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核心提示】如何通過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動力?今年初,省委農工委、省委組織部等七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試行意見》,將農村產權改革確定為農村改革硬仗。提出要發展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有計劃逐步消除“空殼村”。這項改革事關全省6000多萬農民切身利益,事關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社會治理和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發展集體經濟,關鍵是要找準路子。”這是江油市大康鎮星火村黨總支書記金圣翔對記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那么,怎樣才算是找準了路子,有沒有一個標桿?大康鎮幾個落后小山村的嬗變給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典型樣本。
從“后進村”到“后勁村”
3月23日,記者站在星火村村口高高的觀景臺上向下看去,2800畝的珍稀苗木基地一片蔥蘢,由苗木組成的“李白出生地綿陽科技城”幾個字大氣而顯眼。目前這里已經是花卉、苗木等經濟作物培育、種養及深加工的現代農業園區,按照規劃,這里也正在打造一個集餐飲、住宿、賞景、露營、漂流、游樂、養老等項目為一體的大型鄉村旅游景區。
走進苗木基地,幾位村民正在修剪樹枝:“我們是在為村集體打工,有工資的!散工每天50元,簽合同的每月一兩千元。”其中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金圣翔介紹,這是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集團公司,村集體和絕大部分村民都是股東,“我們的業務不限于旅游,還有農業、建筑等行業,一共有6個子公司。你看那個正在開挖掘機的村民,他就是我們建筑公司的員工,我們的十幾臺挖掘機還可出租。”
星火村的發展是從2008年汶川地震后開始的,在返鄉能人金圣翔的帶領下,星火村在自身優勢資源——土地上做文章,既挖地下“聚寶盆”,又種地上“搖錢樹”,走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道路。其最大的特色便是創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共同致富。
2009年,星火村在災后重建中建設了集中居住的村民小區,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也增加了500畝集體建設用地。村“兩委”決定:將村集體、村民的2600畝耕地、2800畝林地、3100畝坡地統一起來,組建農業集團公司,集中發展現代農業。
“壯大集體資產資源,關鍵在于如何盤活。我們的路子是:一興辦集體公司;二盤活現有資產;三投資入股項目;四發展物業經濟;五開展勞務服務。”金圣翔說。
如今,星火村集體產業下的各項業務經營得如火如荼,其中種下的中藥材馬藍,以及香樟樹、桂花樹等花卉苗木,總價值已超過4000萬元。在2015年,星火村集體資產規模就已達到1.02億元,實現經營性收入1390萬元,村民分紅5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775元。2016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1500萬元以上。
星火村從一個賬面上負6000元的“后進村”變為總資產突破1億元的“后勁村”,其秘訣正是:農業供給側改革——整合全村集體資產,以規模化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四方共建:
一朵百合花催生產業變革
在2014年以前,大康鎮的舊縣村、官渡村還是以傳統農業為生的“空殼村”,然而僅僅半年時間,這一片地區竟冒出個全國聞名的“百年好合愛情谷”。從剛開始不足50畝的百合花種植地,到如今成為中國“百合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全球最大的百合花育種地和國內獨具特色的愛情體驗地。
“百年好合愛情谷”如今名頭不小,但是投入也不少:涉及種球繁育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各類景點等26個項目,總共占地15平方公里,這不僅需要高達6億元的投入,而且牽涉土地等農民的切身利益。
“不種糧食種這些花花草草,吃什么?”這是舊縣村十四組村民安光珍對“百年好合愛情谷”最初提出的質疑。錢從哪里來?園區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農民如何持續獲利?集體經濟如何發展壯大?一系列問號讓記者想一探究竟。
原來,在看好這一項目后,江油創造性地建立了政府、企業、集體、農民“四方搭伙”的投入機制。“政府整合各級涉農項目資金‘打捆投入,2015年投入1600萬元農發項目資金量化到558名群眾手中,并頒發了《股權證》; 采用PPP 模式,國企鴻飛集團與民企松花嶺農業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園區所涉官渡、舊縣、星火三個村則將河灘地、荒坡地等作為集體資產入股;農民承包土地采用‘股田制”,自愿入股,保底分紅。”江油市委農工辦綜合股副股長鄧延聞告訴記者。
目前,四方共同組建了松花嶺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村集體、農民與國企、民企一起當起了股東,依法成立了董事會和監事會,按現代企業制度對景區進行建設運營。
“一畝百合每年可帶來3萬元的旅游收入和3萬元的銷售收入,5--7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資。”看著在園區購物中心里爭相購買精加工百合產品的游客,作為江油國有投資平臺負責人的鴻飛投資集團董事長金泓這樣測算。
安光珍家的承包地正好被規劃在了園區的中央,如今,她從對這個項目最堅決的反對者變成了最積極的擁護者。原來,她將自家院壩變成停車場,隨著游客的大量到來,她每周都能掙到上千元的停車費。官渡村六組的李曉華,房屋處在愛情谷公路邊,通過村貌改造,她辦起了農家樂,年收入增加兩萬多元。先干一步的鄉親們發了財,其他農戶們也忍不住行動起來,有的加入專合社,有的創辦家庭農場,有的通過反租倒包等方式參與百合花種植。“園區每天需要上千人務工,周邊村民不夠,還得到外面去請。”鄧延聞說。
“從2015年起,土地有租金,集體股份能分紅,務工領工資,種花能賣錢,還能開辦農家樂,賣土特產。我在村委會做保潔每月1200元工資,老伴兒在園區的酒店做服務員每月1700元,還給她買了保險,現在我倆一年收入有4萬多元。”官渡村村民林光銀算了筆細賬,“你看這干凈的村子,美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我們是不是比城里人生活得更滋潤?”
這是農業農村改革的一個創新做法,將政府、集體、企業和農民連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盤活了集體經濟,不僅催生了一個產業,還富了一方百姓。江油市的“百年好合愛情谷”也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前沿窗口。
記者觀察
江油市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路徑,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模式,釋放出了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在嘗到了集體經濟發展的甜頭后,江油市將其拓展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年年底,全市整合各項涉農項目,安排了7700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為77個貧困村“輸血”,用于發展產業項目,其收益將作為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讓村集體有錢辦事,并最終帶動全村駛入脫貧增收的“快車道”。(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