦理引進手續、戶口轉接、項目申報、專利申請等實行專人協調、全程跟蹤、快速辦理,形成引進‘一條龍、服務‘一站式、保障‘實時制的新模式。”該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道,到2020年,德陽將努力建成體制機制最活、服務最優、創新活力最強、高端人才聚集的人才特區。
藍領,一支正在打造的本土精英隊伍
在德陽東方電機有限公司,30歲出頭的高級技師秦健身著藍色工作服從車間走了出來。“看過央視的‘大國工匠節目沒有?工業4.0到來我們也不用擔心失業,因為在制造行業,最尖端最精細的活兒還是手工活兒。”他頗為自信地告訴記者。
秦健是東電花了8年時間培養出來的一線操作技術骨干,他26歲就獲得省技能大賽焊接類的第一名,被破格提拔兩級,成為高級技師,如今也是德陽市杰出高級技能人才的代表。
“培養一個成熟的技工要在其身上投入十幾萬元,單是消耗掉的練習板材都是不計其數。”東電人力資源部副部長易向東告訴記者,多年前國家更重視技術型、科研型人才的培養,后來發現制造質量水平下降了,才意識到忽略了加大技能人才,也就是一線操作工人的培養。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好的技能人才團隊少不了好的帶頭人。東電從2011年開始,成立了職工技能學習團隊,致力于培養高技能人才。每年由技能帶頭人對團隊進行400至500人次的集中訓練。從2012年至今,這些技能訓練團隊的隊員參加省、市級各類技能大賽,成績突出。其中,7人取得省技能大賽前三名,15人次取得前10名,16人次取得前15名。公司高技能人才隊伍中已經擁有在職高級工1293名、技師250名、高級技師56名,并且逐年保持增長勢頭。
“公司大力開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先后建立高技能人才基地3個、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高技能學習團隊6個,并積極開展新型學徒工培養試點工作;長期堅持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培訓與考評相結合,接下來還將進行薪酬體系改革,根據人員晉升兩條線的等級確定薪酬等級。上了一定等級的高技能人才可拿年薪。”易向東說,對于技能型人才來說,技能等級與薪酬相綁定,會進一步激發他們鉆研創新的積極性。
“筑巢引鳳只是解決一個時期、一個方面問題的有效舉措,從長遠來看,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成長也應當得到足夠重視。”汪旭最后總結道,德陽是中國著名的制造業基地、重裝基地,產業的進一步創新、裂變不是一兩個科學家能解決的問題。全面創新改革,需要的是千千萬萬的“海歸”“白領”“藍領”們的共同協作努力。如何讓各類人才發揮出最大的價值,獲取發展的制高點,這正是人才工作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