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茵林 章毅
關于新常態“廣播+”發展的思考
□ 劉茵林 章毅
在廣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后,廣播迎來了新時代——“廣播+”。目前“廣播+”已是廣播事業的一種新常態。如何讓廣播始終保持輿論導向引領者的地位,使其始終深受民眾歡迎并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廣播人用心思考。本文結合廣東廣播電臺的實踐,談談關于新常態下“廣播+”發展的一些體會。
廣播新時代;“廣播+”;理念更新
當互聯網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我們發現,互聯網與廣播同樣具有以下特點:傳播領域空間廣闊,實時發布效果明顯,運營成本不高。在互聯網技術未被充分應用時,不同地域、不同體制的國家和地區,一直對廣播的傳輸能力、地域覆蓋和影響力情有獨鐘。在廣播與互聯網融合后,廣播迎來一個新時代——“廣播+”,目前它已是廣播事業的一種新常態。“廣播+”運用了傳統廣播的資源和影響力,“+”上互聯網對現在與未來的引領,讓廣播電臺水到渠成地成為廣播平臺,贏得更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收益。
“廣播+”是目前公認的合乎廣播發展新常態的廣播模式和發展方向,越來越多受眾接受和歡迎“廣播+”的制作和播出模式,甚至樂于參與其中,成為“廣播+”行業中一員。格局在改變,如何讓“廣播”發展為“廣播+”,使這一黨和人民的喉舌始終是輿論導向的正確引領者,始終是深受民眾歡迎的、堅實的大眾傳媒宣傳陣地,需要我們廣播人用心思考。
中國的網絡電臺起步之后,廣播不斷加入互聯網元素,實現“廣播+”,逐漸形成這樣的局面:傳播面越來越寬,播出形式逐漸歸類。廣播媒體在應用新科技后不斷發展出新的形態。
無疑,互聯網的傳播和方式是無國界的,廣播應用了互聯網新技術,使傳播覆蓋得更遠更廣。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快速的社會節奏,人們對求知和核查、考證的信息量的需求不斷加大,更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內容細致分類的有效信息,新一代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也隨著新科技發展成果的變化而變化,他們強調個性,彰顯特色。在諸因素推動下,網絡廣播應運而生,它與傳統廣播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廣播制作者與受眾都是單向、單一的,網絡廣播實現了雙向選擇,受眾既可以收聽,也可以成為制作者,將節目上傳到網絡電臺播出,網絡電臺具備點播類、直播類兩種選擇。
點播類制作精良,尤其注重先聲奪人,這與網絡電臺的模式有關,網絡電臺及其平臺如超市貨架般可向聽眾提供自選點播的多種節目。在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如果說收聽傳統廣播的人群愿意花一分鐘去分析這個節目的可聽性,那網絡電臺的聽眾只花上10秒鐘就會決定是否繼續收聽。網絡廣播的點播類節目,對快節奏文藝產品做出了貢獻,創意一目了然,作品干貨集中,體現了營運者站在受眾角度去思考節目選題,從而確定節目主題的制作理念。
廣東廣播電臺2017年推出的《學說三十六計》,清晰地闡述網絡廣播點播類節目的特點。約10分鐘的節目,包含“三十六計中某一計的點睛講解+一個當前身邊發生的事件點評”,繼而提出討論點,供受眾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參與,使之層次分明,觀點清晰,一氣呵成。這種完全干貨的節目很適合于手機電臺播出,這跟人們的收聽習慣有關。傳統廣播是一種陪伴,收聽人群的專注度較低,稍微走神將錯過精彩,所以傳統廣播需要對節目內容進行稀釋,使其適合聽眾相對慢的思維接受節奏。但手機收聽是另一回事,它是一種較為專注的行為,收聽者希望在短時間內收獲有效信息,所以,干貨式制作的點播類節目正合適,它在制作上給予傳統的錄播節目一個良好的改良啟示。
網絡電臺的直播類節目加入了視覺的元素,我們的理解是“網絡平臺”的直播節目。它比電視制作成本低且更方便,比廣播傳播途徑更立體,“平民化”的播出模式容易入門,但這樣也容易墜入粗制濫造的陷阱。如果能夠運用傳統廣播的資源和技術支持,配合網絡的強大覆蓋,將實現強強聯合,打造叫好又叫座的廣播節目。
廣東廣播電臺在2017年中秋節前,推出線下活動與網絡廣播同時執行的節目“廣東廣播愛心月餅節”,它由各頻率的專業主持人擔任主角,運用廣東廣播電臺的強大傳播、覆蓋以及公信力,主持人的影響力和自媒體力量,將節目宗旨明確、速效地傳播出去,透明月餅銷售利潤的慈善用途,一下子就集結了固定居所聽眾、移動聽眾、手機聽眾,產生了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這些,是真實的“廣播+”新時代的一個側面。
傳統廣播與網絡廣播形成了傳播渠道與終端融合共處的共生勢態,這是廣播目前的生存狀態。用傳統媒體的資源和制作方式生產廣播作品,仍然是當前的制作主流,這些堅實的基礎不宜浪費,用好它才是傳承和進步。隨著融合鏈接的大趨勢,以網絡作為發布渠道,促成互補,可讓傳統廣播如虎添翼。手機APP廣播、H5、小程序廣播都應該成為積極的拓展廣播內容的發布渠道。
這是廣播的理念更新,是值得廣播人思考的發展方向。
“廣播+”的概念,即是在傳統廣播的基礎上添加多媒體帶來的新元素實現“+值”,其中,運用好互聯網強大的覆蓋和渠道,在正確導向下將好內容、新創意的思想核心,推廣傳輸到用戶終端這個作用極其重要。
就節目形式而言,語言藝術類、音樂歌曲類、談話類、直播類等內容將成為“廣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里我們可以以全國首個微信直播頻道——廣東廣播網絡電視臺“快活頻道 TYT”及其旗下節目《琳時有約》來做例子。用戶在手機中下載“快活頻道TYT”的APP,直接就可以在手機上看直播了。《琳時有約》是一檔訪談、娛樂類節目,主持人與嘉賓在直播間里就既定的主題,按設計好的程序進行交流、互動乃至做游戲,整個過程,受眾可以參與其中,微信直播的技術數據完全可以支撐受眾的觀看、收聽和欣賞要求,低成本的投入讓其微信直播頻道容易起步。這個頻率接下來的發展,完全可以結合傳統廣播的優勢,包括現有的人員、技術、資源、背景等,用廣播+的理念去策劃、制作。《琳時有約》《學說三十六計》等,其收聽、收視的情況均呈上升勢頭,這跟主持人林琳、劉學都是廣東廣播電臺的資深主持人這個身份不無關系,他們在傳統媒體中鍛煉多時,積累了豐富的語言表述和出鏡經驗,更積累了粉絲人氣,當下,他們趁著新媒體的強大覆蓋和傳播,用適應網絡廣播的模式,出現在受眾面前并得以發揮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在節目內涵方面,我們發現,知識百科全書與文化沉淀類內容是十分受歡迎的。這跟手機的收聽習慣有關,他們多是利用等候的空隙來收聽廣播,可能剛好想起一個生活問題或者就是希望有一種文藝形式的陪伴而已,此時,一個啟發人的典故,一段小說聯播,一些生活小知識,還有那些可以即時問答的知識反饋節目,正是最佳選擇。“薄荷閱讀”“聽道”這些手機廣播的應運而生,就是很好的說明。
目前,深受歡迎的網絡廣播制作均比較嚴謹,這點與傳統廣播的特色相吻合。一直以來,傳統廣播是被提高到政治覺悟高度來要求的輿論導向,嚴謹的工作規程和播出要求,讓主持人業務得到很大的提升。事實上,這幾年來,當傳統廣播“+”上了網絡廣播這一渠道后,原本就十分堅實的業務基礎,讓很多主持人實現了跨界發展,綜合素質和人氣也在不斷加強,在把握好輿論導向的前提下,通過豐富的節目內容和過硬的主持技巧吸引了大批粉絲。這一點,普通網絡直播主持人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走得比較長遠,沉淀得下來的節目,更多的也是傳統媒體帶出來的制作。
互聯網拉近了世界的距離,通過理念更新,廣播與互聯網愈加融合,形成了“廣播+”的新常態。這也是新一代廣播人的心愿:通過改革創新,不斷尋找兩者的結合之處,拓展廣播領域,用好傳統廣播的基礎和資源,讓“廣播+”成為常態的媒體平臺,讓傳統媒體與百年老牌品牌一樣,深入人心,不斷發展。
我們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發現,娛樂、知識性節目在廣播+的理念中將得到很好發展,互聯網技術中的手機APP、微信、H5、小程序等,都可以成為廣播 +的有力助手,使傳統廣播得以以一種與時俱進的狀態繼續贏得聽眾,保持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欣賞性節目在網絡廣播中的播出還有待開發,這跟目前的網絡廣播中的接收技術有關,例如,在手機終端收聽HIFI發燒音樂將受到接收硬件局限,未必能實現高保真傳輸效果。我們期待,隨著聲紋識別技術的普及,網絡廣播能保證聽眾高質量地收聽到欣賞性節目。
而針對車上等移動收聽人群,我們可以探討這樣一個新理念:將數字廣播與車載廣播的發射實現無縫接合,通過車載音響系統的高質量硬件實現對傳輸的支持,讓欣賞性節目成為“廣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方面的延伸,還將會帶來不俗的經濟效益。
回頭看,很長時間以來,傳統廣播通過廣告贏得了生存和發展,接下來,“廣播+”要傳承傳統廣播,繼續發展,同樣需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齊頭并進。如果說傳統廣播的廣告以聲音為主是扁平型的,那么,“廣播+”的廣告就是立體的了,這是一種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廣播人以廣播+新理念整合資源,不斷深化調整,形成新的互聯網思維廣播+營運理念和模式,贏得未來經濟效益的保證。
百業興衰系于用人。“廣播+”新常態下,對主持人的使用,有別于傳統廣播重點注重聲音這一點,啟用新人時有必要注意考慮一專多能,要平衡聲色藝文,多才多藝更合適“廣播+”的發展。只有用好了人,用對了人,才能出品一系列吸引新一代受眾的作品。有作品,有受眾,相輔相成,“廣播+”將有無限可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傳統廣播取得成就的一面旗幟,就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廣播+”拓寬了廣播的傳播渠道,從經營的角度考慮,路通則財通,我們有理由相信,“廣播+”完全可以傳承輝煌,爭取更大效益,確保多層面共贏,這點值得當今廣播人思考。
說到底,“廣播+”要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和連接,成為具有公信力、影響力、粘合力、有強營運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人的思想覺悟是決定因素。新時代的廣播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在科技特別是傳播新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在信息量爆炸的時代,“廣播+”和廣播人都要堅持“三個不能變”——堅決執行黨管媒體的原則不能變,廣播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不能變,廣播作為政府權威信息傳播主渠道不能變。只有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強化政治意識、使命意識、大局意識,將互聯網的新技術應用在傳統廣播上,加快拓展現代文化產業與廣播事業的融合,及時挖掘和發現新題材,才能讓“廣播+”落到實處,把黨和政府及人民的聲音傳播好,贏得更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廣播及“廣播+”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城市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