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框架結構和邏輯關系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解讀
編者按: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就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作了詳細解讀。宋洪遠主任自1997年以來連續參加起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文件,是近13年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之一,曾經參加起草《糧食法》和《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就如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宋洪遠主任談了中央一號文件出臺的背景、思路與要求、文件框架與邏輯關系,并點明了中央一號文件6個部分、33條的重點、亮點、與往年的不同點。本文摘選了其中的“框架結構和邏輯關系”部分。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總共提出了6個部分33條,可以概括為,一個主線兩個基本點。一個主線,就是推進農業結構性供給側改革。兩個基本點,一個是“調”,一個是“改”。“調”實際上就是文件前3個部分的內容,“改”實際上就是文件后3個部分的內容。
(一)“調”。“調”包括三個含義,第一個是調整:調整產品結構,調整生產結構,調整區域結構。具體怎么調呢?文件重點提出了三個抓手。
1.調結構:(1)實施品牌戰略,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品牌大都是區域性的,要做大做強做好區域性的品牌。做好區域性品牌要注意三個環節,一個是品牌的創建,就是我們說的“三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和原產地標識;另一個更重要,是營銷和推介,拿到的這個品牌,要有市場占有率,有社會影響力,有消費者滿意度,就要靠營銷和推介;第三個就是品牌保護,不能品牌還沒有上市,冒牌就進入市場賣了,這就需要對品牌進行保護。(2)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3)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次調結構要關心怎么種怎么養,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4)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是調結構的平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規定是文件第一部分的最大亮點。
2.轉方式: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發展節水農業,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簡單的說就是,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
3.促融合: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強調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通過延長產業鏈、擴充價值鏈實現農業的增產、增值、增效、增收“四增”;支持發展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實現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
(二)“改”。“改”有三層含義:
1.機制創新:科技創新,一是要做好研發和推廣,二是完善科技人員激勵機制,三是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
2.政策調整: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快修訂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大力推進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和美麗宜居鄉村示范創建。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完善農業用地政策。
3.體制改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產品。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2)要素。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3)主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新主題,培育新模式。
(本刊根據錄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