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何雪明 何文評



[摘要]目的 探討麻醉患者體溫變化對麻醉后蘇醒效果和拔管時間的影響。方法 將全身麻醉患者8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例,分別在麻醉后給予毛毯、輸注37℃液體等保溫處理和常規處理,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鼻咽部溫度、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血壓、心率及寒戰發生率。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鼻咽部溫度高于對照組,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P<0.001)。研究組患者術畢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01)。研究組患者低體溫及寒戰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或O.01)。結論 麻醉患者維持體溫正常可縮短術后蘇醒時間和拔管時間,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提高麻醉效果。
[關鍵詞]體溫;麻醉;蘇醒質量;拔管時間
全身麻醉為臨床常用麻醉方式,但全身麻醉中患者新陳代謝降低,加之麻醉和手術對體溫調節中樞抑制,可造成全麻患者體溫一定程度降低。約70%全麻手術患者術后體溫低于36℃,人體體溫降低后可增加耗氧量,抑制心臟活動,影響血流動力學穩定,同時對患者免疫功能、血液中藥物清除率等均造成影響,從而增加麻醉和手術風險。為探究體溫對麻醉患者術后蘇醒質量和拔管時間的影響,筆者對我院86例全身麻醉患者給予保溫和常規處理進行對照研究,為臨床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麻醉科行全身麻醉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患者均有麻醉和手術指征,無絕對禁忌證;排除有嚴重心臟疾病,肝腎功能障礙患者。研究組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23-67歲,平均(41.1±5.2)歲;體重42-77 kg,平均(59.2±5.2)kg;胃腸手術22例,骨科手術12例,肝膽手術9例;開腹手術23例,腹腔鏡手術20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22-68歲,平均(41.5±5.1)歲;體重43-78 kg,平均(59.5±5.4)kg;胃腸手術21例,骨科手術12例,肝膽手術10例;開腹手術25例,腹腔鏡手術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及保溫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30 min給予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鈉0.1 g肌肉注射。麻醉誘導給予異丙酚2 mg/kg+氟芬合劑(25:1)2-4 ml+維庫溴銨0.1 mg/kg靜脈推注,誘導成功后進行氣管插管通氣,并給予濃度為1%-3%七氟醚持續吸人維持麻醉。術中根據情況給予維庫溴銨維持肌肉松弛、異丙酚維持麻醉。對照組不進行保溫處理,研究組于術前30 min將手術溫度調節為26℃,并在手術床鋪上循環水毯,消毒范圍內外用棉被覆蓋或包裹,輸液及輸血采用電子加溫儀加溫至37℃后輸人患者體內。手術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鼻咽部溫度,每15 min測量一次,維持患者體溫在36.5℃及以上。如患者發生低體溫,給予升高室內溫度、加毛毯,加熱輸注液體等方法升高患者體溫。
1.3觀察指標 (1)統計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鼻咽部溫度、蘇醒時間、拔管時間。(2)術畢時檢測并統計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心率。(3)統計兩組患者低體溫、寒戰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均數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a=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鼻咽部溫度、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鼻咽部溫度高于對照組,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2.3兩組患者術畢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畢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2.4兩組患者低體溫及寒戰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低體溫及寒戰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4。
3.討論
全麻患者受到麻醉抑制和手術應激影響,易發生低體溫。體溫穩定為生理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低體溫可增加患者耗氧量,抑制心臟活動,影響血流動力學穩定,同時低體溫可降低患者組織、器官新陳代謝,對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等造成紊亂,增加患者手術和麻醉風險。
臨床中引起全麻患者體溫降低因素較多,如手術室溫度較低、患者暴露時間長、液體溫度低等。當人體體溫降低到34℃時可出現記憶力嚴重減退,嚴重者可導致記憶力喪失:當體溫下降到32~C時可出現嗜睡。麻醉患者體溫降低可減少兒茶酚胺分泌,降低外界刺激對機體應激反應,從而延長患者清醒時間和拔管時間。麻醉蘇醒和拔管時問延長可抑制心血管系統,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紊亂,導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發生。因此,麻醉過程中維持患者體溫穩定,保障患者正常生理平衡,可降低麻醉及手術風險。人體通過體溫調節中樞可維持機體在正常體溫范圍內,以便于機體各個系統、器官及酶發揮最大生理功能,維持患者正常生理功能。麻醉后患者機體整體生理功能下降,加之手術創傷,室溫低、手術區域暴露可加快患者體溫喪失,超過機體正常體溫調節范圍,導致患者低體溫的發生,進而延長術后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增加麻醉、手術風險,影響患者預后。
本研究將全麻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給予保溫和不保溫處理,發現保溫患者術后鼻咽部溫度高于對照組,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P<0.001),提示麻醉后通過調節手術室溫度、覆蓋患者裸露皮膚,將液體、血液加溫后輸入均可有效維持患者體溫穩定,避免因體溫降低而造成生理功能障礙、代謝及血流動力學紊亂,保障患者麻醉和手術安全。本研究還發現,研究組患者術畢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01),提示低體溫可反射促進患者新陳代謝,導致血流動力學紊亂,因此維持患者體溫正常為保障麻醉、手術安全,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關鍵。而通過有效保溫可顯著降低患者低體溫及寒戰發生率(P<0.05或0.01)。
綜上所述,麻醉患者維持體溫正常可縮短術后蘇醒時間和拔管時間,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提高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