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典智
大眾日報社門診部,山東濟南 250014
研究探討糖尿病足感染的細菌譜變遷與抗感染治療
竇典智
大眾日報社門診部,山東濟南 250014
目的研究探討120例糖尿病患者足感染的細菌譜變遷及其抗感染治療辦法。方法按照收集資料回顧探討法,整理了該院2011年、2016年每年60例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診療資料,探討這些患者的足部細菌種類和細菌感染治療方式。結果 得知2011年的細菌前3位:綠膿桿菌、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2016年的細菌前3為: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結論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細菌譜隨著時間變化是有所變化的,耐藥性也會有變化,因此患者的治療也要采取基礎治療、外科治療、高壓氧療法、全封閉負壓吸引技術等各種合適的療法,從而為臨床提供依據。
糖尿病足感染;細菌譜變遷;抗感染治療
糖尿病足感染是患者末梢血管程度深淺各異以及神經發生病變產生的肢體感染或者深層肢體組織遭遇的損壞,屬于糖尿病慢性并且較嚴重的并發癥,足部感染容易產生足部潰瘍,更有可能使患者出現截肢問題[1]。在抗菌藥物使用頻繁的今天,在不同時段細菌譜形式不一,現將2011年、2016年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的資料整理分析,探討其足部感染治療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選取該院2011年、2016年每年60例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診療資料,探討這些患者的足部細菌種類和細菌感染治療方式,120例患者在性別、疾病狀態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采用收集資料回顧探討法,總結兩年中120例患者的足部細菌感染情況,加以對比探討各種主要病菌在患者中的占比,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應對感染。
分析了兩年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者的細菌譜結果,得知2011年的細菌前3位:綠膿桿菌、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2016年的細菌前3為: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見表1。

表1 兩年度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各種細菌主要分布
糖尿病足病因主要是患者下肢失血導致感染,又或者是神經病變感覺失靈所致,通常其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治療成本也相對較高。糖尿病足的細菌感染種類眾多,主要的有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克雷伯桿菌等。
3.1 基本內科治療
主要是給予患者常規的降血壓、降血糖以及血液粘稠度,改善血脂、心腎水平,防止電解質不平衡、營養不均、貧血這些現象,從而達到基本的增強血管運行功能,降低水腫,預防感染的基本目的,在采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主要堅持以下原則:①病原菌不清的情況下采用廣譜抗生素治療;②靜脈滴注結合抗生素治療的方式主要用于一些嚴重患者;③采用美羅培南、亞胺培南、萬古霉素、氯林可霉素結合氨茉西林治療,主要是給予一些可能肢體殘疾的患者;④采用廣譜至窄譜、共同用藥至一種用藥主要是在了解到了病原菌之后;⑤采用較長時間一直到足潰瘍全部愈合的方式適用于下肢缺血性潰瘍患者[2]。
3.2 結合外科方法
外科治療方法是內科治療方法的補充和延伸,兩者結合后會避免單一使用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3.2.1 外科診治標準①壞死組織細胞大面積收到感染;②部分組織流膿有波動;③軟組織X線中呈現氣體狀,捻發音明顯;④肢體皮膚呈現紫色藍色狀。
3.2.2 神經性足潰瘍除創 在潰瘍周邊胼胝處、表面變色處給予銳性傷口處理,將有感染是骨質和骨性突出物處理掉。對于趾甲下的潰瘍,將表面上趾甲剪掉,繼續處理新產生的胼胝和壞死組織。
3.2.3 缺血性足潰瘍除創動作要緩慢而輕,避免良好組織受損;要保持深層竇道通道定位,給予膿液的引流;保留深層的邊緣處;認真處理足潰瘍旁邊的干性胼胝暈圈。選取敷料時特別注意的是,對于神經、缺血性足潰瘍要選用若吸收性的敷料,一旦出現合并感染,不正確的選擇會將創口泡軟,加重病情。
3.3 目前現有療法
3.3.1 全封閉負壓吸引技術 (VSD)①在相對整潔的負壓情況下,毛細血管增加、炎癥縮減,修復組織細胞繼續增殖,從而肉芽組織生長,創傷復合。要保持引流管通暢,要裝上沖洗管,清理血痂、壞死組織。②負壓吸引結合0.9%氯化鈉溶液不斷沖洗,保持通暢減緩創口分泌物,減少感染機會。結合敷料開窗技術,按時處理創口,去除新生壞死組織。然而,此種療法能否減少病程,防止加重病情還需探討。
3.3.2 高壓氧療法 此法主要給予缺血或者缺氧糖尿病患足感染患者,好處是加快膠原合成和傷口愈合,加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激光治療、VSD、常規球囊擴張治療等方法與此法結合療效更深一籌。
綜上所述,不同時段糖尿病足感染細菌種類有所變化,要給予潰瘍面分泌物細菌培養,及時給予合適的感染治療方法。每種療法有優有劣,此病病程久,臨床主要是足感染甚至足潰瘍、壞疽,最容易導致外傷以外截肢出現,足感染嚴重的患者要給予廣譜抗微生物療法。要做到減少病程、降低醫療費用、減緩患者肢體疼痛,減少截肢率,早發現、早治療。
[1]邱平,梅希,唐明薇,等.88例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藥敏分析[J].吉林醫學.2016,37(2):290-293.
[2]李菁菁,韓會民,湯秀珍.糖尿病足診治進展概述[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124-125.
R969
A
1004-6569(2017)02(a)-0029-02
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