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怡
【摘 要】高校藝術文化建設,近年來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板塊,其中大學生合唱團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往涉及學生合唱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在校園文化建設的語境中,將高校合唱團作為其中的一個板塊,進行了簡單介紹。二是將高校合唱團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的作用,進行詳細的理論分析和實踐經驗總結。三是對某一高校的合唱團作為案例,從制度文化、校園文化、人員構成、成因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
誠然,高校藝術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功不可沒,但我們不能局限在其理論價值和實際效果中。合唱團作為學生群體構成的重要單元,不僅要做到“能唱”,更要注重其如何才能“唱好”的理論研究中。本文以高校合唱團的訓練與管理著眼,從實戰經驗入手,以華西口腔醫學院的合唱團為例,對合唱團基本的訓練方法、管理方式進行梳理總結。從而為我們今后更好的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夯實基礎,結合目前大學生日常行為特點,為高校合唱團的管理模式探索新方式。
【關鍵詞】學生合唱團;高效訓練;管理
從對學校大學生藝術團指導老師的人員結構中了解到,目前各學院合唱團的指導為專職老師很少,一般的指導老師為兼職老師,甚至有的隊伍沒有指導老師,只憑著有這方面藝術特長師哥師姐帶師弟師妹的“傳幫帶”現象,這樣排練出來的作品的藝術水平不高。
高校的院級合唱團大都屬于業余合唱團,隊員普遍不懂唱歌技巧、聲部不整齊,而且大部分同學沒學過聲樂相關理論課程,因而合唱指導老師顯得至關重要。
一、形體的訓練
良好的姿勢是學習合唱的第一步,也是學生歌唱技能的基礎。要讓合唱團員的聲音聽上去和諧統一,首先就應該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排練姿勢。讓身體保持直立,放松但又要呈現出積極歌唱的狀態。眼睛平視前方,下頜微收,兩肩稍向后張,挺胸、收腹,讓身體有向上抬的姿勢,雙手自然垂于身體的兩側,以丁字步姿勢站立或者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要讓身體有充分展開的感覺同時要保持一種積極狀態,從而輔助我們歌唱發聲。
二、呼吸的訓練
呼吸作為歌唱的命脈是我們合唱隊員聲音統一的基礎,是歌唱發聲的動力。它直接關系到起音的音質、音量和音色等。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合唱隊員呼吸較淺,屬于無意識的呼吸,無法滿足唱歌的需求,所以合唱隊員們必須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為了達到歌唱狀態的氣息,在發聲時,應該考慮起音的音高、強弱隨時調整呼吸,要有意的去控制呼吸量。開始訓練時要注意力集中、保持身心的平靜,讓氣體從鼻腔中慢慢吸入,感覺氣體從上往下緩緩的進入體內到達腹部。吸滿后將這種狀態稍稍停留片刻,用平緩又輕柔“嘶”或者“嘟”音有控制性呼出。指導老師在隊員們訓練的同時,要仔細去聽,感受隊員們集體的氣流是否平穩,要仔細去看,腹部和肺部是否擴張。這樣由淺入深反復的練習,讓學生感受呼吸的感覺,最后掌握各種強弱緩慢的氣息運用。
三、聲音的訓練
音色的訓練歌唱者受發聲方法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音色。因為合唱團擁有眾多隊員,所以會產生多種發聲方法,發音的位置有高有低、有前有后;口型上也有橫張口和豎張口的差別,非聲樂專業的多數學生聲音會有抖動,綜上所述導致音色未能統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將合唱團的發聲方法進行統一。直聲訓練比較容易形成統一有共性的聲音,通過專業的訓練會將合唱團整體的音色,音質調整成干凈、清透、規范的聲音,更容易讓隊員們在集體練聲時感受各個聲部之間的音程、和聲色彩的搭配是否協調。練聲時可以采用以“啊”母音等發音定一個音高進行高位置拖長直聲訓練,口型要求豎張,在這個基礎上加入強、弱音、跳音和音階的訓練,從而讓起音的強弱,聲音的連斷,音質的剛柔,達到整齊統一與流暢。練聲后期可以加入歌曲片段稍加改編進行練習,讓這些非聲樂專業的隊員們把基礎的歌唱技巧練習好,并鍛煉歌唱技巧,將這些技巧運用到歌曲的演繹中提高排練的效率達到良好的排練效果。
四、共鳴的訓練
在合唱時,要讓聲音達到統一,獲得良好的音質,好聽的音色,共鳴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訓練時要求口腔自然的打開,將笑肌提起來,把上顎抬起來下顎自然放下稍微往回收一點,通過口腔共鳴腔體的擴大,再向頭腔和胸腔擴展。用“Yi” “Wu”母音等音以高位置弱起音(弱而不虛)的形式尋找頭腔的位置并對此加以鞏固,熟練之后慢慢的加大音量。訓練時氣息要下沉,同時聲音不能 “白”、不能“喊”。最終靈活自如的調整共鳴,滿足歌曲中需要的各種不同的音色和音量,達到最佳的歌唱狀態。
五、選擇適合團隊的合唱作品
作為非聲樂專業的學生合唱團,為了培養隊員們的興趣需要選取一些適合他們演唱的曲目,讓他們想唱歌并且熱愛合唱藝術。適合隊員們的演唱作品起到了揚長避短的作用,這樣不僅提升了隊員們的表演興趣和信心,同時也可以促進團體的演唱技巧水平和表演水平。初級訓練時由淺入深的選歌方式在合唱團最初訓練時,非聲樂專業的隊員們對唱歌的技巧和歌曲的處理能力都比較薄弱,很難完成較大的音樂作品,這時,我們歌曲的選擇上就要偏重于跨度和音域上簡單的歌曲。例如《送別》《茉莉花》等。隨著隊員們演唱技巧的日漸成熟,我們可以慢慢選擇加大歌曲的難度。比賽及表演的曲目選擇當合唱團參加學校合唱比賽等大型活動時,所選的曲目最好是觀眾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作品,例如:《天路》《四渡赤水出奇兵》《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
這些觀眾引起共鳴的歌曲,可以很快的讓大家接受,演出的氣氛和效果也會好很多。但是也應該按照完成作品的能力來選擇,不能一味的追求難度大的作品。比賽時評委不可能只看歌曲的大小、難易程度,最關鍵的還是對作品的駕馭能力,演繹的是否完整,表現力是否到位。
六、音準和節奏的訓練
非聲樂專業的學生們音樂基礎較差,大多數人不識譜,在節奏和音準的方面呈現弱勢。在歌曲中遇到節奏較快,或者音高跨度較大的地方就唱的不整齊。所以唱歌前必須學習基本的樂理知識和視唱練耳。掌握了識譜能力、音準概念、節奏類型,能夠準確的運用到歌唱當中才能繼續進行歌曲的學習。還要讓隊員們了解指揮各種手勢的含義,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每次學習新歌的時候,要四個聲部分開學習,增強各個聲部的精準度,練習熟練后再進行合練。要將歌曲中節奏復雜、音高跨度大的地方進行反復的練習,每次練聲時除了練聲曲之外還要加入節奏練習,最后達到音準和節奏的精準統一。
七、舞臺表演的訓練
首先是作品情感的處理,通過在臺上的短短的幾分鐘的表演,要把作品全面的詮釋出來,這就更需要我們將演唱技巧掌握好,再對作品進行情感上的處理。而這種情感是發自內心隨著歌聲表達出來的,是同觀眾產生共鳴的。隨著教育的進步,個人素質的提升,視野的開闊,當今社會演唱者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可塑性就變得更強。所以在排練的過程中,抓住作品的主題,通過舉例講解,讓隊員們體會作品的意境,從而抒發內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通過指揮和伴奏的情緒帶動,將隊員們的歌唱水平展現出來,從而產生更好的整體藝術效果。
其次是表演形式的多樣性。青歌賽的合唱比賽中有合唱團在演唱過程中融入了舞蹈動作,再加上面部豐富的表情,使得舞蹈與歌曲融為一體,大大加強了視覺感。為了打破以前過于單一的表演形式,根據不同作品的風格,精心編排一些表演動作融入其中,并且不單只有舞蹈動作,更大膽的融入了其他的藝術形式,讓我們的節目有更大的可看性。例如:在演繹《四渡赤水出奇兵》這首作品中,部分段落加入了快板表演,使整個表演動靜皆宜。
與此同時,指導老師在合唱團的工作不僅僅是排練藝術作品,活躍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在合唱團的日常排練還要注重骨干隊員的培養,要從思想上、組織能力上,藝術特長上等方面注重成員的培養,要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舞臺,并且不斷地對他們進行幫助、指導,以利于他們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并通過他們的工作和影響,增強凝聚力,創作和排練出品位更高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2013)(“立德樹人”系列·第六輯)》,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14年08月。
[2]《新時期特殊教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研究》,梁紀恒 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2016年07月。
[3]《合唱(高等師院)》,陳萬楨,陳棄疾 編著,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1985年06月。
[4]《合唱訓練學(上)》,楊鴻年 著,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2008年03月。
[5]《大學生管理研究(全國高校輔導員培訓與研修教材)》,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 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02月。
[6]《大學生學習管理與輔導》,陳晶,黃艷蘋 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