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勁松
近年來,隨著昆明市公租房建設的加快,工作重心也由建設、分配逐步向后期管理轉移。
“N+1”為民服務綜合體
這天一大早,Z20路公交車沿著望江路駛入,在澤惠園小區附近的公交車站停了下來。孫敏和鄰居們高興地上了車,這是兩年來公交第一次開到家門口。
看到這一幕,望江路社區的工作人員非常高興,立即在工作臺賬上寫下了一個數字——114。
Z20路公交車停開兩年再次恢復運行,是望江路社區依托“四級聯動平臺”,聯動街道、區級相關部門,為轄區居民解決的第114件實事,也是社區成立1年2個月時間里,“N+1”為民服務綜合體為來電來訪的居民解決掉的第5877件訴求。
一個成立一年零兩個月的新社區,運行426個日夜,9名社區工作人員,平均每天就要為居民解決13.8件事。這些數字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真實發生。
望江路附近,原本只有龍江公園和幾個老舊小區,自從昆明市公租房澤惠園啟用,3000多套房源很快住滿,7000多“新”居民涌人,讓原本負責管理的南壩社區力不從心。居民辦理相關證照都要跑到數公里外的前衛街道便民服務中心。
而與望江路一江之隔,就是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城中村,治安狀況不是特別好。“好不容易申請到了條件這么好的公租房,可辦什么事都不方便。”不少居民都這樣抱怨。
要解決居民的訴求,就需要就近為大家提供便利服務,快速處理群眾訴求。經過一段時期的調研,在前衛街道黨工委工作會上,成立一個新社區的方案全票通過。2015年6月23日,望江路社區居委會成立。
社區的成立,得到了昆明市公共租賃住房開發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市公租房公司)的大力支持。澤惠園小區2幢一樓的“黃金”商鋪,全部交給社區永久無償使用。“這樣一來,每年7間鋪300平方米的租金就沒了,可有了社區的幫助,業主滿意度就會更高,物管費拖欠的情況必將減少,更重要的是小區品質的提升。”該公司負責人說。
于是,依托“四級聯動”工作機制,社區通過走訪入戶等方式,再一次對居民需求進行了調查。
能不能把戶口遷過來?小區超市能不能實惠點?社區成立僅4個月,就收到“四級聯動”社情民意問卷300份,走訪收集到意見建議203條。經工作人員整理,漸漸被歸為幾個大類。“澤惠園的居民,有來自省外的,也有其他區的,提的要求很具體,我們必須以一種更包容的方式來設置社區服務。”前衛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說。
像萬達這樣的商業綜合體,能夠滿足一家人日常休閑的所有需求,社區是不是也能借鑒這些商業模式呢?為民服務綜合體——這個概念在街道負責人腦中久久不忘,一次次的“頭腦風暴”后,“N+1”為民服務綜合體應運而生。
走進澤惠園2幢,小區人口處位置最好的一排鋪面,沒開商店也不出租,變成了五位一體為民服務站、健康小屋、社區警務室、物業服務中心、交警七大隊社區警務室……應有盡有的便民服務加在一起,便是望江路社區“N+1”為民服務綜合體的框架。這也是望江路社區在短時間內得到轄區居民以及公共單位認可的“秘籍”。
“‘N代表能滿足居民需求的社區功能,‘1則是居民提出的需求之外,社區為居民考慮在前,想在前的事情。我們所做的永遠要比居民需求多一些,服務永遠要走在居民需求前面。”前衛街道負責人說出了“N+1”的含義。
這個以澤惠園公租房為主體的社區,有了“N+1”為民服務綜合體之后,居民生活是啥樣?
上午9點,68歲的楊忠陪老伴兒到望江路社區購買醫保,等待的間隙,他溜達到隔壁健康小屋,一刷身份證,免費做了個全套體檢,醫生還給建了健康檔案。
上午11點,代國方用那張被她稱作“全昆明功能最多”的“安居卡”,在澤惠園小區超市購買了打折的蔬菜和日用品。11點30分,在超市入口處的愛心食堂,她用安居卡“刷”了頓午餐,一頓立減2元,這是60歲以上的澤惠園公租房居民特有的福利。
下午6點30分,朱先生下班之后,到居委會旁的交警七大隊社區警務室,不一會兒,交通違章罰款自助繳納完成。
通過“N+1”為民服務綜合體,社區居民反映的大小事情,都有人管、有人問,從社區、街道到西山區,關系民生的事情借眾家之力,都有落實、有反饋,社區居民所反映問題的辦結率高達98%。優質的便民服務,能為居民的幸福指數和歸屬感加分,來到這里不光人住下來,心也就安下來了。
市場化模式縮短配套“時間差”
昆明市級統建保障性住房普惠園小區配建的小學——五華區鐘英實驗學校迎來了第一批學生。學校由昆明鐘惠教育集團創辦,投入了一批國內先進的教學設備,并以超出公辦學校的標準配置師資力量,而收費方面則按公辦學校標準收費。
與小學一墻之隔的五華區貝爾樂幼兒園,達到了省二級一等辦園標準,是普惠園項目配建的“普惠性”幼兒園。在這里,每月的收費標準680元,比同級別公辦幼兒園的標準還低。
兩所高標準建設的學校都是昆明市公租房公司以市場化方式引入有實力的企業投資建設的。通過積極探索政府監管、市場運作、高效持續的管理體制,實現了運營模式的創新,不僅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且為住房困難家庭營造出了環境舒適、配套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的居住環境,讓住進保障性住房的人安心、放心和舒心。
針對大型市政、生活設施配套與保障房“硬件”交付之間會存在一定“時差”的情況,市公租房公司以澤惠園公租房小區為試點,探索推行“保障性住房小區配套經營性用房以及配建學校公開招租”制度,對所有經營用房實行市場評估、公開招租,價高者得,從而實現保障性住房小區配套經營性用房有序租賃,使承租公租房的貧困家庭可享受高品質教育配套,同時最大限度地盤活經濟效益,以市場化的方式破解“配套難”難題。
澤惠園公租房小區的試點成功,更堅定了市公租房公司探索市場化發展的思路: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引入有實力的企業,共同參與保障房配套建設。
過去,在澤惠園小區,市公租房公司通過自持物業的方式,以微利的模式開設了一家便利店,從而起到一定的“托底”作用,盡量保證配套設施同步交付使用,以滿足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今年初,市公租房公司轉變經營模式,以品牌合作的方式,提出引入有豐富經驗的連鎖超市運營商,將過去承擔“托底”作用的便利店轉為專業化公司運營,從而實現“輕裝前行”。3月23日,云南甌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公開競價取得普惠園近千平方米的商業物業承租權,用于開辦生鮮超市及愛心食堂。
昆明居美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獲得普惠園近3萬平方米商業物業的承租權。將由企業承擔招商工作,負責引入品牌餐飲、金融服務、社區醫療等多種業態,著力打造集生活、教育、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功能齊全、便民利民的社區商圈,實現招商工作的專業化、市場化。
近年來,隨著昆明市公租房建設的加快,工作重心也由建設、分配逐步向后期管理轉移。俗話說“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建設是階段性的,而管理則是長期的。公租房配建商業物業管理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并沒有很多現成的可借鑒的模式與經驗。在探索的途中,公租房的管理運營部門面對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通過大膽實踐,創造性地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