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璞玉
愚字上面的“禺”,古人認為是猴子的一種。古人對猴子的感情,應該比較復雜。一開始充滿敬畏,視之為神。慢慢人的地位上升后,就覺得猴愚笨、粗鄙。好的詞都給了猿,敏捷啊,靈性啊。就算是美猴王,一開始也被設定為是不懂規矩,狂妄無禮的一猢猻而已。
《漢書·項籍傳》里說:“人謂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成語“沐猴而冠”,本義指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
“愚”字,上面猴下面心,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解釋“愚”字,戇(ɡànɡ)也。《康熙字典》很牛,來了一串解釋:戇也,蒙也,昧也,蠢也,鈍也,滯也,固也……都是一系列描寫不開化、無心智的詞。
不過呢,中國字里微妙的意思是要慢慢去意會的。愚,只是說心智無,可以理解為未開化,也可以理解為看上去不行,卻不是真的不行。不像“蠢”,是擺明了無知愚鈍。不像“昧”,是不見天日,漆黑一團。不像“滯”,是停止不流動,死水一潭的樣子。
所以,我們中國人又說:大智若愚。我們不介意自稱“愚兄”“愚意”。因為我們心底很清楚,我們不愚。我們說“愚公移山”,其實也是夸獎他看上去憨憨的樣子,事實上,愚公有自己的目標,是有大智慧的人。
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下“愚”吧!寫好“愚”的秘訣是:
上下對正心底寬
橫畫勻,邊豎收。
說到愚人節,我們的傳統節日里,好像沒有這種坦然接受捉弄,一起玩樂的時候。小丑在中國文化里是很貶義的,東方的小丑是令人厭惡的,常被指責其品行有問題,不像西方的小丑,是坦然地打開心扉,帶給人歡樂的形象。
憨豆先生是個有點笨拙、有點幼稚、有點單向思維(腦筋不轉彎)、有點靦腆,又有點“短路”的家伙,他的喜劇元素就來自日常生活。有的人也許會不喜歡這個故作蠢笨的家伙,但欣賞他的人會覺得他實在太了不起了,能夠把英國式的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有一段時間特別不能接受憨豆那樣的歡樂。現在,說實話也不算喜歡,但是至少能理解。
不過年輕的時候,我是過愚人節的,因為是提前預告了的作弄,似乎就能接受。所以愚人節的游戲,是要分人、分時、分場合的。中午12點截止,不要忘記了喲!
來幾張幽默的照片吧,祝愚人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