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鳳
汪家熔先生在《張元濟》一書中稱張元濟在南洋公學時的職務叫“總譯”,依據什么?汪先生在這種關鍵之處,不加引注,不加說明——這也是汪著的通病。重要論斷不說明其文獻依據,叫讀者怎能相信呢?敘述蔡元培為商務第一任編譯所長時,也沒有提出根據。給讀者的印象是:此書不像學術性傳記而是文藝創作。張元濟受夏瑞芳邀請加入商務,除了柳和誠先生引用的依據外,在文獻資料中還可以找到不少,例如陳叔通的《回憶商務印書館》,“夏有一天便與張開談,問張既在譯書院不得意,能否離開,我們來合作……”放著那么多文獻不用,可見作者的思維方式是偏頗和欠缺的。“橡皮股票”風潮不是個人造成的所謂“陳逸卿事件”,而是外國冒險家發動的打擊中國剛起步的金融市場的一場風暴。柳的見解和認識,與現今國內經濟史專家們的意見是一致的。
至于張元濟校印《衲史》,更應該把張一生中這最為重大的學術和出版成果放到時代大背景中去思考。今天我們不是正在提倡文化自信精神嗎?汪的取材和表述方式,說得客氣一點是舍本求末,進而還令內行的讀者懷疑其用意。
柳和城的閱讀是細致的,分析問題是深刻的,提出的批評也是中肯并切中要害的。柳文對汪書文風提出了批評,希望汪先生可以引以為戒。
(作者系張元濟之孫,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楊浦區業余大學原校長。主編《張元濟全集》,著有《張元濟年譜長編》《張元濟研究論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