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莉
1972年,在長沙的馬王堆驚現一座漢代古墓,里面有好多好多寶貝,其中有一件叫“素紗襌(dān)衣”的長罩衫,它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只有49克,相當于兩三塊餅干的重量。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做的嗎?
答案就是——蠶絲。
緣起嫘祖
傳說四千多年前的一天,在山里的一片樹林子里,密密麻麻地結滿了白色的小果子。這些小果子頗為與眾不同,它們油白發亮,帶著珍珠般的光芒。漂亮的果子吸引了一群美麗的侍女,她們的夫人由于過度勞累而病倒了,什么東西都不想吃,而眼前的這些果子如此漂亮,肯定能夠讓夫人食欲大開!于是侍女們忙碌起來,摘了滿滿一筐果子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不過,侍女們忽視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由于這些果子看上去太漂亮,她們竟然都沒有想到先嘗一個。結果,當她們發現小白果不但咬不動,而且什么味道都沒有的時候,只能大眼瞪小眼,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想起生病的夫人,侍女們還是不死心。她們把這些漂亮的白果子“呼啦”一下倒進清水里,用火來煮。過了好久,當小白果跟著沸水上下翻滾的時候,侍女們顧不著燙口,忙撈起一個來品嘗,可還是咬不動!
這可急死人了,忙活了半天才找到這些小白果子,本來指望能讓夫人的病好起來,結果還是白費功夫,怎能不讓人著急!氣急之下,一個侍女抄起一根細細的棍子就在鍋里一通亂攪,直到攪累了才把棍子抽出來,可棍子上居然纏了許多像頭發那樣細的白色絲線!
這件怪事立刻炸開了鍋,連病中的夫人都知道了,她忍不住讓人攙扶著去看熱鬧。這熱鬧看得真值得,夫人立刻來了精神,賢惠的她想到一個主意:用這些白絲織布!
后來,當夫人和侍女們將鍋中的白絲全部抽盡的時候,發現水面上漂浮著好多蟲子。原來白果子不是樹上結的,而是這些蟲子吐了長長的絲把自己裹起來掛在樹上的!
這位賢惠的夫人是黃帝的妻子,叫嫘祖。她撫摸著由這些蟲子吐的絲織成的華麗柔軟的布,心想:這蟲子真是上天送來的禮物,就叫它們“蠶”吧!從此,這些本來游蕩在野外,喜歡啃桑樹葉子的“害蟲”華麗地轉了個身,成了人類的“大功臣”!
興于朱門
傳說中嫘祖發明養蠶繅絲,是想讓普羅大眾都能穿上絲綢,然而后來的發展卻事與愿違。由于資源的稀少和織造工藝的復雜,用蠶絲做的織物無比珍貴。
西周共王時代有一座叫“曶鼎”的青銅器,它的肚子上刻有一段銘文,記載了一個關于蠶絲的故事:一個奴隸主一下子買來五名奴隸,其代價不過是一匹馬加一束絲。天哪!用一束絲一匹馬竟然能換來五個奴隸,可見在當時蠶絲有多貴重!
但蠶絲的珍貴還不僅在于價格,古時候的老百姓要是“任性”地穿上了絲綢衣服,可是很嚴重的問題!中國古代有很多朝代都嚴格限制百姓穿絲綢,漢高祖就曾經明文規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所以,只有那些生在高墻朱門之內的王公貴族,才能隨心所欲地用絲綢衣物打扮自己。可誰又知道,他們身上每一件精美絕倫的衣服都飽含著蠶桑人的艱辛!
這段歷史從一首古詩中也得到了反映。你能把它填寫完整嗎?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中以絲綢為意象的名句很多,你知道哪些?
盛于絲路
盡管蠶事艱辛,但中國一代代的蠶桑人還是用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繁榮,為中國贏得了“絲綢故鄉”的美譽。
從漢代開始,一條連接亞洲、歐洲、非洲的“絲綢之路”從長安蜿蜒橫亙,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這條路,可比傳說中唐僧取經之路要漫長艱辛得多啦!
同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也在中國的南海漸漸開辟出來。一艘艘裝載著絲綢的商船,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直抵東非和歐洲。這一路環繞了大半個地球,“絲綢”所到之地都引起陣陣轟動。
流傳千年
時光流逝,歲月如歌,曾經滄海成桑田。現在的中國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變的是千年絲綢留下的盛世繁華。如今,絲綢不僅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還為我們留下了一門最具“中國風”的藝術:刺繡。四大名繡巧奪天工,世界聞名,它們不僅代表著中國燦爛悠久的古老文明,更散發著新時代中國的動人魅力!
考考你:
1.聞名中外的四大名繡分別是什么,你知道嗎?
2.最能代表南京的絲織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