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薪友
擁有15.3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甘孜大地,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和全省脫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州18個縣(市)都是省級重點貧困縣,占全省的20%;有貧困村1360個,占全州的50%;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74萬人,占全州的17%……
直面極其繁重的脫貧任務,甘孜州舉全州之力推進脫貧攻堅戰略,緊緊抓住高寒牧區這一難點、精準扶貧這一關鍵、基礎扶貧這一重點、產業扶貧這一支撐、就業增收這一核心,緊盯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精準落實、精準發力、精準施策,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據統計,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全州已有8212戶33985人(省定任務28513人)脫貧、281個貧困村(省定213個村)退出。
交通先行,打通脫貧奔康的關口
要致富,先修路。
交通一直是制約甘孜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此,甘孜州委開出良方:大力實施“六大戰略”,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三大發展戰略”、助推全州脫貧奔康和長治久安、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路徑、載體和抓手。全州上下圍繞“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臺階、五年有大變樣”的目標,以“慢不得”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放不下”的使命感,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好脫貧攻堅,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
德格縣,一個比較特殊的區域,317國道必經之地,山高、路陡,高寒、缺氧,通往縣城還需翻越生命禁區雀兒山(海拔5050米)。全縣面積寬,轄26個鄉鎮,最遠的鄉鎮離縣城300多公里,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2016年4月,剛到任的縣委書記嘎絨擁忠用一個月的時間跑完了26個鄉鎮和20個脫貧摘帽村,白天了解村情民意,晚上與干部座談討論,凝聚全縣智慧達成共識: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通過整合資源、打捆使用資金5億元,德格人民用超常努力攻堅克難,終于在2016年底, 完成了全縣所有鄉村通路工程。如今,當平整的硬化路展現在農牧民群眾眼前時,大家感激地說:“還是共產黨好啊!”
整村推進,各級黨政不負眾望
甘孜州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以來,無論走進高山峽谷的村寨,還是步入廣袤的草原牧區,隨處可見扶貧干部和第一書記走村入戶的身影。
按照中央、省委的相關要求,甘孜州各級黨委政府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對1360個貧困村選派了1360名扶貧第一書記,要求扶貧干部進村入戶,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把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出來,為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色達縣為做好精準識別工作,全縣統一制訂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識別流程圖,明確致貧原因參考選項,從農戶申請、村民小組評議推薦、走訪調查到民主評議、公開公示、鎮黨委會評議審核等全過程都詳細制訂操作規程和規范性文件,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對象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方式精準。與此同時,各縣(市)黨委充分運用第一書記蹲點工作成果,按照州委“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的要求,精心謀劃、布局,創新思路,為全面脫貧打下了工作基礎。嘎絨擁忠說:“我們不但要高質量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還要創新,大膽探索,爭取不讓一個村掉隊,爭取用4-5年時間,把全縣120個行政村全部打造成和諧美麗的幸福新農(牧)村!”
瀘定縣強化“金融+精準扶貧”,努力謀劃脫貧奔康。全縣積極開展金融扶貧工作,開展貧困戶建檔、評級授信工作,優化扶貧小額信貸流程、完善風險防控機制。2016年底,已完成600余戶貧困戶評級授信工作,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480萬元。與雅安市商業銀行簽訂了《金融扶貧開發合作協議》,為縣內兩家龍頭企業發放金融扶貧貸款1400萬元;創新探索“政府+銀行+保險公司+實力企業+貧困戶”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模式,實行“貧困戶貸款、帶資入股、就業分紅”,拓寬了貧困戶增收門路。
截至2016年底,甘孜州已經完成280個脫貧村整村推進工作,超額完成了省定213個貧困村的脫貧任務,受益群眾達33985人。
產業富民,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核心,只有明確產業、培育產業、提升產業、聚焦產業,才能使貧困戶早日脫貧。”丹巴縣委書記何文才如是說。
素有“千碉之國”美譽的丹巴縣梭坡鄉宋達村山高、路陡、土地貧瘠,貧困程度深,脫貧致富能力弱,村民們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貧困戶占半數以上,脫貧攻堅壓力大。為此,丹巴縣狠抓落實,除結對認親干部主動結對幫扶外,縣鄉幫扶工作隊還著眼全局,與結對認親干部共同尋找立村之業,拓寬致富之路,最終提出“旅游興村”思路。如今,宋達村乘著脫貧攻堅的東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通村路硬化到家門口,村里組建了旅游管理機構,古碉樓觀景臺修葺一新,村民紛紛建起了民居客棧。旅游設施軟硬件的改變吸引了八方賓客,村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了起來,農牧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精準扶貧就是要摒棄過去政府是‘救世主的認識,讓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貧困戶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甘孜州政府副秘書長、州扶貧移民局局長楊慶華介紹說,全州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整村推進”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大力開展產業扶貧,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據了解,甘孜州依托地緣、資源和產業等優勢,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大棚蔬菜種植、畜牧養殖、林業基地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等項目,以合作社為龍頭帶動各村的產業發展,切實帶動了農戶增收。
如今,甘孜州按照東、南、北路經濟發展類型特點,分區域扶持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康定、瀘定等東路市縣組織精準貧困戶大力發展羊肚菌、核桃、蘋果、旅游等產業;在雅江、理塘、稻城等南路各縣重點發展藏香豬、藏雞、松茸、旅游等產業;在色達、石渠等北路諸縣重點發展牦牛、綿羊、野生菌、畜牧產品深加工等產業……
2017年,甘孜州在鞏固2016年首勝成果的同時,正按照州委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脫貧目標自加壓力、攻堅克難,全力完成1個貧困縣摘帽,366個貧困村退出和11718戶48525人脫貧的目標。(作者單位:甘孜州委組織部)(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