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山寺遺址和老鷹巖屯堡遺址
據中十村70歲老人黃志介紹,在歷史上,靈永寺周邊有不少寺廟,主要有水月山寺、玉皇閣、武顯廟,中九有一個大廟,還有一個尼姑庵。他說,建文帝來的時候,就住在玉皇閣。更遠一點的地方,花橋有祖師殿,云歸山有大廟,姜家堡有觀音洞,九龍山有九龍山寺,還有茅坡寺。
黃志老人帶領課題組考察了靈永寺對面湖中的水月山寺遺址和老鷹巖屯堡遺址。
水月山寺遺址在中十村對面湖中的小島上,乘船10多分鐘可達。小島就是原來的水月山,水淹以后露出湖面約10米。山頂水月山寺遺址只留下石砌的建筑物基礎。在山腰有一處墓葬,當地人稱為和尚墳。墓葬為石砌,有被盜墓的跡象。墓前發現一塊倒下殘破為兩截的墓碑,碑文尚清晰可見,有“傳臨濟正宗上陶下寔第三十一世大和尚郭公之墓”字樣,墓碑年代為乾隆己巳年(1749年),據此,墓葬主人可確定為當時水月山寺的住持。
老鷹巖屯堡遺址位于水月山旁,約5分鐘船程。老鷹巖是一座陡峭的山崖,是這一帶的制高點。上山的道路已經荒蕪,荊棘密布,雜草叢生。山腰處有一處平臺,崖壁上有篆刻“保和屯”的文字,文字為丁鶴仙書,文字內容顯示“此屯二十三戶自捐修碑,蓋聞建筑營壘,原所以保護人民以避敵人之鋒刃也。古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名曰保和。原望其和睦以共處,是為序。今將各姓芳名開列于左”。篆刻時間為“中華黃帝四千六百九年辛亥冬月三日”,顯然是民國初年的事情。
據黃志老人介紹,20多年前這里還有營壘的圍墻,有很多大石塊,村民修房子都到這里來搬石頭。
平堡的古廟遺址后屯堡遺址
平堡是百花湖鄉“五堡”之一,距靈永寺所在的三屯村2公里,原有的平堡在百花湖建成后已經淹沒在水下,據說水下還有屯堡遺址。
現在的平堡還存在有2個自然村,各村30余戶,100多人。一個自然村由一條長堤連接陸地,另一個自然村有屯堡遺址,只是在一座島嶼上,需要乘船10分鐘左右才能到達。
平堡是貴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堡花燈”所在地,村民陳祥西兄弟是平堡花燈主要傳承人,陳祥西正好也是屯堡遺址所在山林的承包人。在平堡的民間傳說中,有建文帝因為預防瘴疫鼓勵村民跳花燈的故事。
首先考察的村里的古廟遺址,就在村里山坡頂上。古廟名稱已無人知曉,遺址上只有古廟石砌的基礎部分,還有幾塊承載古廟立柱的石墩。據60歲的陳祥西說,他小時候這座廟就已經荒廢,聽村里老人講是一座佛寺,可能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平堡的屯堡遺址隱藏在島上密集的山林之中,一條古代的石階蜿蜒而上。半山處有一座完整的堡門,門為拱形,寬約1.6米,高約2米,堡門兩旁是大石塊砌成的圍墻,圍墻高的地方有三四米,綿延數百米,可以推測當年工程規模很大。
山頂上是一塊可容納數百人的平地,林木茂盛,視野寬闊。站在山頂,可以360度俯瞰百花湖全景,視覺效果十分壯觀。山上古道上,有許多人工或者自然的景點,如水井、供臺、山洞等。古道上可以隨地撿到古代瓷碗的碎片。據陳祥西說,這是前輩在屯堡中躲避戰亂和匪賊,平時生活留下來的。
因為交通不便,加上陳祥西兄弟的保護,這里成為一處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屯堡遺址。
茶飯村和清代古營盤
在朱昌百花一帶,茶飯村因建文帝而出名。《貴陽府志》記載:“茶飯寨,原名仡佬,俗傳因供建文茶飯,更今名。”《烏當區地名志》記載:“當地傳說,明建文帝途經此小憩,百姓敬以茶飯,帝食后說:‘好茶飯!寨因此得名。”茶飯村前有參天古柏樹一株,據傳是建文帝親手栽種。
茶飯村位于距朱昌鎮2公里的百花湖畔,是布依族漢族雜居的民族村寨,全村500余戶,1600余人,常住人口1200余人,主要從事農業。
村里有一座青龍寺,現有若干居士和信眾在此居住供佛。相傳建文帝在此講經開法會。經考察,青龍寺建于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正殿大梁上刻有“重新立屋架”字樣,應是重建或修復。
茶飯村因建文帝出名,百花鄉在此修建了小型廣場,取名建文帝廣場,還準備修一座建文帝塑像,吸引游客,發展旅游產業。
古營盤在茶飯村外的一座孤山上,光緒年間建造,背靠百花湖,三面環水,總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營盤分為外堡和內堡。外堡墻高約3米,用天然的巖石塊砌成。有兩座堡門,分南門和北門。堡門為拱形,寬約2米,高約1.6米,城墻上開有若干射擊孔和垛孔。營盤內有10余處房間,應為營房和倉庫。面向百花湖的城墻上有一座高臺,臺高5米、寬4米、長8米,在臺上可俯瞰營盤內外,應是營盤的瞭望臺和指揮臺。營盤內的一處碑刻,記載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號軍和苗民義軍之間的數次戰斗。據村民介紹,聽老人講,當時一次戰斗,戰死者的尸體在營盤內堆起來有一人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