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隆
上回,我們說到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中了反間計,撤下廉頗,用趙括取而代之,間接導致了趙國戰敗。
戰敗后的趙國實力大損,這時候,趙國的“鄰居”燕國開始蠢蠢欲動了。燕國的丞相栗腹認為,“趙壯者盡于長平,其孤未壯”。
【這句沒聽懂。】
這句話是栗腹的分析,他認為趙國年富力強的人在長平之戰中傷亡慘重,而他們的孩子還沒有成人,這正是一個攻打趙國的好機會啊。于是,燕王派栗腹為將,大舉進攻趙國。栗腹命令部將卿秦率領一路兵馬攻打趙國的代(今河北省蔚縣東北),自己則率主力攻打趙國的鄗(今河北省柏鄉縣北)。
【戰況如何呢?】
看到敵人攻打過來,趙孝成王命令廉頗、樂乘率領部隊前去迎戰。
從廉頗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雖是一員猛將,但是粗中有細,善于分析戰局。
廉頗分析了燕軍的來勢,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再加上長途跋涉,早已疲憊不堪了。于是他決定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
廉頗讓樂乘率五萬大軍堅守代,自己則率領剩余的部隊在鄗和燕軍主力決一死戰。趙軍同仇敵愾,個個奮勇沖殺,大敗燕軍,而之前小看趙國的栗腹也在這場戰斗中身亡。
攻打代的燕軍聽說主力部隊大敗,連主帥也被殺了,立馬軍心動搖。樂乘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將燕軍擊潰。隨后,廉頗率軍追擊燕軍500里,直接打到了燕國境內,并且包圍了燕國的都城薊(今北京市西南部)。眼看大勢已去,燕王只好割讓五座城池求和,趙軍這才解除了包圍。這場大勝后,趙孝成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代理相國。
隨后,在廉頗任相國的時間里,他率領趙軍多次擊退了入侵的敵軍,并伺機出擊,攻取了魏國的部分城池。
【真是了不起!】
可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將領,在暮年的境遇也十分令人惋惜啊!
趙孝成王去世后,他的兒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無奈之下,廉頗只好投奔了魏國。可魏王雖然收留了廉頗,卻并不信任他。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后,卻沒有建立什么功勞。最終他抑郁不樂,死在了楚國。
【太可惜了!】
司馬遷曾經這樣評價過廉頗:“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一生忠勇、愛國、知錯能改,雖然晚年被迫離開趙國,但仍然心系故土,希望為國效力。所以瑕不掩瑜,他依舊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優秀的將領和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