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瑜
【摘 要】本文擬以馬克思主義關于多黨合作、統一戰線為基礎,結合大統戰的思想,從理論上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有更深入的認識;在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基本概念、形式特征了解上,通過政協、黨外人士座談會等實踐突出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社會、平臺、渠道優勢;進而尋求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路徑。
【關鍵詞】協商民主;制度;理論
一、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理論淵源
談到協商民主理論,將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協商民主理論開始成為西方學術界研究民主理論的一個重要的領域。約瑟夫·畢塞特在《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一文中首次從學術意義上使用“協商民主”一詞。作為20世紀后期重要的自由理論家和批判理論家,羅爾斯與哈貝馬斯也分別出版了論述協商民主的著作,他們在書中都將自己看成是協商民主論者。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
1.馬克思主義關于多黨合作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政黨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誰都知道,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1] 同時,政黨還具有重要的工具屬性,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是全人類獲得最終解放的工具,“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2]所以,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必須建立起自己的政黨組織,由本階級的先進部隊來正確領導。“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3]
2.馬克思主義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戰線是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統一戰線,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統一戰線。其基本含義可表述如下:“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為了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團結本階級,并同一切可能聯合的階級、階層、黨派、集團和社會力量,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政治聯盟。”
(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和”“合”。“和”“合”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并且自先秦以來貫穿于中國政治文化思想發展的始終,協商民主與這種“和合”政治文化相契合,沉淀于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之中。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和”強調的是不同思想觀念和利益需要之間的協調;“合”強調的是主客體一致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合德”,二者統一于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雙重和諧中。
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基本內涵
(一)概念界定
1.協商民主是一種決策形式。
強調公共議題應該由受決策影響的人,通過理性的討論、對話、審議等方式作出決策,其中所有參與者都能自由發表意見并且愿意平等的聽取和考慮不同的意見,這個民主體制就是協商性質的。2006年2月,中國共產黨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4]由此可見,中國協商民主指的就是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達成一致意見。
2.協商民主是一種治理形式。
這種形式“可促使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及其代表們) ,提出互相能夠接受且普遍可以相信的理由,來為各種決定辯護,其目的在于達成對當前全體公民具有約束力,但未來仍可接受挑戰的各種結論。”[5]以重視所有人的需求和利益為原則,平等溝通,有效討論協。協商民主的治理模式聚焦于公共事務的領域,參與協商是與公共事務相關聯的所以利益的相關方。
(二)形式特征
1.基本形式。
政治協商。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各界代表人士就國家大政方針、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項、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等,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進行的協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可根據中國共產黨、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提議,舉行有各黨派、團體的負責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參加的會議,進行協商,亦可建議上列單位將有關重要問題提交協商。
民主監督。民主監督作為“自下而上”的非權力性監督,主要是通過提出建議和批評協助黨和國家機關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義。它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和紀律的強制性,其意義和作用往往不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在實際生活中也往往被一些領導人和工作部門所忽視。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與民主黨派“長期合作、互相監督”的方針。在多黨合作中,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實行互相監督。
參政議政。是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
合作共事。合作共事主要是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在國家權力機關、政府、政協以及各種社團組織、社會基層單位和企事業單位中的合作共事。中國共產黨黨員同黨外人士合作共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內容。
2.主要特征。
多元性。社會分化加劇,社會主體日益多元化,利益追求呈現出多元的取向。個人、政黨、組織等對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利益的要求導致社會分歧也逐漸擴大,在某種程度上,多元性的社會現實也是協商民主的動力。
平等性。協商民主需要的平等是具體的、相對復雜的,是主體與客體的平等,是參與者的機會平等。對話雙方在政治上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
參與性。協商民主鼓勵立法和決策的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公共協商,擴展并深化公民參與是協商民主的中心議題,有效地維護公民個人以及共同體的利益。它要求公民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對話和交流,同時耐心聽取他人的發言,將個人經驗與問題聯系起來,最后對決策的形成有實質性影響。
三、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突出優勢
(一)社會基礎
多元開放的公民社會的形成。一方面,群體類別的差異,造成了社會的不公,另一方面,由于社會不平等程度的變化,社會群體之間的差距拉大,社會利益主體在多元化過程中同時帶來了社會生活方式、個性意識等社會組織形式和價值觀念的多樣化。由此可見,多元開放的公民社會表明,社會蘊藏了豐富的協商資源。
(二)平臺基礎
人才資源的平臺建設,是協商民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各民主黨派集中了社會各界的代表人士,在所聯系的那部分群眾中有一定影響力,可以在服務民生中起到動員社會資源的作用。
(三)渠道基礎
各民主黨派有完善的組織渠道。黨制定了一系列具體制度來確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落到實處。中共各級黨委本著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的要求,建立健全了重要情況通報制度、重大決策咨詢制度、與民主黨派領導人談心制度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考察調研制度等,使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更加規范有序、富有成效。
四、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路徑選擇
(一)從公民層面
首先,培養健康民主所必需的公民性格,如政治共同體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妥協和節制個人欲求等,尊重他人的需求和利益。通過決策前的協商程序,公眾可以看到那種實在的、近距離的民主,能夠直接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資源的配置過程,從而進一步提高權利意識。
其次,加強公民教育,提升協商民主參與者的智力條件和心理素質,培育和完善公民有序的參與機制。為公民依法參與政治生活提供良好的條件,通過有效參與政治生活,逐步培養公民的民主與法制觀念,提高責任感以及理智的政治判斷能力,培養公民政治參與的技巧和能力,學會相互妥協和寬容,實現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協調發展。
第三,樹立集體責任感。通過公開的程序檢視個人的、他人的以及作為共同體整體的利益訴求,協商程序能夠使人們認識到政治共同體中的每個人都是更大社會的一部分,個人的福祉是與其承擔屬于自身的那份集體責任的意愿密切相關的。
(二)從社會層面
1.聽證會。所謂聽證,指稱的是以聽證會的方式聽取意見的制度。近年來,行政決策聽證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都開始盛行。聽證為公民參與政治過程營造了一個公共空間,它鼓勵受立法影響的利益相關者參與立法過程,表達自身的利益偏好。近年來,行政決策聽證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成為中國公民表達利益的規范性渠道。
2.民主懇談會。“民主懇談會”起源于浙江省的溫嶺市。它“實際上是政府決策的公開聽證會,官員和公民的平等對話會,也是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協調溝通會”。 一方面激發了農民強烈的政治參政愿望,另一方面因參與渠道的有限,使得他們中的一些人采取激烈的方式表達意見,經常做出訴之于高層來解決問題的無奈選擇。
3.網絡對話。憑借網絡媒體這一具有快捷性、開放性、互動性、公平性和虛擬性等諸多特點的公共平臺,公民可以有效和政府平等交換信息,參與和討論政府行為,及時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和政府運做程序各級政府利用網絡媒體的快捷性、開放性、互動性和不受時空、身份限制的特點,打造一個政府部門與民眾網上交流的平臺,民眾通過互聯網與政府互動,從而給公民履行參政議政的權利提供了平臺常見的有開通政務微博、微信等方式。
(三)從國家層面
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優秀經驗。我國的政治協商制度與當代西方協商民主理論所提出的協商民主機制的一個本質區別在于,我國的政治協商制度首先強調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中國所有的民主協商都應達成共識,也都能達成共識。一時未能達成共識的,各方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調整方案、妥協讓步、反復協商,最終一定會達成共識的。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2]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4]楊炳超.協商民主:內涵、背景及意義[J].東岳論叢,2010(2).
[5]陳佳剛.協商民主:概念、要素與價值[J].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3).
[6]許開軼.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內涵與特征[J].黨政論壇,2011(11).
[7]鐘廣宏.我國發展協商民主的基礎性條件探析[J].學術交流,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