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教、學、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做,沒有做的教不是真正的教,沒有做的學,不是真正的學。可見,教與學最終的落腳點都在一個“做”字,學生會不會做,才是檢驗教得成功與否,學得好與不好的標準。傳統的課堂教學比較看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在做的方面未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評價。這些弊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課堂實效。基于這樣的教情和學情,北京師范大學大同附屬中學積極研究適合學校的教學生態系統—— “1555”教學生態系統,構筑課堂教學的生態運行思維框架,營造出課堂教學生態發展的新環境。
所謂“1555”是指:
1種模式:“211”三案引學模式。
5為主:1.以學生發展為主旨;2.以學生為主體;3.以教師為主導;4.以課本為主源;5.以練習為主線。
5要度:1.復習舊課高效度;2.導入新課強力度;3.傳授知識參與度;4.鞏固練習多角度;5.課堂總結高濃度。
5項技術:1.考點技術;2.訓練技術;3.復習技術;4.微課技術;5.多媒體技術。
生態系統的本意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環境相互作用并進行物質交換的自然系統。在這個概念中,“相互作用”“ 物質交換”是兩個關鍵詞,把它借用到課堂教學的生態系統中,“相互作用”就是師生之間在課堂教學中隨時都在進行的互動過程,教與學在相互作用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內容,教學相長也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進程中得到印證;而“物質交換”就是課堂教學中語言的交流,信息的交換,思想的交融,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課堂教學就是一個特殊意義上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是生動的、活潑的、有價值的。
“1種模式”與“5為主”“5要度”“5項技術”之間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關系。模式只是一個框架,是為規范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外在形式,也是教師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初級階段。在這個規范之下,“5為主”“5要度”“5項技術”才是剛性的要求。如在實施“211”三案引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貫徹“5為主”“5要度”“5項技術”的要求。具體來說,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精講點撥的20分鐘時間里,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引發學生思考,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思維過程,激發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師生互動交流探究的10分鐘里,通過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其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基本概念,進一步探討學習方法,初步發展對基礎知識進行重新建構的能力。在課堂練習、反饋點評的10分鐘里,也是學生進行信息轉換的過程,學生體驗到了獲得知識的成就感。當然,時間的分配不是硬性的分割,而是一種柔性的提醒,提醒教師不可做課堂上的霸主,而要做學生的學習伙伴,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隨時調整,同時以學案、教案、練案三案為載體,師生互動,教與學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生態平衡。
這樣的教學生態系統,反對乏味的滿堂灌、機械的題海戰、浮夸的表演鬧劇。它打破了原本由教師提前設定好的流程,讓課堂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其實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不再是知識與方法的單純灌輸而回歸到真實的人與人交流的情境中。
一、 理念滲透促行為自覺
當一個教師習慣于機械化的教學流程時,讓他自覺地做出反省,主動地去改變,是非常難的一件事。主導行為的是理念,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無一不是他的教學理念的投射。所以,我們首先在教學理念的引領上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在學校各級層面進行較為密集的培訓,通過小型講座、分組交流、個別談話、推薦好書等形式,使各級管理干部率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跟上課改新形勢。同時利用每周二下午教師教學沙龍時間,為全體教師舉辦講座或交流分享會。
其次,通過學校教科研報,積極宣傳學校教學生態系統的內涵,同時為教師搭建思考交流的平臺,開設了“課堂呼吸”“課改言說”“教學反思”“新型之火”“他山之石”“教學生態園”“教研大家談”等欄目,廣大教師踴躍投稿,形成了濃厚的教科研氛圍,把思考深化為思想,把思想升華為理念。
最后,召開全校教科研大會,組織一線教師代表在現場展開研討,各抒己見,了解青年教師對學校構建教學生態系統的認識度,激發教師們參與學校課改的積極性。在大會上,劉建國校長為全體教師做題為《統一思想——教學理念的嬗變——只有理論的自覺與自信,才有實踐的自覺與自信》的講座,這一系列的舉措,有效地打破了過去古板沉悶的教學氛圍,調動了全體教師積極研究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形成了“人人談課改,個個思進取”的新局面。
二、科研實踐促理解深入
任何一種改變,都會給人帶來不適應的沖擊感,只有當他度過這一適應期,感受到改變給他帶來的愉悅感,滿足感時,他的行為才會由被動變為主動,并成為引導改變的倡導者。基于此,學校教科研、教學等各部門積極跟進,根據各部門的特點,設計開展積極有效的教學教研活動。教科研室率先行動,由兩名本處室教研員在全校范圍內嘗試“211”三案引學模式公開研討課,并在全校教科研大會上結合研討課案例與全體教師展開研討,極大地激發了教師們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
楊婷婷老師感悟:“211”三案引學模式表面上看起來是課堂的時間分配,實際上是要求老師轉換視角,以學生發展為主旨,從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轉向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況。她認為在應用“211”三案引學模式的過程中,理科與文科的具體路徑是不同的,文科應更偏向思辨性與社會性,倡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因此在設計三案時要以課本為主源,以練習為主線,用一系列的問題鏈呈現層層深入、多變全面的思考過程。
夏存寶老師的感悟:三案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為學生設置障礙和挑戰,讓學生動起來,教師應精心設計三案,哪些內容可以由預案承載,哪些環節需由學案探究組織,練案精選哪些試題……這些問題直接決定教學的成敗。這就要求教師應熟練掌握考點技術、訓練技術、復習技術等。只有對課標、教材、學情、考綱甚至考題、習題做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設計出高質量的三案。
白佳佳老師的感悟:針對“以講代練”、講風太盛的情況,就語文學科而言,倡導 “精講多練”的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確有必要。語言訓練是從自在到自覺,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這也決定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再深再透,也無法替代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
基于教師對“1555”教學生態系統已有一定的認識,教學部門在教師教學沙龍上以報告會的形式向全體教師進行了宣講,并組織初中各教研組以團隊合作的形式打造“211”三案引學試點課堂,每個團隊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結束過去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局面,集大家的智慧,形成全面開花的態勢,為學校新教改造勢。在打造試點課堂時,特別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由兩人分別負責PPT和三案的制作,一人做課堂展示匯報。在隨后的教學沙龍中,兩位制作人分別對PPT、三案的設計制作進行匯報分享,在真誠的交流與碰撞中理念再次得到提升。
講課、觀摩、研討等一系列活動推動了“1555”教學生態系統的實施,教師們把“5為主”“5要度”“5項技術”當做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的追求,尊重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各有所獲。
三、實踐成就促理論自信
“1555”教學生態系統要真正長久地落實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不僅從理論上自覺改變,更要踐行于實踐中,真正從權威的講授者變為與學生共同探索的引導者和好朋友,需要從根本上達成理念的嬗變。
“1555”教學生態系統從提出到踐行,時間雖說只有三個月有余,但由于引導得法,持續滲透,務實高效,極大地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教學研究能力,教師不再只盯著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師生互動也很頻繁,有了更多的“課堂生成”。課堂上,學生們質疑問難,思維一次又一次碰撞和激蕩,課堂是動態的、活躍的。
同時,教師們也更加注重教學反思的價值和意義了。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1555”教學生態系統要求教師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致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具體對于某一個問題的對策、某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的質疑,甚至某一個辯論回合展開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轉化為新的教學能力,日積月累,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也不斷提高。
不可忽略的是,“1555”教學生態系統的先行者們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到了教學的充實感和成就感,雖說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還在提高的過程中,但自覺與自信的探索精神已顯現在他們的工作中,并正在引領著更多的教師加入他們的行列。
北師大大同附中的教學改革之路才剛剛起步,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師是一個需要理想的職業,我們的教改既是為了學校的發展,也是為了教師找到職業發展的方向,實現教師的職業理想。在此基礎上,我們的辦學更是為學生翻耕出最肥沃的生長土地,我們要與學生的脈搏一起律動,共同經歷,彼此滋養,做有生命的教育。