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種出“金小米”
今年筆者返鄉過年,喜聞老家有人種出了“金小米”。大年三十的下午,筆者來到濟南市歷城區寶峪村的王富友家,一探“金小米”的奧秘。
說起去年10月19日,王富友仍難掩飾興奮之情。他怎么也沒有想到,他帶領的富友生態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種出的子房洞牌“濟谷14”小米,“初出茅廬”便在2016年濟南市優質小米品鑒會上脫穎而出,斬獲金獎。
“我們這兒的小米歷來是出了名的好吃,集體干的時候能比外面賣得貴2分錢。”提起往事,王富友很得意。可他所在的寶峪村,三面環山,只有一條柏油路通向村外。山勢雄偉高大,土少石多,很是貧瘠。這兒是怎么種出“金小米”的呢?俗話說“朝陽麥子背陰谷”。村里被大山環繞,山上的莊稼地一直都較為向陰,并且土壤貧瘠,這些看似“不利”的條件恰好適合小米口感的培養。“我們這產量比較低,風調雨順的時候667平方米地才產200~250千克,大肥大水種出來的小米產量高,但口感卻不好,也賣不上價。況且俺們這兒環境好,真山真水,晝夜溫差大,不然小米咋能好吃呢。”他說。

但種谷子若只靠“天時”,王富友還獲取不了閃亮亮的金牌。事實上,雖然他在“山溝”里待了近60年,種植觀念卻先進得很。他一直要求合作社的社員,統一良種,用芝麻做基肥,不能使用化肥農藥,都得用農家肥,必須保證小米的質量。
據介紹,他們合作社種的谷子品種都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提供的。原來在2010年左右,村里的谷子都遭了一次殃,成了“白毛谷”,谷子結穗卻不長粒,一年下來顆粒無收。村里人都急得不行,他輾轉問了好多人,聯系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的專家管延安,不僅幫他處理了“白毛谷”的問題,多年來還一直為他提供良種。經過多次種植實驗,合作社綜合產量、口感等條件普遍選種了“濟谷14”。至于“用芝麻做基肥”雖然聽著不可思議,但王富友認為,667平方米地用1千克芝麻,效果還是很明顯的。芝麻油性大,用當地人的話說,一個芝麻的油性能差不多輻射到一個銅錢大小的面積,不僅能幫著谷子抗旱,對增加小米的口感也很有幫助。
有了金牌的肯定,王富友現在干勁十足。現在合作社小
米能賣到每千克24元,他準備擴大種植規模,發展一些鄰村的社員,帶動更多百姓富起來。但他很謹慎,反復強調寧缺毋濫。之前每次有社員收獲的時候,他都要把機器開到地里,現場收割,生怕有人濫竽充數,用普通小米壞了“金小米”的名聲。
對王富友來說,過完年的頭一件大事,就是要去趟北京市,參加中國營養學會舉辦的“中國好谷物”評選,他希望能讓自家小米得到更多的認可。接下來,他還想再接觸接觸電商,山溝溝里的小米能成“金”的,沒準還能飛向全國市場呢!
(楊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