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定貴 彭維波 黃輝 班錦東 韋積華 韋祥汀


[摘要]目的 后交叉韌帶(PCL)重建的關鍵是止點解剖與顯露,術前詳細了解磁共振下止點解剖形態學特點,為臨床重建后交叉韌帶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應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在適當切面上測量Blumensaat線、后交叉韌帶股骨及脛骨止點長度、脛骨平臺后緣斜坡長度、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后緣與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中心垂直距離,脛骨止點中心與胭窩血管叢距離。結果PCL股骨起點長度平均(7.6±1.3)mm,占Blumensaat線24.8%;脛骨止點平均長度(8.8±1.O)mm,占斜坡長度37.0%,脛骨止點中心與ACL后緣垂直距離平均(19.3±2.2)mm,脛骨止點中心與胭窩血管叢距離(9.6±1.8)mm。結論 后交叉韌帶股骨起點位于Blumensaat線下半部,脛骨止點位于斜坡后下半部,脛骨止點靠近胭窩血管叢。
[關鍵詞]磁共振;后交叉韌帶;測量
后交叉韌帶(PCL)是膝關節重要穩定系統,損傷后膝關節后向極度不穩定。PCL損傷的臨床治療以重建為主。然而,PCL完全位于膝關節腔內,特別是脛骨止點,其位于脛骨平臺后緣、腘窩神經血管叢深部,臨床顯露困難,易傷及胭窩神經血管。為此,我們通過MRI測量正常成人PCL股骨、脛骨止點位置、血管叢與脛骨止點垂直距離,為臨床治療過程中顯露和重建后交叉韌帶止點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2014年1-12月在我院進行膝關節磁共振檢查的120例患者,男50例,女70例,年齡25-50(38.0±4.3)歲,左右膝關節不限,排除膝關節抽屜實驗陽性、內外側應力試驗陽性、lachman實驗陽性、膝關節周圍骨折、明顯骨質增生、關節腔大量積液病例。
1.2MRI測量 被檢查者平臥位.常規MRI掃描(低場1.5 T),股骨矢狀面與脛骨呈20°交角,以與脛骨平臺垂直、與矢狀面成約15°截面,間隔4 mm,層厚1 mm.取骨與后交叉韌帶對比最清晰的T2WI或T1WI信號像,去一完整止點顯影的層面,在PCAS系統上放大至2倍全屏,調整至對比最清晰狀態,以系統自帶的直線和長度測量工具,繪制及測量股骨髁問窩頂線,即Blumensaat線(B line)、PCL股骨起點(P)及脛骨止點(T)的長度、脛骨平臺后緣斜坡(s)的長度、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后緣與PCL脛骨止點中心垂直距離(A),脛骨止點中心與胭窩血管叢距離(V),詳見圖1。分別由3名臨床醫師各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mm為長度測量單位。
2.結果
股骨髁間窩頂線.即Blumensaat線平均長度(30.6±2.7)mm,后交叉韌帶股骨起點長度平均(7.6±1.3)mm,占Blumensaat線的24.8%;脛骨止點平均長度(8.8±1.0)mm,占斜坡長度37.0%,脛骨止點中心與ACL后緣垂直距離平均(19.3±2.2)mm,脛骨止點中心與胭窩血管叢距離(9.6±1.8)mm。見表1。
3.討論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保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之一,斷裂后將會引起膝關節后向及旋轉不穩定,從而影響膝關節功能,導致后期損害關節內其他結構,以往由于對PCL的重要作用的研究、認識不夠,傷后診斷較為困難,重建治療又較為復雜,常引起膝關節病廢。近年來,隨著磁共振檢查廣泛開展,其在膝關節韌帶損傷方面診斷優勢明顯,PCL損傷的認識有了新的發展,臨床診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為此,本研究對正常人膝關節進行常規磁共振掃描,了解在磁共振切面上PCL止點形態、大小、毗鄰重要組織等解剖特點進行深入探討,為臨床醫師手術操作提供理論和數據參考。
PCL作為膝關節后向主要穩定結構,在整個膝關節活動中起著運動軸心的作用。正常情況下PCL完整,PCL脛骨止點起于脛骨髁間窩后部,約位于脛骨平臺斜坡下半部,然后斜向內上方向走行,止于股骨內髁內側面。
PCL損傷后傳統的手術方式是關節鏡下單束重建。隨著對PCL生物力學及解剖方面認識的深入,患者對手術效果要求的不斷提高,提出了解剖重建。解剖重建的核心是在原止點重建韌帶,恢復PCL功能。由于傳統的膝關節鏡人路是前內外側人路顯露關節內組織結構,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深在后緣,且靠近胭窩神經血管叢,顯露困難,臨床上有時需要輔助后內側人路,然而該人路常損傷腓腸肌內側頭。關節鏡下股骨骨道中心點定位于股骨內髁軟骨緣后10 mm,內側髁間窩頂軟骨緣下13mm。而脛骨骨道使用50°-60°脛骨定位器,骨道中心點位于脛骨平臺皮質下10 mm處。不同術者有不同的定位方法,具有自己的解剖學研究理論。增加輔助切口,需要增加手術步驟,延長手術時間,而精確的定位需要深入了解韌帶止點特點及毗鄰組織分布情況。因此,研究PCL止點形態特點、毗鄰周圍重要組織結構特點的詳細研究,為手術技術提高起了關鍵作用。
根據Mariani等對PCL的MRI研究,50例患者中,46例PCL股骨止點位于Blumensaat線前下二分之一,4例位于中央。陳連旭等在MRI上對102例后交叉韌帶止點位置的測量,發現PCL股骨止點位于Blumensaat線的前下二分之一,脛骨止點位于脛骨斜坡的后下二分之一。本研究觀察后交叉韌帶股骨止點位于Blumensaat線前下三分之一,股骨止點位于內側髁,易顯露,而脛骨起點位于前交叉韌帶后緣平均(19.3±2.2)mm,而距離胭窩血管叢僅僅(9.6±1.8)mm,因此,臨床重建PCL韌帶,為了獲得良好解剖止點,在制備骨隧道時,需注意避開前交叉韌帶阻擋視野,避免損傷血管。
臨床上對于考慮PCL損傷需要重建患者,術前應常規進行膝關節MRI掃描,進一步明確診斷,術前測量PCL止點位置、形態學特點,指導術中精確定位骨隧道。此評估方法簡單、可靠,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