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良+徐春秋
摘要:農業的發展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其他各個經濟行業部門的存在和發展也都離不開農業。近年來,農業與農村經濟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其發展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困境。長期以來吉林省農業的改革創新之路行進緩慢,嚴重影響了其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落后不前的根本問題及其防范措施,并制定了一套符合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策略,完善吉林省農村經濟制度與農業金融體系,建立吉林省農業金融新風向。
關鍵詞:吉林省農業;農村經濟;根本問題;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8.021
近幾年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發展,但仍然有農業產品貿易危機、農業生產效益不佳、農業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民增收效益不佳等問題,面對這些嚴峻的問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糧、強基礎、增收、重民生的精神,吉林省積極發掘和培育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增長點。同時致力于新型農業金融體系的發展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關鍵在于農業,作為農業大省,如何推動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現代化的進程,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成為了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管理部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 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1 吉林省農業農村經濟形勢
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之下,農村經濟漸漸出現了“新東北”現象,因為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世界經濟尚未完全復蘇,而我國政策進入改革創新期間,我國以及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要保持平穩增長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現階段的吉林省糧食產量穩定在350億公斤以上的水平,同時農業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城鄉收入差距縮小,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1.2 吉林省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在世界經濟尚未復蘇的大背景之下,吉林省農業農村經濟的改革創新發展有風險也有機遇,因此要建設新型農業產業體系、新型農業生產體系、新型農業運營體系,合理運用惠農政策,快速有效的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力,轉變以往農業的發展方針,最終實現吉林省農業農村經濟穩定增長。
為加強新型農村建設,一方面可以改變原有的職業農民,創辦農業學堂,建立完整的農村農業教育體系,使職業農民變得專業化、年輕化、先進化。另一方面應積極發展建設農村公共設施,為農民提供便利,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以及環境,引導農民積極參加農村醫療保險、農村社保等。全面推廣新型農村的發展建設,提高“三農”發展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以達到城鄉結合一體化的結果。
2 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問題及發展措施
2.1 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問題
近年來,吉林省致力于農業農村經濟的供給側改革,但農業與農村經濟還存在資金供給不足、農業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業金融體系監管不到位、農業金融產品過少、新型農村建設信用力度不足。
國民經濟進入新常態,“新東北”現象已經對吉林省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世界經濟的大環境影響下,農業市場的不穩定因素增多,而由于職業農民的合作性不高,導致農民群體組織化不成功,影響了規模化的程度,使得農產品收入穩定性差,風險增大,加之病蟲害、自然災害使農民增收持續下降,國家糧食收購政策也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因此,農民收入得不到提升,難以縮小城鄉差距,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壓力倍增。
此外,因為蟲病災害多發導致綠色食品減少,農產品農藥成分超高的現象也是重大問題。
2.2 吉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措施
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國有大行必定要設立普惠金融部門集中強化農村信用社服務的“三農”功能,長期以來“三農”領域是我國農業金融服務體系中最薄弱的一環。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發展多種模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由之路,所以首要考慮的是怎么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服務的規模化、種植機械化,目前應該支持發展現代農業化聯合體,從政策性補貼、風險保險等方面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規模化。
其中,農業保險方面需要致力于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為新興農產品服務,還應以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為前提,達到健全“政府+銀行+保險”合作的機制,也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對保險機構的監管控制。
大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施行力度,但加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要妥當處理政府和市場兩方的關系。
進行農業基地建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方式,環境建設用“有監測、操作有規程、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檢驗、上市有標識”的全方位標準化模式,同時制定“全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規劃”,實施技術專家責任制和科技示范戶帶頭制,成立獎懲和淘汰體制,加強資金監管。
此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其管理體制的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
3 結語
在“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下,應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改善農業與農村經濟存在的基本問題,展望新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前景,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進程,用好“互聯網+”這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助力,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的誤區,檢視產品產地環境情況和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既能夠控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又能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發展,從而加速完成農業金融高速發展的進程,取得新興農業金融新風向的新成果。
作者簡介:李炳良,滿族,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學。
通訊作者:徐春秋,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