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產融合促增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用大
保障農民持續增收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山東立足三產深度融合,推進“三鏈重構”,找準載體支撐,大力培育新業態,為農民持續增收開辟了新的途徑。全省連續14年實現農民收入增長,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4萬元,增長近8%。
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鏈鏈都牽動著農民的錢袋子。如何實現傳統意義上的“一產”變“新六產”,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山東省突出改造升級第一產業,培育壯大第二產業,創新拉動第三產業,做好產業鏈相加,推動各產業向其他產業延伸融合。
有了三次產業相互融合,價值鏈各環節的增值就有了基礎。從種養到精深加工到休閑旅游,農民收入實現乘數倍增。同時,為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成本,山東著力打通供應鏈,實現產銷直接對接。通過設立4.5億元的省級農產品流通產業引導基金,目前全省已打造物流配送中心300多處,覆蓋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

要想緊緊扭住“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這個關鍵,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多種產業載體上。依托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山東省把“土資源”變成了“金疙瘩”。省財政每年設立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發展鄉村旅游。2016年預計全省鄉村旅游消費總收入2200億元,其中1/3為經營農戶的收入。全省農產品電商交易額420多億元,增長40%以上。
在推進三產融合促民增收過程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三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了很好的帶農促農作用,帶動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超過1800萬戶,戶均增收2974元。此外,山東還加快了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為“新六產”集聚了要素,提供了載體支撐。
以制度、科技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加快轉變,山東省打造了促農增收的四種新業態。打造終端型業態,構建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無縫對接的產業體系;打造體驗型業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農家樂、采摘園、葡萄酒莊、海洋牧場等體驗型業態;打造循環型業態,達到節能減排、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多重效果。目前,全省規模化生態循環農業67萬公頃左右,667平方米平均增收2000元左右;打造智慧型業態,把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農業全產業鏈,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全省70萬公頃設施農業,增加農業收入1000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900元。
為了給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解除束縛、增添動力,山東省通過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托管服務、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等措施突破了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瓶頸,三產融合的路走得更加順暢,農民持續增收也變得更加輕松。
(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