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謙
深入企業和職工中去建會
三川鎮總工會籌建于2011年底,為了更好地服務轄區內的企業和職工,又于2012年10月專門成立了非公企業聯合工會,并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和副主席,負責在企業中建會和開展活動。
“在非公企業聯合工會成立之前,由于受領導重視不足、經費和場地欠缺等因素的影響,三川鎮企業工會的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職工福利無法得到保障,困難職工無人慰問。”三川鎮總工會副主席沈珊才說。
非公企業聯合工會成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摸清轄區內企業的數量和經營情況,通過挨家挨戶地入戶調查,工作人員把實有的企業數量和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數量進行及時的比對和整理,為建會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三川鎮雖然有企業一千多家,但大部分為十人以內的小微企業,且職工大部分都是家庭成員或親戚,再加上老板和職工對工會的認識不足,要讓他們同意建立工會組織也需要花費不少的功夫。經過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首先一部分企業中成立了工會,并從中挑選了一批工作經驗豐富、有責任心的職工擔任工會負責人。
隨后又幫助他們企業工會規范和完善了各項工作制度,并逐步為他們配齊了辦公場地,補給一定的活動經費。
這些企業的工會建立起來后,三川鎮總工會及時組織他們開展了一系列文體活動,逢年過節都會組織他們開展籃球、乒乓球等文體活動,并發放適當的獎品。同時,對企業中的困難職工進行幫扶慰問。
看到建立工會的企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關愛,很多尚未成立工會組織的企業老板和職工紛紛要求建立工會,工會組織在三川鎮小微企業中的覆蓋率大大提升。
隨后幾年,三川鎮總工會又按照“六有工會”的標準對各基層工會進行逐步規范和完善。目前,三川鎮總工會下轄建立工會非公有制企業有90%建立了職代會制度、工資協商率達100%,95%以上職工參加了醫療互助活動,并成立了75支文藝隊伍。
“麻煩”的終結者
今年7月份,從麗江到四川攀枝花的高速公路將正式動工,其中有40公里經過三川鎮,并且路線經過的地方不僅有大量的房屋建筑,而且有800余座墳墓需要遷移。對于受傳統安土重遷思想影響深遠的農村群眾來說,房屋拆遷已經很為難,要說服他們遷祖墳就更是難上加難。
但高速公路的建設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特別是對沿線經濟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雖然前期的拆遷工作壓力比較大,但是必須在5月份之前完成任務。
“要完成拆遷任務沒有別的捷徑可走,唯一的辦法就是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和政策法規解讀。”三川鎮人大主席、鎮總工會主席吳世平說。
為此,他連續幾個月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群眾家里度過的,按照當地習俗帶著煙、酒挨家挨戶作政策講解和動員工作,一方面給他們講解清楚國家的相關補償政策,另一方面對大家的顧慮和要求也作了詳細記錄,時間久了就和老百姓們成了無話不說的熟人,問題解決起來也就簡單了不少。
農村搬家或遷墳一般都要請人選一個良辰吉日,有的吉時可能會選在半夜三更,這時候吳世平也都會主動到現場幫忙,對于搬遷確實存在困難的群眾,他也都積極想辦法幫他們解決。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高速公路沿線的建筑和墳墓全部搬遷完畢,而三川鎮總工會的干部職工已經連續5個周沒有休息過一天。
今年4月,三川鎮一個村的幾戶群眾由于對拆遷補助標準不滿意,20多人直接跑到北京去上訪。接到北京的通知后,吳世平又帶領工作人員趕到北京將他們全部接回來,并逐戶跟他們解釋清楚補助標準是由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情況研究決定,并經過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的,不是由哪一個官員說了算。同時,對于村民們的合理訴求,他也都記錄在案,并向上級反映,努力為他們爭取多一些補助。經過他長時間苦口婆心的勸導,這些上訪群眾的心結才逐漸打開。
“弱者”的守護神
去年,三川鎮總工會辦公室來了一位80多歲的老人,據這位退休老同志介紹,他工作的時候受到過公安部等的表彰獎勵,但當時沒有明確是否能夠享受省部級勞模待遇,所以來工會咨詢一下。此外,他的手里還拿著一本上世紀六十年代前發的工會會員證,并且保存得十分完好,蓋章的單位名稱是“云南省工會聯合會”。
了解清楚老人的情況后,三川鎮總工會工作人員及時對轄區內的退休職工進行調查,共篩選出4位老同志有類似的情況。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規定,工作人員并未找到能讓幾位老同志享受勞模待遇的依據,只得將這一情況向上級工會反映。
最終得到的答復是按照規定,享受省部級勞模待遇的人員必須要有省政府下發的文件明確,幾位老同志雖然受到過當地政府或行業內的表彰,但是沒有相關的依據,因此無法享受省部級勞模待遇。
但看著幾位退休多年的老人為了這事來回奔走也十分辛苦,三川鎮總工會工作人員專門向永勝縣總工會打了一個報告,為每位老人爭取1000元的臨時生活補助,并將其納入幫扶慰問的名單中。
每年,三川鎮總工會都會組織至少兩次集中送溫暖活動,一方面及時給他們送去工會的關心和溫暖,另一方面對新出現的困難職工及時納入特困職工幫扶平臺,多方籌集資金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鎮政府有位困難職工叫沈映華,妻子無固定工作,兩個女兒正在上大學,家庭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他一個人的工資收入。不幸的是這兩年他同時身患糖尿病和痛風,病情嚴重的時候下地走路都很困難。
雖然領導同事都勸他多在家休息,但根據相關規定,職工每個月請假超過10天績效工資就會受影響,為了能拿到績效工資他還是每天都由妻子接送堅持上班。聽聞這一情況后,三川鎮總工會第一時間給沈映華送去了臨時救助金,并把他的兩個女兒納入金秋助學名單,每人給予1000元的補助。
2014年,三川鎮旱情十分嚴重,這對依靠種養殖作為主要收入的當地農民來說是很大的打擊。為了幫助他們減少損失,三川鎮總工會組織全鎮干部職工分村分組深入百姓家中,盡全力幫助他們抗旱保生產。
三川鎮另外一個村委會有一位40多歲的農民,由于比較懶散,導致家庭十分貧窮。最終妻子只得離婚出走,家里只剩下70多歲的父親和十多歲的兒子和他一起生活。
跟妻子離婚后他變得更加懶惰,甚至拋下生病的老父親和正在上高中的兒子不管不顧,在當地形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聽聞這一事情后,吳世平帶著司法所的工作人員來到村子里,當著所有村民對這位農民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并明確告知他不贍養老人和撫養孩子是違法的行為,如果不及時改正司法部門將及時介入。
看到自己的行為于法于理都說不過去,這位農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當著村民的面保證以后好好干活,履行好贍養老人和撫養孩子的責任。
“這件事情本來可以找他私下解決,但是為了杜絕這種不正之風,公開處理反而意義更大,能對其他有類似思想的人也意識到這種行為不僅在道德上要受到譴責,而且也是違反法律規定的。”吳世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