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高產技術要點
本技術要點適用于每667平方米600千克左右的產量水平。
選擇近兩年未種植花生、土質疏松通氣、土層深厚、地力肥沃的沙壤土和輕壤土。土壤耕層有機質1.2%以上、全氮0.08%以上、速效氮8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3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鉀100毫克/千克以上、代換性鈣0.14%~0.25%。
所選品種應具備以下特點:株形緊湊,葉片較小、較厚,冠層光分布合理,耐密植;生長穩健,不易倒伏,主莖高40~45厘米;結果性能好, 果多、果大,結果集中、整齊,成熟飽滿度高,生育期較長;休眠期長,收獲前不發芽、不爛果;抗葉斑病,后期保葉性能好,落葉慢、不早衰,能保持較高的綠葉面積。宜選用豐花1號、山花9號、花育22號、花育25號等大花生品種。可依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基礎、耕作制度等選擇1~2個品種進行集中攻關、展示、示范。
在冬季深松或深耕的基礎上,早春再及時淺耕一遍,耕后及時耙耢保墑,達到土壤細碎無垃坷,地面平整無根茬。對連作田要實行與禾谷類、甘薯等作物輪作。輪作周期2~3年,以減輕連作危害。
總的原則是重基肥、適量追肥。穩施氮肥、增施磷肥、補足鉀肥。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5000千克以上,純氮13~16千克(折尿素28~35千克),五氧化二磷10~12千克(折過磷酸鈣83~100千克),氧化鉀15~18千克(折氯化鉀25~30千克)。另外施50千克硅鈣肥,1千克硫酸鋅。耕前、起壟包餡兩次分層施肥。全部有機肥與2/3的化肥在冬前或早春結合耕地,深施在20~30厘米的土層內,剩余1/3的化肥在花生起壟時包施在壟內。
過早播種易造成爛種、花期提前、花期拉長,結果分散、伏果和爛果增多,影響產量和品質。播期要推遲到4月下旬。堅持足墑播種,播種時5~10厘米土層土壤絕對含水量不能低于15%,墑情不足的,起壟前澆水造墑。若在適宜播期前降雨,可采取先起壟覆膜保墑、適期時在膜上打孔播種的種植方式。播前帶殼曬種2~3天,剝殼后進行分級粒選,選一級健米作種,播前用毒死蜱加適樂時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和枯萎病。播種時在壟上開兩條深3厘米的種溝,溝心距壟邊10~12厘米,墑情稍差的可先順溝澆少量水,待水下滲后,每穴平放2粒種子,穴距16~19厘米,每667平方米8000~10000穴。
選用不易碎裂、透明度好、抗拉強度高的優質地膜,膜寬85~90厘米、厚0.007±0.002毫米。壟距85~90厘米,壟面寬55~60厘米,壟高8~10厘米,壟直、面平、土細。播種后每667平方米用50%的乙草胺除草劑100~150毫升,加水50千克,均勻噴灑壟面及壟兩側,覆膜后再噴灑壟溝。覆膜前在壟的兩側用鐵锨垂直切下,在溝底邊成一小溝,然后鋪地膜,兩邊覆土壓牢,在壟頂每5米左右橫壓一條小土埂。

1.及時破膜引苗與去土清棵。先播種后覆膜的在花生出苗后,及時破膜把幼苗引出地膜,避免破膜引苗過晚,燙傷幼苗。結合放苗要及時將壓在膜下的側枝摳出膜外。
2.綜合防治病蟲害。一是采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成蟲。二是實行藥物防治。幼苗至花針期當百墩蚜蟲量達到1000頭時,每667平方米用50%辟蚜霧6~8克加水50千克噴霧防治。結莢期當葉斑病葉率達到10%~15%時,用40%多菌靈50毫升或70%代森錳鋅100克加水75千克噴霧,一周噴一次,交替噴藥2~3遍。蠐螬每平方米有5頭幼蟲(或卵)時,用50%辛硫磷150~250毫升,拌細土40~50千克撒墩;也可用50%辛硫磷300~400毫升加水750~1000千克灌墩。棉鈴蟲百墩有幼蟲(卵)40頭時,每667平方米用BT乳劑200毫升加水50千克在卵盛期噴霧。葉斑病與棉鈴蟲混發地片可用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噴霧病蟲兼治。
3.及時澆水與排水。花生開花下針期和結莢期需要水分多,若遇干旱應及時澆水;花生怕澇,播種前要搞好“三溝”配套,多雨季節及時排水防澇,以防爛果。
4.適時化學調控。植株接近封行或已封行時,噴施800倍“壯飽安”液,控制地上部莖葉繼續增高,預防倒伏,促使莢果發育。禁止使用比久等致癌植物生長調節劑。
5.肥藥混噴防早衰。每667平方米用鈦得肥原液100毫升加水50千克,于苗期和花針期各噴1次;結莢期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過濾液50千克。8月中旬再噴一遍代森錳鋅防治葉斑病,兼治網斑病,保護頂部葉片,預防早衰,提高產量和品質。
當大部分飽果外表皮發青,內表皮發黑,即青皮金殼狀時收獲。及時晾曬至含水量10%以下時進行儲藏,防止黃曲霉污染。提倡機械化收獲,多次揀拾殘膜,消除殘膜污染。
(閆林香 吳書寶 臨沭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