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
【摘 要】學前兒童的骨骼、肌肉、關節尚未發育成熟,加之保育者安全意識缺乏等諸多因素,易發生安全事故。通過做好風險危險源辨識與評估、開展安全教育宣傳系列活動等措施,可將一切不安全因素杜絕在源頭上,確保在園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安全;制度;活動
前言
孩子的生命安全及健康成長關系到許許多多的家庭的幸福,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明確地提出:“要創設安全的生活環境,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 然而,我國幼兒園安全事故諸見媒體,幼兒在園安全隱患層出不窮,給各幼兒園敲響警鐘的同時,也為我國幼兒在園安全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幼兒園為什么會頻頻發生安全事故,究其根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前兒童自身特點
從生理特點來看,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尤其是視覺、聽覺、觸覺及運動機能的綜合協調能力比較差,對物體的方向性和空間位置的判斷容易出現錯誤。另外,學前兒童的骨骼、肌肉、關節尚未發育成熟,若參加超負荷運動,易發生運動傷害;若持續長時間運動,會因身心疲憊、精神恍惚而發生意外傷害。加之,幼兒的小腦平衡功能發育差,不能正確判斷視深度,因此在行走、跑跳時容易摔跤、磕碰。
從心理特點來看,兒童好動、好奇,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喜歡探索,但理解力和判斷力差,缺乏生活經驗,對危險因素缺乏認識,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較差。同時,幼兒期的兒童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獨立性逐漸增強,不愿處處受大人的保護。因此容易遭受意外傷害。如,幼兒常常以觸摸或嘴嘗的方式認識世界,因此氣管異物、鼻腔異物、眼內異物、夾傷、觸電和燙傷也成為學前兒童意外傷害的主要類型。
二、保育者安全意識缺乏
(一)保教人員安全意識淡薄
研究表明,10∶00~14∶30是幼兒園意外傷害發生的高峰期,原因是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后思想由緊張狀態進入放松狀態,對幼兒的安全監護有所松懈,而這時幼兒正從興奮期轉入疲勞期,體力和自控能力明顯下降。還有的保教工作經驗少,組織活動的能力差,該提示的沒提示;有的保教人員缺乏對危險事物的警覺性和應變能力;門衛管理疏漏;再有就是保教人員與幼兒人數比過大,保教人員人手不足,以及師生距離比較遠,幼兒脫離保教人員的視線范圍,意外事故發生頻率會提高。
(二)家長的錯誤觀念為寶寶安全留下隱患
有的媽媽熱衷于給孩子扮酷,給孩子穿上厚底鞋、緊身褲等,使孩子活動不便,活動時易失去平衡;也有的媽媽為了省錢,給孩子穿大了好幾號的鞋子,也使孩子容易摔倒;還有的家長在入園時對幼兒園隱瞞了孩子得過的疾病或殘疾,導致幼兒在活動時由于自身的原因發生意外事故。
三、客觀環境中的潛在危險
客觀環境中的一些因素常會導致在園幼兒意外事故的發生。如幼兒園房屋建筑不適合幼兒活動,室內用房過分擁擠,活動場地狹小,地面不平整,家具、玩具設施不符合安全規范,家具邊角銳利,玩具顆粒過于細小,游戲設備器具陳舊、老化,操作工具不適合學前兒童,用具用品放置不當等。
四、規章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幼兒園雖大多制定了門衛制度、飲食衛生制度等安全規章制度,但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安全規章制度的執行缺乏力度。如,在接送制度,現在很多幼兒園要求家長憑卡接送孩子,但事實上接送卡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很多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只要相互認識就沒必要用卡。
五、在分析了上述導致發生幼兒園安全事故的原因后,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一)做好風險危險源辨識與評估
所謂幼兒園危險源辨識與評估,是指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和工作中,通過各種方法與途徑識別對幼兒造成各種危害的潛在危險源頭,并對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安全等級評估的工作過程。我們堅持以查治隱患為重點,以責任落實為抓手,在識別與查找的過程,自下而上,全員參與,分園所、分崗位、先分散后集中展開研討,讓查找、梳理的過程變成學習、強化的過程。先后對幼兒園來園、進餐、戶活動、集體教育活動、午睡、戶外游戲、盥洗、離園等活動環節和操作流程進行了重新梳理和風險辨識,找出了風險識別點40多處,并分別制定了相應的預范措施。
(二)完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在全面梳理工作流程和標準,做好危險源辨識的基礎上,對幼兒園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建立健全《戶外活動場地檢查標準》《危險物品管理》《幼兒園安全檢查制度》《建筑設施檢查維護制度》《幼兒接送制度》《突發事件疏散預案》《幼兒寄藥統一管理制度》等10多項規章制度和預案,要求教職工了解幼兒園安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不隨心所欲。制度中對幼兒園生活各環節的細節盡可能做到具體化、可操作。如,樓梯所能容納的最多人數是多少,樓梯的數量和寬度,運動場地的大小、平坦性,大型戶外活動器材周圍的保護軟墊,活動區域內的人數;物品的擺放,危險物品的管理,夏冬季節室內外溫度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此外,還制定了大型玩具、電器、炊具、消防設備等定期檢查、登記制度,做到“隨時發現,隨時修復,確保了幼兒園環境的安全保障。
(三)開展安全教育宣傳系列活動
1.編撰安全兒歌,廣泛宣唱。
我們結合行業特點,將風險點和防范措施編撰整理成朗朗上口的安全兒歌,讓員工、幼兒、家長廣泛傳唱。例如來、離園環節,我們創編了分別適用于父母和幼兒的兩首《接送歌》和《離園安全歌》。
2.做好家長的安全教育工作。
各幼兒園以明白紙、宣傳欄、QQ群等形式定期宣傳幼兒意外事故發生原因和防范相關內容,并通過家長學校和邀請家長參加園內消防演練活動的方式,廣泛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幫助家長轉變一些錯誤的育兒理念,增強家長的安全意識,擴大家園教育合力,達成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3.開展安全教育與實踐活動。
一方面是對保教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和學前兒童心理、生理發展特點的培訓,讓她們在全面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掌握發生意外事故時的現場處理辦法,再把所學的安全技能進行內化,自如的運用到工作和教學中去,做到遇事不亂,應對有方。另一方面是積極做好幼兒的安全教育工作。通過開展“火災發生怎么辦”“不跟陌生人走”“馬路上的事”等主題活動,每月開展安全應急演練活動,讓幼兒了解身邊易發生的一些意外事故,并教給幼兒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的能力。
六、結束語
我們注意抓薄弱環節,抓責任到人,強化員工的安全意識,并將安全工作與各崗位人員績效考評、評優評先等結合起來,推動了安全管理由“被動”轉向“互動”,形成了人人重視、人人有責的安全工作管理格局。完善了學前教育每月查,幼兒園每周查,安全員及時查制度,由此實現了由專人管理轉向“聯網”管理,形成了組織上層層有人管、級級有落實、事事有人負責的良好局面,達到了“安全工作責任制”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目標,由此將一切不安全因素杜絕在源頭上,確保了全年無一例幼兒意外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