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
論新世紀抗戰題材電視劇人物形象的塑造
□馬菲
新世紀以來的抗戰題材電視劇趨于市場化、娛樂化,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和高收視率,從而忽視了歷史的真實性與嚴肅性,導致文化深度被消解。為了迎合觀眾的心理,新世紀抗戰題材電視劇人物形象塑造與抗戰的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反差,出現了過分英雄化、超人化、偶像化、臉譜化的人物形象。本文擬對抗戰題材電視劇的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進行探討。
抗戰劇;人物形象;偶像化;臉譜化
新世紀以來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數量龐大,每年拍攝的影片上百部,抗戰類題材電視劇用人們熟知的歷史進行演繹,撥動觀眾的心弦,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然而在優秀的抗戰題材電視劇中總會存在一些低劣的作品,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打著抗戰題材旗號的電視劇卻拍成了言情劇、偶像劇、武打劇,不僅遭到觀眾的吐槽以及業內人士的批評,甚至廣電總局也發函勒令整改抗戰劇。
不可否認,抗日題材電視劇將英雄人物超人化、偶像化,這種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容易讓觀眾接受,并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市場份額,然而過度地將英雄人物超人化、偶像化,就會失去藝術作品原有的藝術性與思想性,讓抗戰這一嚴肅的主題失去應有的威嚴與莊重,遮蔽了歷史的真實性與抗戰的殘酷艱苦。這種超人化、偶像化的英雄人物塑造無疑是夸大了英雄人物在歷史中的貢獻,淡化了人民的犧牲以及人民在這一歷史時期經受的艱苦與磨難,更弱化了人民的歷史地位,這顯然是與歷史發展規律相違背的。
在抗戰題材電視劇中,作為刷新影視臺收視紀錄的《雪豹》,劇中的英雄人物周衛國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劇中周衛國在中央軍校學習期間,可以率領東軍在演習中擊敗整個西軍指揮部;在柏林留學期間,又讓各國軍事精英都甘拜下風。我們不得不說,這會讓觀眾產生一種驕傲與自豪感,這是符合觀眾的英雄情結心理的,然而觀看后我們又不禁覺得,這種把各國軍事精英的軍事才能弱化,讓各國軍事精英都甘拜下風的情節是在刻意塑造周衛國的英雄人物形象。《箭在弦上》的榮石,擁有高智商,可以在與日本人的周旋中游刃有余,憑借自己超人的智慧可以數次為自己甚至是榮家解圍。他像一顆安插在日本人心臟中的定時炸彈,憑借自己統領全局的智慧,讓抗日義勇軍有能力與日本人抗衡,這顯然是把榮石這一人物形象神化與超人化,榮石像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人,總能及時化解危機。英雄人物有英雄的一面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這一類題材都過分刻意地把英雄人物塑造得無所不能,那么英雄人物將被神化,變得不可企及,脫離現實的英雄人物必將讓英雄形象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抗戰題材電視劇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收視效果,英雄人物也走向偶像化的道路。為了留住觀眾,取得高收視率,英雄人物的塑造,從演員的選擇到服裝、發型與道具,編劇與導演可謂是下足了功夫。《箭在弦上》的榮石一出場就身穿毛領大衣;《向著炮火前進》中的雷子楓,梳著飛機頭,穿著皮夾克,戴著皮手套,腳蹬黑皮靴……這些華麗的裝扮加上帥氣的外表,給人一種看偶像劇的錯覺,這些時尚元素的加入讓電視劇也顯得更加新潮,無疑留住了大批的女性觀眾。導演在演員上大都選擇時下當紅的影視演員,像《向著炮火前進》中的吳奇隆、甘婷婷,《夜幕下的哈爾濱》中的陸毅、王麗坤,《我的抗戰》中的朱泳騰,主人公被刻意地引向偶像化的道路,主人公不僅是被神化的人物,更是被偶像化的人物。
影視作品大多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細膩的人物形象描寫能展現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新世紀之初,為了更好地表現人物形象,在行為、語言方面也盡可能地展現人物最真實的一面。相比以往的英雄人物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親近,同樣英雄人物也有缺點與不足,在形象塑造上更加注重英雄主義和展現平民性,而這種藝術上的轉變讓英雄形象更加接地氣,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將英雄人物形象粗俗化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莫過于《亮劍》中的李云龍。就像李云龍自己說的,他是個粗人,沒有受過教育,但天生會看地圖,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能夠抓住時機,出其不意地領導部隊打勝仗,是一個令人敬佩的英雄。然而這位立過無數戰功的英雄也有缺點與不足。在影視劇中我們總能看到這位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歪戴著帽子,說話從來都是粗聲大氣,經常是出口成臟,耍脾氣罵人,說笑就笑,說翻臉就翻臉。桀驁不馴的性格,無組織無紀律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完全按自己的脾氣個性來做決定,即便是總部下達的作戰命令,到了李云龍這里也成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李云龍這一粗俗化的人物形象不僅沒有成為形象塑造的敗筆,反而讓他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新世紀以來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在創作上將英雄人物不斷地超人化、偶像化,在展現英雄人物非凡本領的同時,也讓他們更貼近百姓的生活,達到貼近觀眾的目的,讓英雄人物身上耀眼的光環被消解。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英雄化、偶像化的人物形象在滿足觀眾的英雄心理、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卻違背了文化市場的發展規律,忽視了藝術的思想性,消解了對藝術的追求,也失去了最初的宣傳教育的目的,這樣的人物形象塑造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說過,“天下沒有一個無性格特征的人,即使有一個毫無性格的人,那毫無性格也就成了他的性格特征。”①抗戰題材電視劇從誕生發展到新世紀的創新,臉譜化、公式化的形象一直被延續下來,在新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導演與編劇也在不斷地創新,一部分反面人物在延續臉譜化與公式化的同時,賦予另一部分反面人物以正常的人性思考,具有了思想、智慧以及人性,打破了敘好人之好、壞人之壞的框框,體現出壞人也有好的人性的一面。
上個世紀,懲惡揚善、弘揚英雄主義是抗日題材電視劇的主題,多部紅色經典也都有宣傳教育的目的。新世紀以來,抗戰題材電視劇中反面人物的臉譜化形象依舊延續,“鬼子軍官”“翻譯”“小隊長”是其中的典型。像《小兵張嘎》中的翻譯官,《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日本軍官,《箭在弦上》的清水二十三,陰險狡詐,愚昧狠毒,這些藝術形象在觀眾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一旦這樣的角色出現,觀眾輕易就可以判斷這類人物形象特征和接下來要發展的劇情,形象的固定化與臉譜化可見一斑。四川一家公司的簽約演員楊磊扮演“鬼子軍官”或“偽軍隊長”,無論角色如何變化,劇情均以其被擊斃而結尾。楊磊說,他演了四年的“鬼子軍官”,幾乎每天都要“死”上三四次,四年下來“死”了近六千次。在橫店的群眾演員史中鵬所扮演的鬼子,是一成不變的丑陋、兇殘、猥褻的形象,極盡表現鬼子的壞。在抗日題材電視劇中鬼子死的形象也是五花八門,被槍打死的,被手榴彈、炮彈炸死的,被刀砍死的,在近身肉搏中打死掐死的,總之到最后,鬼子一定是死的。
新世紀以來,在抗戰題材電視劇中,反面人物形象在不斷創新中變得更加人性化,反面人物被賦予了思想和智慧,對戰爭、對生命也有了新的思考。最突出的反面人物形象便是《雪豹》中的竹下俊。如果不是處在戰爭年代,如果他不是一個日本軍人,很難把他劃分為反面人物。竹下俊與周衛國相識于德國柏林帝國軍事學院,兩人惺惺相惜,以學習敵人的名義成為了好朋友。竹下俊在得知周衛國的父親被捕后,誠心誠意去拜訪;在得知周衛國父親的尸體被殘忍對待,他心有痛惜,拒絕見任何人;在歷次的戰爭中,竹下俊所率領的部隊從來不會濫殺無辜百姓。新世紀以來的抗日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有著侵略者身份的日本人也開始具有了人性的一面,開始有了關于生命與戰爭的思考,也會無奈與痛惜,開始考慮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可貴。這相比以往此類題材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顯然是一場極大的革新,并且這一人物形象也深受觀眾的喜愛。再如《箭在弦上》中的竹木純一,首先,他是一個極具智慧的軍人,與榮石明爭暗斗彼此間進行較量,在高手過招中,雖然兵不血刃,但卻有著克敵千里的運籌帷幄的能力,這與以往抗戰題材電視劇中日本軍官的奸詐、愚昧、猥褻的形象完全相反,導演編劇是出于對人性的正視和把握,是對一個反面人物應有智慧與人性的展現。軍人以服從命令、捍衛自己的家園為己任,戰爭是殘酷的,竹木純一同樣痛恨戰爭。在日本軍部下達開展細菌戰的命令時,他是極度反感的,他深刻地明白細菌戰爭意味的將是更大范圍的殺戮。作為一個軍人,面對即將來臨的如此嚴重的戰爭后果,他表現出痛苦與無可奈何。經歷了一次次的侵略戰爭,面對細菌戰,竹木純一對自己國家的侵略行為深感愧疚。由最初的看不起中國人到最后深感愧疚,這是一個從心理上幡然悔悟的轉變過程。
不能否認的是,臉譜化的人物阻礙著人物形象塑造的發展,一成不變的臉譜化形象讓這類人物特征停滯不前,像一潭死水沒有了活力。新世紀以來的抗戰題材電視劇的導演們在題材中不斷有創新與突破,這是值得贊揚的。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對人性把握的同時還應注重對日本士兵真實的內心世界的探索,這樣才有助于人們對于歷史、對于戰爭進行深入反思,才有助于人們正視歷史,從戰爭中領悟到生命的可貴、和平的意義。
新世紀以來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了鮮明的特征,導演和編劇在美化英雄人物的同時,也讓英雄的缺點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因為只有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能激發觀眾對于戰爭以及人性的深刻反思。在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對人性的把握也有了進一步的創新,賦予反面人物形象以正常的人性思考。但過分的人物形象塑造與情節編排也讓抗戰題材電視劇出現了作品泛濫與復制嚴重的問題,在降低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對青少年世界觀的形成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抗戰題材電視劇的工作者必須正確認識人物形象塑造,只有這樣,抗戰題材電視劇才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M].鄭雪來,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264.
1.[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李麗.當下抗戰題材電視劇人物形象研究——基于和平文化的視角[J].懷化學院學報,2014(06):67-69.
3.楊潔瓊.消費文化視閾中的“抗日神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4.趙艷香.中國新世紀諜戰電視劇人物形象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5.朱嘉琪.我國軍事題材電視劇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6.朱旭輝,吳金娜.抗戰劇人物形象塑造及審美模式嬗變[J].綏化學院學報,2013(12):103-105.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