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菲律賓特派記者 白云怡

編者按:自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去年10月訪華以來,“中菲關系發生重大改變”一直是國際輿論場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這些“重大改變”中,除了政治與外交關系回暖,就屬經貿關系加強最為搶眼。如今,這層合作關系或進一步加固——不到一年,杜特爾特將再訪中國,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帶一路”倡議對菲律賓意味著什么?近日,《環球時報》記者深入菲首都馬尼拉、杜特爾特家鄉達沃等地采訪發現,在這個“香蕉大國”,在這個基礎設施亟須改善的國家,“一帶一路”從一個模糊的概念,開始被賦予更多期待與想象,甚至有菲律賓媒體人暢想能夠借此“重塑馬尼拉大帆船時代的榮光”。
虛驚:菲律賓沒被納入“一帶一路”?
張興萬是菲律賓GNN電視臺的一名主持人,他一直很關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不過幾個月前,他發現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地圖沒有包含菲律賓?“我沒有具體統計,但大概每20份地圖里,只有一份包含菲律賓。不只我一個人,很多關注‘一帶一路的菲律賓人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張興萬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張興萬有些忐忑,他本來期待“一帶一路”能為菲律賓帶來更多機會。為了搞清楚菲到底有沒有被中國政府納入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他專門跑去詢問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趙鑒華。“那時大概是杜特爾特總統首次訪問中國前一個月,趙大使半開玩笑似地對我說,‘我個人向你保證,這些地圖會修改的。”
后來,張興萬發現他的顧慮只是“虛驚一場”。中國政府數次強調,“一帶一路”是開放的,不排除任何一個愿意搭乘這趟“絲路快車”的國家和地區。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還受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張興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大多數菲律賓普通人對“一帶一路”的了解是“模糊而有限”的。不過,該國學界正日漸關注這個或許會改變世界經濟政治版圖的計劃。就在4月底的一個晚上,菲學者、知華派知識分子和媒體記者就在一場有關“一帶一路”的活動上進行熱烈的討論,地點在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圖書俱樂部里。
張興萬去參加了這場討論會。據他介紹,其間,一位名叫艾爾文·菲爾梅薩的經濟學家表達了一些顧慮。他認為,倘若中國可以重構通往歐洲的陸上絲路,并大力發展在巴基斯坦瓜達爾和緬甸的港口,那么南海和菲律賓作為通往中國海上航路的重要性將大為降低。另有學者表示,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菲律賓可能擁有更大的地緣政治重要性,這意味著,菲甚至可能成為“戰爭與和平的戰略支點”,更容易卷入國際和地區沖突之中。這種觀點也包含著某種顧慮。
上述學者的看法更多的是從“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意義角度出發。從經濟領域看,在菲律賓北部投資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項目的青島恒順眾昇集團董事長盧民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菲律賓確實存在一部分人不愿與中國走得太近,他們或是對中國產品、技術和施工能力等存在偏見,或是懷疑中國企圖通過經濟滲透來控制菲律賓政治,實現中國的領土主張。不過盧民認為,絕大多數菲律賓官員、經濟界人士和民眾還是非常希望抓住“海上絲綢之路”的機會,利用中國資金和技術推動本國發展。
正如盧民所言,《環球時報》記者在菲律賓接觸大多數各界人士時,都能感受到他們希望“一帶一路”為菲中兩國帶來更多經濟合作的可能性。▲
興奮:想上中國餐桌的香蕉與東星斑
5月的達沃,驕陽似火,大片郁郁蔥蔥的香蕉林一直蔓延至看不見的遠方。在碩大的綠葉下,一串串香蕉透出令人喜悅的青色。它們的主人是蔡天保,菲律賓赫赫有名的“香蕉大王”。當《環球時報》記者與他見面時,他的心情相當不錯,因為這片農場“每周都能向中國出口四五十個集裝箱的香蕉”。
菲律賓是全世界第二大香蕉出產國,供應了整個亞洲市場上95%的香蕉。其中,中國是其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場,而且菲律賓香蕉是中國市場價格最貴的一款,當地香蕉農和出口商對中國的看重不言而喻。
蔡天保如今的好心情來得并不容易。2012年中菲關系因南海問題迅速降溫后,中國以檢驗檢疫為由,暫停了菲30家香蕉企業和2 家菠蘿企業對華出口水果資格,這對于菲律賓這樣一個農業在其經濟份額中占1/10 的國家來說,不啻為一個巨大打擊。蔡天保回憶當時的情景說:“2012年開始,我發往中國的香蕉減少很多,一周只有二三十個集裝箱,只能看著很多香蕉在田里爛掉。2012年到2013 年上半年是最緊張的時候,我銷毀了很多香蕉,損失恐怕得有800多萬元人民幣。”
這樣的局面直到2016年才有所改變。去年10月,菲總統杜特爾特訪華期間,中國宣布解除菲律賓香蕉、菠蘿等農林水產品的進口禁令。不僅如此,中國還決定對菲律賓開放芒果、椰子市場。
“我們香蕉出口商協會和種植協會都特別高興。”蔡天保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香蕉是達沃一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一戶普通居民只要有幾公頃的香蕉田就可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以前大家都不敢種,禁令解除后,哎呀,搶都搶不過來,大家都想把香蕉賣到中國去。”
想上中國餐桌的不僅是菲律賓香蕉。4月26日,一場名為中菲漁業聯席會議的洽談會在馬尼拉低調召開。菲律賓巴拉望的漁業養殖企業家程志遠和來自中國廣東省深圳深水網箱科技有限公司的馮會明相談甚歡,他們計劃簽署東星斑、羅非魚和龍蝦養殖等3個協議。
“我想和中國同行合資做東星斑的孵化養殖,搞一個‘前店后廠的一條龍,中國大陸是店,菲律賓是廠。菲律賓的氣候和水土條件特別適合養殖東星斑,而東星斑很受中國人歡迎,市場潛力很大。”程志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打算為這個項目投資一個億,“希望能在‘一帶一路的大計劃下,開辟一條養殖出口海魚的‘綠色通道”。
馮會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菲律賓的羅非魚養殖技術相對落后,25公頃的魚塘一年的產量才5噸。以后用中國的技術,一公頃一年就可以產5噸甚至更多。我們的項目采用的是公司養殖基地帶動農戶的形式,估計會有1萬戶菲律賓家庭參與進來。現在他們這兒普通養殖戶一個月的收入也就一兩萬菲律賓比索,相當于人民幣兩三千元。要是單位產量能有這么大提升,他們的收入得提高多少倍?”
“冬天已經過去了,春天正在來臨。”程志遠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說。▲
期盼:中企能來投資建冷庫嗎?
馬尼拉街頭,《環球時報》記者正在一輛出租車上焦急地等待著,前方是無數汽車排成的長龍。司機不停地將頭伸出窗口,探看前方的路況。
這樣的擁堵場景,每天都在馬尼拉發生。記者在那里采訪期間,乘坐的車輛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每小時10公里至20公里的速度在“蠕動”。這并不奇怪,馬尼拉的道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早已跟不上人口的迅速增長和汽車的普及。首都尚且如此,其他落后省份的基建情況可想而知。據統計,菲律賓基礎設施總體水平列全球第95位。就連當地人也常常抱怨:“我們的機場、港口、道路都是東盟國家里最破的。”
正因為如此,菲政府改善基礎設施的渴望特別強烈。不久前,菲正式推出名為“大建特建”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擬在未來6年內用8.4萬億菲律賓比索(1比索約合0.14元人民幣)在全國搞基建。其資金除了來自稅收,還有一部分來自外國政府的開發援助。這為中菲兩國進一步合作創造了機會。
青島恒順眾昇集團是第一批到菲律賓“吃螃蟹”的中國企業之一。今年3月,他們投資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項目在菲律賓北部的北伊羅柯斯省正式開工。恒順眾昇集團董事長盧民向《環球時報》介紹說,這個電站建好后,預計年發電量將達到4.4億度,可滿足菲律賓幾十萬人的用電需求,并降低菲律賓目前高昂的電價。此外,其施工和后期運營將為當地解決不少就業崗位。
“菲律賓的電力供應缺口一直比較大。2016年,菲律賓總人口達到1.05億,但總裝機容量只有2100萬千瓦,年發電量只有940億度。這是個什么概念?菲律賓的人口約是中國的7%,但裝機總量和發電量只有中國的1.4%和1.7%。”盧民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記者在當地了解到,對很多菲居民而言,停電和限電措施仍然是家常便飯,一些邊遠的農村地區甚至還沒有電力供應。而菲律賓第三大城市達沃只有兩座冷庫用于存放水果和生鮮食品,這對于氣候炎熱的菲律賓來說完全不夠用。
或許是源于這樣的社會現實,盧民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接觸到的菲政府官員、議員和企業家基本都非常支持中國投資菲律賓的能源類基礎設施項目。“在達沃辦儀式時,有當地官員聽說我們要建電站,就立刻問我們,是否有興趣在達沃投資建冷庫。菲律賓國家新能源公司總裁約翰先生當時就表示很希望和我們合作。那是個星期六,公司都不上班,但他立刻要派人去公司拿來多個項目資料給我們看。”
“中國、美國、日本等國現在都有意愿投資菲律賓的基建項目,但中國有獨特的優勢。”《菲律賓星報》評論員李天榮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充裕的資本、企業運營項目的超強效率以及政府支持的強大推動力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尤其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會比美國、日本更了解菲律賓的狀況,項目建議會更切合實際,價格也會更合適。”
“目前,中國對菲的投資存量仍然比較小,但從發展階段和產業梯度轉移來看,兩國經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盧民認為,不僅是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開發、農業及漁業深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互聯網技術方面的合作潛力也很大。今年2月,螞蟻金服剛注資了菲律賓最大數字金融公司Mynt。據了解,菲律賓86%的人口沒有銀行賬戶。菲律賓非常希望通過發展互聯網金融來彌補傳統金融服務覆蓋率低的現狀。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船越駛越近,在GNN電視臺主持人張興萬和他的學者朋友眼中,這個曾經“模糊的概念”開始被賦予更多期待與想象。“我的一個退休軍人朋友告訴我,他打算建議菲律賓和中國協商,令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讓中國與印尼、文萊等東南亞國家,甚至遙遠的美洲都能在這里對接。還有一位專欄作者建議,馬尼拉可以借此機會,利用自己地處菲律賓東西海岸最狹窄通道的優勢,一舉成為通往太平洋的新樞紐。”張興萬興致勃勃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講述道。
“如果菲律賓能夠把握好這個機會,那重塑馬尼拉大帆船時代的榮光或許將不再僅僅是夢想。”張興萬如是說。▲
環球時報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