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春市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建設工作,農民合作社獲得了較快發展。
一是發展數量快速增長,質量有所提升 全市農民合作社數量是2007年的52個的270倍。農民合作社正在從橫向合作向縱向合作深化,從單一功能向多種功能拓展,從傳統合作向新型合作演變。合作領域拓展到加工、流通、服務等多個領域。合作規模逐步擴大,全市已經注冊的合作社,近三分之一成員已經由原來成立時的幾戶發展到幾十戶,有的已經達到幾百戶。
二是促進了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專業合作社多依托當地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發展,引導農民按照市場變化和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架起了農民走向市場的橋梁,加快了農業市場化步伐,促進了特色農業和優勢農業發展。農安縣的孝坤農牧專業合作社,帶動150戶農民發展葵花、毛蔥和大蒜550公頃,收益明顯高于普通玉米,有效地帶動了當地“三辣”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是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的農戶有效組織起來,把各項服務滲透到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使生產、加工、流通三個環節得到了有機統一,使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產品以統一的質量、較穩定地批量供應市場,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降低了市場風險。農安縣再新蛋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現有合作社成員150人,存欄蛋雞50萬只,帶動周邊養殖戶300戶,從業人員近5000人,年生產鮮蛋3萬噸,銷售額近千萬元。合作社生產的雞蛋注冊了“再新”牌商標,直接銷往浙江、福建、廣東等南方各省,與福建達利集團、全國養雞大王韓偉集團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有效地降低了養殖戶的市場風險,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是推動了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發展 2016年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40.15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32.5%。土地流轉面積近70%流轉給了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計占40.8%,種糧大戶流轉占12.3%,向家庭農場流轉占12.8%,工商企業流轉占1.9%)。
可以說,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直接帶動了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榆樹市弓棚鎮喜迎春農機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860萬元,擁有成員42人,帶動非成員50多戶,統一經營面積460公頃,全部實行保護性耕作,全程機械化。
五是促進了先進科技和管理手段的應用 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主動引進新技術、新項目、新品種,統一技術管理和指導,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榆樹市田豐機械合作社采取種前測土配方技術,精選良種,種子用等離子機處理,免耕播種機播種,質保用飛機噴灑農藥和葉面肥,秋收實行籽粒收,整個生產過程全程機械化。
六是促進了農業生產格局向現代經營模式轉變 形成了以承包農戶為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多元化市場主體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格局,一家一戶分散的生產經營模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公司+農戶”等現代經營模式正在取代傳統經營方式,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