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雷
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
那時,我的爺爺是一所中學的校長,他的家就在校園里面。我小的時候,最喜歡偷偷出門,晃悠悠地穿過長長的林蔭路,從教工宿舍區一直走到教學區去。有時候,我一不小心就溜到了爺爺上課的教室旁邊。我踮起腳努力從窗戶往里看。爺爺穿著靛藍色的中山裝,帶著黑框眼鏡,左上的口袋別著一支鋼筆,口袋里面有一個小本子,手上捏著粉筆。
我在窗戶上伸出半個腦袋,長時間地盯著爺爺侃侃而談的樣子。那畫面從此烙刻在我的記憶中。
為什么我總是喜歡偷看爺爺上課呢?那是孩童時代的行為,我無法回想起原因。而且,在后來我人生的二十年里,我并不知道這預示著什么。直到現在,三十而立的我和多年前的爺爺一樣站上講臺的時候,我才醒悟過來:在二十多年前,年幼的我偷看爺爺上課的時候,上帝的手已經悄悄撥動了爺爺和我的命運之弦,把我們的命運調到了同樣的音律。
師道的傳承,在我的身上與血脈流傳相關,在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這事兒就已經自然發生了。
現在,教學經驗尚淺的我,難免常常遭遇困境。當我在教學工作中有困惑的時候、當我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我會想:“假如爺爺還活著,他會給我什么建議呢?對于這樣的難題,他會怎么解決呢?”
在教學崗位工作之后,我越來越多地回想起和爺爺在一起的那些記憶。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教師前來拜訪。爺爺慢悠悠地對他說:“教書育人啊,要有耐心。你,要學著跟學生好好溝通……”他們談話的時候,我正好走到堂屋里。于是,可有可無的好奇心使我聽取了一耳朵。那時候我是四歲?還是五歲?年齡已不記得,但這遙遠的印象,我現在卻記得越來越清晰。
溝通,成為了我的教學經驗中最大的關鍵詞。我想,現在的教學,不應該僅僅是單方面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更應該包括老師和學生之間思想、思維方式的交流,心與心的交融。與學生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常常有意識地使用“我們”“咱們”“大家”這些稱謂,而不是“你們”“你們專業”“你們班”。我希望從細節做起,然后慢慢消解老師和學生之間天然存在的不一致的步調,最終找到一個相對無障礙的交流模式。
我現在所教授的專業課程是寫作板塊。寫作本身,即是使用語言文字來進行精確的信息表達,從而使讀者獲得相對應的閱讀效果的一種主觀性活動。為了引發大家的寫作熱情,我會在寫作課上和學生們一起即興寫作,并以自己即興寫作的經驗、作品與學生們展開討論和交流。這么一來,同學們就會清楚地看到:寫作,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包括了多少種有趣的類型。同時,他們也更明白,語言作為一種溝通和交流的高級工具,是多么的精妙!在我們的寫作課上,經常出現創意十足的優秀作品;而我,總是為大家的智慧感到驚訝和欣喜!當學生作品發表的時候,我會在網上轉發,也會在現實中向好友“炫耀”。這成就感,甚至比我自己發表文章還要高!
每當這時候,我多希望爺爺還活著,看一看自己的大孫女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如果爺爺還活著,我相信他是欣慰的、自豪的;如果,冥冥中真有超自然的力量,我相信爺爺在天國里一定會為我感到驕傲!不僅僅因為我是爺爺的孫女,更因為師道在傳承——他是我在師道之路上的引領者。
師道之路,就這樣,薪火相傳!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中文系)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