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船舶工業取得了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升、過剩產能有效化解和降本增效扎實推進等成績,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但受國際船舶市場持續深度調整的影響,我國骨干船舶企業手持訂單持續下滑,盈利水平大幅下降,船舶工業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三大造船指標同比下降
201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為353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6%;承接新船訂單量為210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2.6%;截至2016年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為996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9%。出口船舶在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中所占比重分別為94.7%、7712%、92.6%。
(二)船舶行業經濟效益下降
2016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有145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975.7億元,同比下降1.6%。其中,船舶建造業3421.9億元,同比下降3.1%;船舶配套業936.1億元,同比增長0.8%;船舶修理業18417億元,同比下降4.6%;海洋工程專用設備制造675.5億元,同比增長15.3%。
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 47.4億元,同比下降1.9%。其中,船舶建造業123.1億元,同比增長5.3%;船舶配套業51.8億元,同比增長18_2%;船舶修理業5億元,同比下降35.2%;海洋工程專用設備制造虧損41.9億元。
(三)船舶出口金額同比下降
2016年1~11月,我國船舶出口金額為215億美元,同比下降19.4%。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出口額合計122.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7%。我國船舶產品出口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向亞洲出口船舶金額占出口總額的47%。
二、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前列,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2016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船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分別為35.6%、65.2%和43.9%,繼續保持世界前列。全國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的完工量占全國的比重為56.9%,比2015年提高3.5個百分點;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的接單量占全國的比重為74.7%,比2015年提高4.1個百分點,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二)產品結構持續優化,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升
2016年,船舶企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產品結構持續優化,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首制船研制成功并交付船東,如3188萬噸雙相不銹鋼化學品船、液化天然氣(LNG)動力4000車位汽車滾裝船和極地重載甲板運輸船等全球首制船完成交付。此外,豪華郵輪和1萬車位汽車滾裝船等項目穩步推進。
(三)多措并舉消化過剩產能,兼并重組邁出實質步伐
2016年,骨干船企主動化解過剩產能,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三峽升船機等項目取得突破;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整合13家大型船廠和20多家配套服務公司成立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大船與山船、武船與北船、風帆與火炬能源、重慶紅江與重躍整合重組穩步推進;上船公司、廣船國際、中船澄西等主要造修船企業主動開展存量產能削減。江蘇、浙江、山東等地通過產能置換等方式主動壓減和化解過剩產能。
(四)船配發展短板有所彌補,產學融合取得新進展
2016年,一些船舶配套設備和系統取得重要突破,如中船動力6EX340EF自主品牌二沖程低速柴油機填補空白,重齒低速柴油機齒輪箱GCS1000國內首研成功,大連華銳批量承接世界沖程最長、單支重量最大的船用曲軸訂單,自主品牌錨絞機、艙口蓋、貝克舵等甲板機械實現批量裝船。中國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產業聯盟、中國海洋材料技術創新聯盟等組建成立。
(五)扎實推進降本增效,穩步開展智能制造
2016年,骨干船企大力推行精益生產模式,強化成本控制,努力實現降本增效。廣船國際、金陵船廠等單位實現鋼材低位采購,綜合成本僅為2800元/噸;南通中遠川崎通過條材加工自動化生產線減少勞動力超過60%,生產效率提高3倍;金海重工實施“機器換人”項目,減少勞動力20%以上,降低綜合成本近40%。此外,江蘇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知識產權船舶制造多功能艙室焊接機器人正式上崗,滬東中華LNG船分段建造數字化車間、振華重工海上鉆井平臺裝備制造智能化焊接車間等項目穩步推進。
(六)健全完善行業標準,大力推行綠色修船
2016年,中國船協修船分會編輯發布《中國修船價格指引(2016版)》,填補了新船型空白,完善了大型船規格,強調安全環保投入,探索建立修船價格與資源價格的聯動機制;大力推行綠色修船,成立修船業超高壓水技術聯盟,推廣智能涂裝作業機器人實現綠色塢修。
(七)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努力提高國際語語權
2016年,我國船企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大“引進來、走出去”實施力度。中船集團與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等公司共同推進大型豪華郵輪建造項目;中船重工海裝公司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裝備成功布局英國市場;中遠海運重工收購希臘比雷埃弗斯船廠完成簽約。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雙燃料船舶EEDI中國方法終獲IMO全面認可和批準,《中國造船質量標準》和《中國修船質量標準》兩項標準中英文發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