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在當今飛快發展的社會、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時代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音樂素養更是奠定一切音樂來源的基礎。雖然我們生長在一個提倡素質教育時代,但大學生音樂素養的缺失問題依然較為嚴重。本文通過對大學生音樂素養缺失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進行分析,以促進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素養;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42-01
縱觀古今中外,音樂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的交流與學習,音樂素養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通過對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調查得知,大部分同學非常喜歡音樂,也渴望學習音樂相關知識,但他們接觸音樂的途徑是有限的,大多是在用電子設備去聽一些流行歌曲,昂貴的票價阻擋了他們進入大劇院感受古典音樂的腳步。在我教授同學們學習校歌時,發現大部分同學不認識五線譜,一小部分同學認識簡譜,寥寥幾位同學學過一段時間樂器。由此可見,音樂素養的缺失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而缺失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
我們不可避免地接受應試教育,深深地感受到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高等教育接納的生源出現綜合素質偏低的現象。應試教育讓大學生和部分從事非音樂教育的教育者認為,與提高成績無關的事情都不應該占用學生的時間,這是應試教育的一種慣性思維。對藝術類課程不重視,從思想上也就對藝術產生了偏差,從而導致了對音樂學習與教育的認識普遍存在不足。這種認識的不足不僅僅存在于大學生生活里,更多的是在初中、高中面臨升學壓力,家長不讓孩子去接觸音樂,聽歌放松都認為是奢侈的。教育管理者對此的忽視會從根本上讓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滿足,大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培養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二、學校音樂公選課的不完善
音樂課程在大學里面大部分都是作為公共選修課來進行,學校的課程安排與學生需求、師資隊伍建設和學校教學設施與教學實踐條件是課程開設成功與否的主要原因。
(一)學校的課程安排與學生的需求。近年來,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同時,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多數大學生在進高校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缺乏起碼的音樂修養,很多學生不識五線譜,甚至簡譜也不熟悉。進入大學后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渴望盡快補上這一課。就我發放調查問卷的學校而言,與音樂相關的公共藝術教育選修課共有三種,分別是舞蹈藝術賞析、中外歌劇欣賞和中外器樂欣賞,每門都是200人的大課,學生常常在一天內選滿,出現很多有需求的學生選不上課的現象。大量學生很難接觸到專業老師的指導,所以這些課程的開設對廣大在校生來講是供不應求的。
(二)師資隊伍。由于缺乏專業專職教師,多數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只好由本校的藝術學院教師兼職,講授課程內容單一,繼續采用傳統的老師從頭講到尾或將視頻從頭放到尾的授課方式,同學們的思維可能會局限于某個圈子內,也會降低同學們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聲樂課變成了視聽課,放資料片或是通過PPT播放理論知識來授課,使得課堂枯燥乏味。
(三)教學設施與教學實踐條件。部分學校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實踐條件粗陋,不少學校甚至缺乏固定的教學場所和學生活動中心,不能滿足學生公共藝術教育實踐活動的需要。比如他們沒有正規的樂譜和學習歌唱的場地,拿著只有歌詞的紙條在走廊進行簡單的學唱,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影響學習質量。
三、家長對音樂學習的兩種極端態度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很多家長都不愿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部分家長對音樂學習存在兩種極端的想法。有的家長自己喜歡音樂或者對音樂有一種夢想但卻未實現,既不顧孩子的意愿,也不管孩子自身條件如何便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強迫孩子學習音樂,每天逼迫孩子練琴幾小時的例子也是存在的。由于年齡小,不管是否真正喜歡學習音樂的他們只能選擇順應,到了中學階段,他們的心理日趨成熟,更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但在家長的施壓下又不得不繼續學習音樂,致使他們從內心對音樂產生了一種厭煩感,直接從思想上影響了其成為一名大學生后是否愿意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另一種是不太重視,“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部分家長的腦中,把孩子學習和追求音樂視為“不務正業”,以至于現在的大學生嚴重缺乏對音樂知識的了解。這兩種極端思想對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國玲.全面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多維思考[J].大家,2011,(16):198-199.
[2]張敏,成海鐘,徐建靈.音樂素養培育對提高大學生素質的作用[J].大舞臺,2013(6).
[3]王璇.淺談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1).
作者簡介:
藺芳菲,女,山東濰坊人,青島大學音樂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