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黎
中國煤礦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書畫學會平頂山分會書畫院副院長,就職于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的畫家楊靜偉,我與他相識有年。靜偉為人真誠,且執著好學。1985年畢業于平頂山教育學院美術系的楊靜偉,三十年如一日刻苦研習中國畫藝術,在寫意牡丹的創作上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早在秦漢時期,就有畫家以牡丹為題材作畫,最初是線描,其后逐漸衍生出“工筆”“半工筆”“小寫意”“大寫意”。先賢們用不同的手法賦予牡丹靈性,讓牡丹文化逐步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牡丹為花中之王,歷代文人雅士以牡丹為題材的佳作甚多,劉禹錫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白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皮日休有“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春”的贊譽牡丹的佳句。
寫意花鳥畫以形寫神,而且要求形神兼備。畫家在創作中要進行藝術加工、處理,在客觀的基礎上進行取舍,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就像白石老人所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楊靜偉在學習前人牡丹畫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寫意牡丹畫的表現形式。他知道,好的藝術作品必須根植于傳統、來源于生活。每年四五月份他都多次奔赴“牡丹之鄉”洛陽,并在家里也種植很多品種的牡丹。進行寫生、觀察,尋牡丹神韻。自然造化給了他創作無窮的靈感,作品又表達出他對觀察自然的主觀審美意味提升。寫意花鳥畫的意境美、造型美、筆墨美有賴于畫家深厚的學養、豐富的閱歷、聰慧的才情和獨特的個性。對于如何創作出合乎當今時代品位的作品,楊靜偉卻能另辟蹊徑,他在傳統的寫意牡丹畫技法的基礎上,以書入畫,充分發揮自己書法線條的優勢,展示了國畫中宣紙色彩變化無窮魅力和空間,把牡丹的風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感。其作品逐步形成了構圖新穎別致,險夷、斜正、靜躁對比強烈而和諧、賓主分明、虛實巧妙、有著清新靈動的自然美、具有強烈生活氣息和鮮明時代精神的藝術特色,另外楊靜偉還善于在作品中巧妙的“嵌入”造型準確、栩栩如生的鳥禽魚蟲,使畫面動靜結合、相得益彰。充分體現出畫家傳統的功力和創作思想。
觀其作品,會從中讀到一種超乎自然之上的靈性之美。在楊靜偉的作品前,心靈不僅受到美的愉悅,也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感召。愿楊靜偉在繪畫藝術生涯中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