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李宗波
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虎山衛生院,山東日照 276806
患肢抬高體位應用在改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術后患者足部血流灌注中的效果
孟華,李宗波
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虎山衛生院,山東日照 276806
目的分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術后患者采用患肢抬高體位在改善足部血流灌注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5例行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術的患者,術后分別測量患者仰臥位和患肢抬高體位的多普勒血流值和經皮氧分壓,比較不同體位的足部微循環改變情況。結果仰臥位與下肢抬高體位的氧分壓值、血流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仰臥位的VAS評分為(5.4±1.3)分,顯著低于下肢抬高體位的(7.8± 1.9)分(P<0.05)。結論患肢抬高體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足部微循環,減輕患者疼痛,減少患者的術后下肢腫脹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足部微循環;血流灌注;下肢抬高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因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肢體慢性缺血所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患者外周動脈阻塞很容易導致血流灌注和氧飽和度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術后很容易出現下肢缺血再灌注的情況了,從而引發下肢水腫,為了解患肢提高體位對術后患者足部血流灌注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共納入患者35例,均為經本人管治行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經檢查符合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診斷標準,均對該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齡為62~84歲,平均年齡(68.3±5.7)歲。病程為1~22個月,平均(11.5±3.8)個月。35例患者中,有22例為雙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13例為單側閉塞。
1.2 治療方法
足部血流灌注測量:患者術前術后的足部血流灌注測量均有專業人員進行,①為避免活血、抗凝以及擴血管等藥物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的第一天上午進行患肢足部血流灌注測量。在進行檢查前,指導患者休息20 min,并保持情緒穩定,12 h內禁止喝咖啡,嚴禁吸煙。②使用激光多普勒儀測量,并先進行20 min的校正,在校正成功后方可開始測量。測量前需將探頭加溫到44℃,并指導患者在檢查室內休息半小時后再進行測量。③測量時,患者選擇足背部第1和第2足趾間約2 cm的位置,盡量避開骨骼凸起和大血管位置,使用75%乙醇將測量部位的污垢去除干凈,然后在檢查部位貼上固定環與不干膠貼,并使用氧分壓測量探頭測量患者的氧分壓數值,但數值穩定后再進行記錄。對于測量部位存在壞疽或潰瘍的患者,可選擇附近部位進行測量。④患者仰臥于床上,對患者仰臥位的氧分壓值和局部血流值進行測量。抬高體位:患者仰臥于床上,通過使用高14 cm左右的抬高墊將患者下肢抬高約30°,抬高30 mm后,測量其氧分壓值和血流值。
1.3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激光多普勒儀對患者不同體位的患肢血流值及經皮氧分壓值進行測量,并應用VAS疼痛量表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比較不同體位的血流值、氧分壓值與VAS評分。
1.4 統計方法
將該研究所收集的數據,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s)和(%)分別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差異對比用t檢驗與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仰臥位的氧分壓值為(23.9±3.5)mmHg,下肢抬高體位的氧分壓值為(23.9±3.5)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仰臥位與下肢抬高體位的血流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仰臥位的VAS評分為(5.4±1.3)分,下肢抬高體位為(7.8±1.9)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體位的足部血流灌注情況及VAS評分比較(±s)

表1 不同體位的足部血流灌注情況及VAS評分比較(±s)
體位 氧分壓值(mmHg) 血流值(PU) VAS評分(分)下肢抬高(n=35)仰臥位(n=35)t P 28.6±4.1 23.9±3.5 5.16 0.63 11.2±2.7 7.4±2.3 6.34 0.00 5.4±1.3 7.8±1.9 6.17 0.0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通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以及吸煙等危險因素,及時發現患者的動脈硬化危險因素,是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發生率的關鍵[1]。臨床癥狀的輕重程度與患者的疾病進展情況、個體耐受力等情況有關,早期無明顯癥狀,部分伴有發涼、畏寒等輕微不適,隨著病情加重,患者的臨床癥狀也會逐漸加重。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常用手術方式治療,對于患者術后常規建議臥床制動兩周,以免出現血管扭曲和關節過屈擠壓的情況,但是患者因下肢缺血再灌注,具有較高的下肢水腫發生率,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足部微循環的灌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局部組織的供氧和營養狀況,從而有助于疼痛緩解和潰瘍愈合[2]。因此,尋找合適的有助于患肢血流的體位極為重要。隨著人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建議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術后患者將下肢抬高,以改善患者的足部微循環。血氧飽和度、動脈氧分壓等都是評價組織氧供的重要指標,經皮氧分壓與動脈氧分壓相比,不僅具有無創操作的優勢,而且能夠更為快速地對患者局部組織的微循環情況進行準確評估[3]。
該研究中,通過對術后患者不同體位的經皮氧分壓和血流值進行測量發現,患肢提高體位的經皮氧分壓以及血流值與仰臥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患肢抬高體位的VAS評分明顯較低,說明該體位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足部血流灌注狀況,促進其足部微循環,同時還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具有高的應用價值。該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選樣本量較小,屬于試驗性研究,樣本含量小同時也增加了兩類錯誤發生的風險[4],且該研究沒有考慮下肢抬高體位的時間因素影響,即時間過長是否會造成不利影響等。因此,臨床還應進一步加強對患肢調高體位的研究,以更好地為下肢動脈閉塞癥患者提供體位指導。
綜上所述,患肢抬高體位在下肢動脈閉塞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有助于患者足部血流灌注的改善,減輕患肢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從而減少并發癥發生,為患者的提供重要體位指導。
[1]張川林,趙渝,劉麗萍,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術后患肢抬高體位對足部血流灌注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 (12):28-30.
[2]凌蓉,陳云濤,李立,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腔內介入治療后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J].四川醫學,2013,34(3): 446-448.
[3]張川林,牟紹玉,趙渝,等.不同體位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患肢微循環及主觀感受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 30(21):25-28.
[4]張靜,虞奮.下肢下垂位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0):56-58.
R969
A
1004-6569(2017)02(a)-0025-02
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