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永圓
沐浴俗稱洗澡。它既是人體及人體皮膚保健的需要,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的表現。人體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柔軟而薄,一般厚度不過一二毫米。真皮的下面是皮下組織,由大量疏松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成,其中分布著血管和神經。脂肪層下面就是肌肉。法國藝術家丹納在《藝術哲學》里如是描述人體皮膚生理構成和美學意義:“皮膚上面密布著翕翕欲動的小乳頭,因為下面有小血管而略帶藍色,因為和布滿筋肉的膜附著在一起而略帶黃色,因為充滿血液而略帶紅色,因為接觸腱膜而略帶螺鈿色,有時光滑,有時有條紋,色調的豐富無與倫比,在陰影中會發亮,在陽光中會顫動,而且由于感覺敏銳,還透露出軟髓的嬌嫩和肉的更新。總之,皮膚是蓋在肉上的一張透明的網?!钡ぜ{從藝術的角度、從生命美學的立場把皮膚比作一張透明的網,就是強調皮膚所顯示的內在生命特征。人體皮膚當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眷顧,是大自然對人類特別恩賜,我們焉能暴殄天物,不去珍惜它,保護它?《周易·夬》卦九四爻辭說:“臀無膚,其行次且?!保ㄍ尾渴テつw,則行動趑趄難行。)這雖然說的是皮膚的一個功能,但也顯出保護皮膚的意義。清潔皮膚無疑是保護皮膚最重要也是最平常的手段。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沐浴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浴”字狀人在盆中洗澡?,F今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虢季子白盤”,可以說是我國最古老的浴器。其質料為青銅,高39.5厘米,口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重215.3千克;盤口呈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酷似現代的大浴缸。據其底部銘文分析,鑄于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距今約有2800多年的歷史。我國典籍《周禮》《楚辭》中亦有商人洗澡的記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也留下“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佳句。古代有首民謠還說:“日落荷鋤務農歸,溫泉清水洗汗水。如浴神仙甘露水,百病不沾長命歲?!?/p>
這里需要特別介紹的是,沐浴在道家養生中,是作為一門主要功課以操練的。一部《洞真西王母寶神起居經》(屬道教經典,為明初《正統道藏》之一部)就專講沐浴。從這部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家對沐浴的養生修煉是非??季康?。他們進行沐浴的水,每每還摻以防治疫病的藥物。其方法之一,是用竹葉10兩(舊制1斤為16兩,10兩相當于今天公制的312.5克),去皮桃肉4兩,摻水1斛(初以10斗為1斛,南宋末改為5斗1斛)2斗煎煮,不待沸騰而溫熱適中,即以之進行沐浴,不但可除污穢之氣,還可祛濕痹瘡癢之疾。除《洞真西王母寶神起居經》外,其他道教典籍如《上清三真旨要玉訣》《登真隱訣》等亦載有不少有關沐浴的內容。其間所涉及的各式沐浴法創始人如“南岳魏夫人”“紫微王夫人”“右英王夫人”“滄浪云林右英王夫人”等,皆屬道教上清派初創時期(東晉中期哀帝時代)虛擬出來的人物。由此可見,以沐浴為道教(特別是道教上清派)修行內容之一,至遲在晉哀帝時代(公元362—365年)就已確立了。
在封建朝廷里,國家則立有沐浴制度。《史記·汲鄭列傳》載:“(鄭)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漢書·萬石(君)、衛直、周張傳》也載:“建老(萬石君長子)白首,萬石君尚無恙,每五日洗沐……”漢代官吏何以都是五日一沐浴呢?徐堅《初學記》說:“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痹瓉砦逄煲汇逶?,是漢朝對國家工作人員規定的一種內務制度,人人均得遵守奉行。而唐律則規定,凡朝廷官員皆十日一休沐,謂之旬休。可見我國古代對沐浴的重視。后來沐浴已不受季節、時間、制度、身份的限制,而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僅春暖花開的暮春、酷暑炎熱的盛夏要經常洗澡,就是寒風凜冽的隆冬也要經常洗澡,洗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與此相應,在宋代的各大都市中,出現了公共浴室,當時稱為“香水行”,并設有擦背等服務項目。蘇東坡為此曾作詞吟嘆道:“寄語擦背人,晝夜勞君揮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