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珈伊++黃斯梵++楊妙凡
【摘 要】隨著社會組織建設的深入發展,社會組織已成為社會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樞紐型社會組織充分利用組織的社會中間角色與社會整合功能,在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對樞紐型社會組織分為政府主導型和社會自發型兩種組織,并主要針對政府主導型組織進行研究,以中國工會為例進行分析探尋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樞紐型社會組織;政府主導型;中國工會
1.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組織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區社會組織已然成為社區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各大城市都提出要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以此希望通過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構建,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推動社會的建設,加強社會社區的管理。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意義,就是要充分利用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社會中間角色與社會整合功能,將國家對社會的管理和培育有機統一起來,推動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2.樞紐型社會組織
2.1 概念明晰
樞紐型社會組織,也可以理解成社會組織培育中心,是一個轉型時期的過渡形態,它是階段性存在的,是伴隨著社會生長規律產生的,為社會組織的成長發育而服務。“樞紐”一詞,主要意涵著某一組織在同類組織中,在政治上起到橋梁紐帶作用,在業務上處于龍頭地位,在管理上承擔業務主管職能。
2.2 樞紐型社會組織分類
本文對于樞紐型社會組織的類型,分為政府主導型和社會自發型兩種。目前,各地培育實踐“樞紐式管理”,也就是在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設立服務中心、培育中心等形式的組織載體。這些組織載體是政府扶持成立,是以政府需求為主導的社會組織,可以稱為政府主導型樞紐組織。而社會自發型樞紐組織則是社會自發成立,以社會需求為主導的社會組織,通過為各類社會組織服務,從而達到樞紐的作用。
3.政府主導型樞紐組織
政府主導型樞紐組織就是以政府為背景,滿足政府需求為目的,通過引導和扶持社會組織為政府服務的樞紐組織。政府型樞紐組織大致有以下幾種: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等。下面本文將主要針對中國工會進行分析。
3.1中國工會概述
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會員和職工利益的代表。其主要職責是維護職工群眾的經濟效益和合法權利、發揮職工的參政議政作用、吸引組織群眾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和教育職工群眾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文化素質。
3.2中國工會的樞紐作用
在中國,工會作為一個典型的政府主導樞紐型社會組織。根據《工會法》,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工會擁有一定的政府背景,其資金來源除了工會會員上繳的會費之外,其主要資金來源是所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撥繳的經費,除此之外就是政府補貼作為第二主要資金來源。工會作為一個樞紐型社會組織,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會享有代表維護和依法參與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工會作為工人階級群眾所組織的社會團體,可想而知,是社會主義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政治中起到重要地位。故而,我國工會的法定權利有代表維護權、依法參與權和民主監督權。工會有權利和義務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利益,可以代表或者組織職工參與到企業單位、國家、社會的事務的管理和法規的制定,并且有權對企業管理狀況和執行勞動法律法規的狀況進行監督。
第二,工會在勞動關系中發揮樞紐作用。在工人階級領導的中國,工人既是國家的主人也是生產經營的勞動者。在工人參與勞動生產的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會和雇傭方發生勞資問題,這時工會就起到了協調勞資關系、預防勞資矛盾、緩解勞資沖突的樞紐作用,以此維護職工利益,推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第三,工會在政治覺悟和思想素質上發揮樞紐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到來,在注重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注重職工的時間意識、競爭斗志、公平自由觀念。工會作為一個樞紐型社會組織,在加強職工技能技術培訓的同時,也更為強調對職工思想道德教育和創新意識的訓練,以此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也建立優良的企業文化。
3.3中國工會的組織運作機制
中國工會是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獨立自主地展開各項工作,依法履行權利和義務。工會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我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
工會是以中華全國總工會及其所領導的全國產業工會、地方各級工會和基層工會的統一領導運作為中國工會的組織體系。組織體系分為三級:全國組織、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其中,中華全國總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由此可見,執政黨影響著工會的整個運作機制。中國工會實行產業和地方相結合的組織領導,大部分產業工會會行駛產業工會和地方工會雙重領導的運作機制。中國工會的最高領導機關,是工會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中國工會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召集。大會將以審議和批準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的經費收支情況報告及經費審查委員會的工作報告;修改中國工會章程;選舉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和經費審查委員會為主要議程。
3.4中國工會現存問題及對策建議
中國工會作為一個樞紐型社會組織,連接著企業與職工,起到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但是在中國現階段,無論是工會的建立亦或者是運行管理上仍舊是存在諸多問題:
(1)工會建設存在逃避缺位現象
根據《工會法》第3條、第10條規定,在中國境內的企業應當建立工會,勞動者都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力,并且可根據企業人數決定是否單獨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但是現實中,很多企業并有沒有依法組建工會,一部分外資企業更是在組建工會的問題上采取逃避或拖延的現象,使職工的權益保障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隨著我國建立法治社會、完善法制規定的進程不斷深化,工會可利用的法律手段也不斷增多。2001年10月27日起實施的《工會法》明確規定了違反的處罰條例。通過立法的途徑,給予工會應有的權力,樹立其跳脫于企業獨立的地位與作用。
(2)職工維權遇層層阻礙
工會組織雖分為全國、地方和基層三大組織,但是最主要的組織是基層組織。工會的主要職能就是維護廣大基層職工的權利。但是不敢維權、不會維護、維權無用卻是如今基層工會的普遍問題。在開展基層工作中,工會安于現狀,遇到問題只想回避,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無視職工的迫切需求,對于職工行使民主監督權力難以落實,職工勞動權利得不到尊重。
我們應該積極樹立職工主人翁意識,加強對工會內部工作人員的思想、技能培訓,讓工會名副其實地為廣大職工服務。
(3)工會干部選拔機制不規范,職工素質較低
在現有的企業工會中,工會干部大多數是直接由管理層或是經營者鐘意的“自己人”擔任。而另外一部分企業雖然進行了民主選舉,也只是走走形式,受到高層的操控,缺乏民主性。由于工會干部產生機制的不規范,其與職工之間的聯系缺乏和受制于經營者,導致干部并不能考慮到職工的切身需求和權益,對職工的素質培育也不甚關心,完全違背了工會的基本職能。
面對以上管理困難,我們應規范工會干部的選拔機制,將工會從企業經營者的手中分離開來,明確工會的獨立和樞紐地位,了解工會的職能與性質,以保障職工的基本權益為首位。并從內部抓起,整體提高職工的素質,讓職工可以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權利,發揮工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晉.建設樞紐型社會組織:中國工會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和挑戰[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05):1-4.
[2]王鏡超.工會樞紐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3]陳姣姣.工會去行政化與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J]. 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4,(06):15-18.
[4]王珍寶.工會轉型及其困境[D].上海大學,2014.
[5]曾朝政.新時期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作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6]盧召民.論新形勢下工會維權機制的構建[J]. 山東工會論壇,2016,(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