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特別是高校音樂教學,其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鑒賞和表演能力,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全面發展。但縱觀我國高校音樂教學現狀不難發現,音樂教學效率相對較低,未能發揮其應有職能,因此,這就需要進行教學創新。本文將主要探討素質教育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校音樂;素質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41-01
音樂藝術能如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情感,可直接表達人的喜悲哀樂,總之,在現代藝術體系中音樂的地位極高。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音樂教學越來越被社會各界所關注。但縱觀當前高校音樂教學,其效果不佳,這是由于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教學中一味講解訓練知識技能,而忽略培養學生音樂能力和興趣所致。傳統應試教學方法只會抑制學生積極性和創新性,很難保證教學有效性,故高校音樂教學要取得更好的效果,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思路是關鍵。
一、高校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學生主體性。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高校音樂教學期間教師并不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忽略學生主體性,往往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教學目的,教師教學思想的陳舊死板。從學生層面來說,教師不注重其興趣培養和提高,僅是任由其欣賞流行歌曲,而不引導學生鑒賞各種類型的音樂,這將會限制學生綜合發展,無法有效拓展其知識面和視野。
(二)缺乏教學資源。當前,高校音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即教學資源和設備短缺,通常情況下高校不會針對性購置音樂教學設備,甚至還有部分高校的音樂教師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擔任,這種配置不但使得音樂教學毫無專業性,還會因教學設施匱乏,造成學生實踐能力無法得到鍛煉。
二、素質教育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所謂教育理念主要指教師以自身思想觀念、專業素養等為基礎,對教學活動的一種看法、態度,簡言之就是對教學活動內在規律的一種認識。教育理念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態度及智慧等影響極為深遠。素質教育視域下改革高校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即更新教育理念,教師必須養成民族平等的教育觀,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音樂教學質量。一方面,高校音樂教師應積極充實自我,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增強思想道德素質;另一方面,則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動口、動腦,增進師生間和生生間互動,特別是要重視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幫助學困生夯實基礎,引導學優生強化基礎,以此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并且教學中要給學生機會表達對音樂的看法和學后感等,或是通過生生互評等手段,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到歌唱表演中去,進而養成良好的音樂表達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教學模式一味灌輸知識,明顯不適合當代教育教學需求,更無法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故此,高校音樂教學要取得理想成效,必須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教學調動學生興趣,使其主動地參與學習。現階段音樂教學方法非常豐富,包括表演教學、互動教學、合作教學等,這些教學方法的好處在于能夠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其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也就是說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以歌劇《江姐》中的插曲《繡紅旗》為例:雖然江姐深陷牢獄,但其愛國之心不滅,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來,她更是歡喜地帶領獄友一起繡紅旗。針對音樂的特殊創作背景,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意蘊,然后結合表演教學,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由各組成員根據歌曲表演,這樣學生能更加深入地體會人物情感,獲得更多更深的感悟。特別是條件允許的院校,教師還可組織大型歌劇表演活動,一來是激發學生音樂興趣,使其產生愉悅的音樂情緒,進而提高音樂表達、鑒賞和感受的能力;二來則是增進生生間與師生間的互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精神,為其將來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三、結束語
素質教育對師生關系、課堂氛圍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素質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就使得傳統應試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當代高校音樂教學。但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再加上教學投入不足,高校音樂教學缺乏應有的設備、資源等,導致我國高校音樂教學效率相對較低。故而,基于素質教育視域下改革高校音樂教學刻不容緩,高校音樂教師必須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引進各種新型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讓其更主動地參與學習,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莫大尼.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北方文學:下,2015,(9):139.
[2]王婷婷.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16):253.
[3]李東靜.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19):217-218.
作者簡介:
任莉娜(1981-),女,貴州遵義人,碩士,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