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欣
摘要:青年作為當代社會中最活躍、最有朝氣的群體,在思維方式和處事邏輯上卻過早地“老”了,其“精神早衰”現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社會環境、體制機制、經驗導向及個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其解決需要全社會及青年自身共同的努力,也對以服務青年為宗旨的共青團組織提出了一定要求。
關鍵詞:當代青年;精神早衰;共青團
2013年,互聯網上發起一則關于80后“暮氣沉沉”的大討論,隨即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研究者多認為,青年一代過早地“衰老”了,除了無休止的“懷舊”和“嘆老”,他們還出現了一些精神危機的共性,不那么像年輕人了[1]:他們有學識、有智慧,看上去很成熟,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說話談吐深思熟慮,讓人挑不出毛病,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那就是少了份天真爛漫,少了年輕人本該有的朝氣和銳氣。本文將從現象概述、形成原因及解決措施三個方面淺要剖析當代青年“精神早衰”現象。
一、現象概述
“早衰癥”是一種罕見的臨床醫學病癥,又稱“兒童早老癥”。患病兒童身體衰老過程較正常快5至10倍,樣貌像老人,器官很快衰退,生理機能下降。
當代青年在思維方式和處事邏輯上過早地“老”了。他們戴上“成熟老練”的面具,將之作為鎧甲,也作為武器,助他們在社交中無往不利,在職場上披荊斬棘;他們變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更多講求的是適應這個社會,而不是拿出青年人特有的優勢,去改變和創造。更加辯證地說,朝氣蓬勃、敢想敢為是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相輔相成的兩方面。不可否認,精神早熟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的成功,是青年素質提升的表現,但過分強化后天習得的世故而丟失了本心的一面,實際就是“精神早衰”。
二、形成原因
當代青年“精神早衰”的形成有一定的原因,筆者認為,是歷史文化、社會環境、體制機制、經驗導向及個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文化影響
陰陽概念始終是中國文化的本源;幾千年來,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也把中庸稱為至德,作為君子的最高德行。沿用至今,華夏兒女已把陰陽相協和中庸之風,演變和內化為“用中”的處世態度和處事哲學,倡導恰如其分、過猶不及;另一方面,中式文化教育的弊端,造成青年對權威的被動接受和盲目服從,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固有文化氣質的引導下,青年更加容易過早成為一個“圓融聽話”的人。
(二)環境制約
生存壓力變大也是造成青年“精神早衰”的直接原因。當代80、90后青年,尚未畢業就進入了最難就業季的陰云,城市生活節奏加快,房奴、車奴、卡奴橫空出世,拼爹盛行……長期處于生存的焦慮狀態,又經常性地處于社會之秤不公平的一端,導致青年安全感普遍缺失,對社會大環境乃至對他人的信任度下降——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他們選擇明哲保身,便不得不讓自己成熟世故起來。
(三)體制弊端
國企和政府體制相較外企、私企,更加講究論資排輩和社交人脈,能力并不一定是決定青年發展的決定因素。在非良性的競爭體制下,青年的優點和成績往往被弱化,錯誤往往被放大。這導致了青年不愿出頭、懶得扛紅旗,得過且過;另一方面致使青年在工作和為人處事上如履薄冰、步步為營,不敢犯錯誤,仿佛一失足成千古恨,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便在領導或同事心目中拉入黑名單,在體制內永無翻身之地了。
(四)經驗誤導
經驗往往是比書本知識更受用的行為指南。當青年人想要站出來,無所顧忌表達自己的時候,當他們想向人生揮拳的時候,就會有一位被稱為“規則”的老者出現,“他”語重心長地勸誡,“孩子,你太年輕了,沒有經驗,沖動是魔鬼!”青年人眨眨眼,收回了幾欲揮出的拳。
三、解決措施
大環境的積極調整 當代青年的“精神早衰”現象,歸根結底反映的是國民在急劇轉型年代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況。一些80 后青年指出,“我們不缺本心,缺的是被接納、被理解和被原諒。”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學校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不斷優化環境,努力實現機會均等化和競爭的公平化,消弭不良社會環境和風氣帶給個體的無助和壓力、精神上的迷茫以及認同感的缺失,給青年立足之地、成長之地。
共青團的積極引導 共青團是青年人最親密的伙伴,引航青春、育人鑄魂是共青團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青年“精神早衰”現象的出現,便對以引領和服務青年為宗旨的共青團組織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廣闊的服務空間。要求共青團組織能夠根據“精神早衰”青年的群體性特征,借鑒相關青年自組織的成功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引導,同時積極為青年“有朝氣”、地成長創造條件,搭建平臺。
青年思想的轉變 盡管在導致青年“精神早衰”的原因中,外因占大部分,但要改變這種現象,主動權卻始終在青年自身。社會轉型是個緩慢的過程,體制改革也非一日之功,共青團組織、各類群體對青年的幫助更是在不斷地摸索和漸進提升中,但青年人要重拾自己關于青春的信仰,卻在朝夕之間。青年人要有朝氣,要滿懷信心,充滿希望,相信自己的光明必將帶來祖國的不黑暗;要有銳氣,要敢想、敢言、敢做、敢打、敢拼,不向困難低頭,勇于爭第一,勇于扛紅旗;要有底氣,相信自己手握著創造未來的主動權,也擁有著更多犯錯誤的機會、成長的機會。
四、總結
青年強則國強。青年有朝氣,社會就有朝氣,青年有光明的前途,社會的未來就一片大好;青年的“精神早衰”就是社會的精神衰糜,青年心靈的蒙塵就是社會的蒙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五四座談時所說,“為青年馳騁思想打開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2013年5月14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