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亞瓊+張偉+羅懷海+張勇+楊永釗

摘要:對60%呋蟲胺防治水稻稻飛虱開展了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在稻飛虱若蟲孵化高峰至2~3若蟲發生期進行葉面噴霧防治,藥后7天藥劑處理防治效果可達89.2%~95.1%,速效性較好,可在水稻稻飛虱防治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呋蟲胺;稻飛虱;蟲口減退率
中圖分類號: S481.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8.033
呋蟲胺是第3代新煙堿類中的一種殺蟲劑,其作用與煙堿乙酰膽堿受體類似,具有觸殺、胃毒和內吸活性。具有高效、廣譜、用量少、毒性低、藥效持效期長、對作物無藥害、使用安全、與常規農藥無交互抗性等優點[1-2]。
稻飛虱是四川省水稻主要害蟲之一,每年發生150萬畝次。四川省主要使用藥劑為幾丁質合成抑制劑的噻嗪酮、有機磷類的毒死蜱、阿維菌素類的阿維菌素、同翅目選擇性取食阻滯劑的吡蚜酮以及新煙堿類的噻蟲嗪等,抗藥性問題慢慢凸顯[3-5]。為更好了解60%呋蟲胺水分散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增加新農藥儲備,筆者開展了田間藥效試驗,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作物及供試靶標
供試作物為水稻,供試靶標為水稻稻飛虱。
1.2供試藥劑
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20%呋蟲胺可溶粒劑(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式)。
1.3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珙縣洛亥鎮俄塘村旭東種植專合社內實施,土地流轉面積近1000畝,稻麥兩熟,試驗田塊水稻品種為宜香優2115,3月20日播種,用種量1公斤/畝;4月25日移栽,機播;8月中旬收獲,常年稻飛虱遷入珙縣最早地之一;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4%,pH值為6.5。
1.4 試驗處理
試驗共4個處理。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63克 a. i./hm2, 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90克 a. i./hm2,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117克 a. i./hm2,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克 a. i./hm2。另設清水對照。每個處理重復4次,小區面積100平方米,隨機排列。
1.5 試驗方法
2016年7月15日在稻飛虱若蟲孵化高峰至2~3若蟲發生期施藥。采用3WBD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操作壓力0.15~0.4Mpa,流量1.5~2.8L/min),對水量450升/公頃。施藥時天氣多云,藥后7天均為晴天。在藥前、藥后1天、3天、7天,每天晨露未干時,每小區平行跳躍法調查25點,每點調查2叢水稻的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施藥后活蟲數)/ 施藥前活蟲數]×100
防治效果(%)=[(藥劑處理區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到,藥后1天,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63g a. i./hm2、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90g a. i./hm2、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117g a. i./hm2、20%呋蟲胺可溶粒劑(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式)90g a. i./hm2防治水稻稻飛虱防治效果分別為26.3%、28.4%、32.4%、35.4%,四者相當。
藥后3天, 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117g a. i./hm2、20%呋蟲胺可溶粒劑(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式)90g a. i./hm2防治水稻稻飛虱防治效果分別為79.2%、79.9%,兩者防治效果相當。高于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63g a. i./hm2、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90g a. i./hm2防治水稻稻飛虱防治效果、76.1%、69.1%。
藥后7天,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117g a. i./hm2,20%呋蟲胺可溶粒劑(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式)90g a. i./hm2防治水稻稻飛虱防治效果分別為95.1%、94.5%。略高于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63g a. i./hm2、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90g a. i./hm2,防治水稻稻飛虱防治效果分別為86.8%、89.2%。
建議6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防治水稻稻飛虱若蟲孵化高峰至2~3若蟲發生期進行葉面噴霧,用量90~117g/667g a. i./hm2。
參考文獻
[1]張亦冰.新內吸殺蟲劑——呋蟲胺[J].世界農藥,2003,(05):46-47.
[2]孫明娜,董旭,王梅,肖青青,劉艷萍,孫海濱,段勁生,高同春.呋蟲胺在水稻中的殘留消解及膳食風險評估[J].農藥學學報,2016,(01):86-92.
[3]馬利,廖華明,封傳紅,王勝,蔣春先,萬宣伍.2012年四川省稻飛虱大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3,(033):337-340.
[4]顧林玲.5種防治稻飛虱藥劑的發展研究[J].2014,(03):5-10.
[5]張凱,王志偉,高聰芬.稻飛虱的抗藥性監測方法[J].2013,(02):542-547.
作者簡介:伍亞瓊,本科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植保技術推廣及安全用藥技術推廣應用。
通訊作者:張偉,博士,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植保技術推廣及安全用藥技術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